分享

小说,可以不像小说

 青衣茶馆 2018-01-12

  作者:徐刚

  对于“太像小说的小说”,李云雷表达过某种不满。他的创作,显示了一种化繁为简、化巧为拙、以旧为新的小说美学。

  作为一位立场鲜明的重要批评家,李云雷将文学创作与自己的批评理想有效结合,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但从作品来看,却不能说毫无问题。

  通过记忆的再现来编织一种“记忆的诗学”,从而展示乡村世界的形态,这或许便是李云雷的短篇小说集《再见,牛魔王》执着书写故乡、童年和乡村的意义所在。在这些篇幅不长,且极度散文化的故事之中,总是徘徊着一个长大之后,常年在外漂泊的“我”,他与过往岁月的年少之“我”的不断对话,构成了小说集里多数故事的叙事契机。正是在这些被时光淹没的记忆之中,叙事者竭力捕捉那些闪光的人与事。而在这字里行间,也似乎总是流露出一种对于时间流逝的惶恐与不安。这也难怪,当世界在变,所有的人都在变化时,文学的使命或许就是去记录那些消逝的记忆,去积极铭刻经受时间流水的冲刷之后依然不变的东西,以此对抗这个不断变动的大时代。

  乍看上去,《再见,牛魔王》里的故事是如此古老,那些记忆里的童年可谓年代久远,过往岁月的乡村记忆与生产队的劳动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十七年文学”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小说;而作者的表现方式也是如此陈旧,每一篇故事都会让人无端想起“难忘的童年”之类的中学命题作文;甚至其叙事手法亦显得无比简单,云淡风轻的散文风格,明显去除了各种繁复的叙事手法。

  然而,这一切却并不简单,更不陈旧。我们须知道,李云雷当年可是先锋文学的模仿者,这一点,在他上一部小说集《父亲与果园》中早有呈现。这些貌似古老、陈旧和简单的诸多特征,毋宁说是他刻意追求的美学特色。在他这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技法其实特别讲究。他以叙事人“我”为串联媒介,非常自由地引出极有意思也极富意味的细节。这里的人事选取、剪裁,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情感的提炼与烘托,都是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不刻意,不做作。当然也有虚构,但却特别自然、真诚,这使小说具有一种娓娓道来的“真切感”,让人看不出虚构的痕迹,从而体现出质朴温婉的美学追求。

  这种方式既是在李云雷看来的最合适的表达,也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于流行趣味的对抗。比如在小说集“后记”中,他曾提到这是对于“太像小说的小说”的某种不满。那些戏剧化的情节冲突,套路化的想象力与欲望再现,被锻造得极为润滑的语言,以及更为繁复的形式,这些可以称作是“中产阶级美学”的元素,或许正是他所认定的“太像小说的小说”的题中之意。因此某种程度上,李云雷正是以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显示一种化繁为简,化巧为拙,以旧为新的新的小说美学。或者可以说,他试图以一种清新刚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美学风貌,来对抗时下流行的中产阶级美学风格。

  纵观整部《再见,牛魔王》,李云雷基本是在以散文的方式写人、记事,讲述一些朴素的道理,通过小意象的烘托引出某种随想和感触。当然也有一种理想性的提炼,比如《织女》、《红灯笼》等篇什里的织布机和红灯笼,这种对于旧年风物的感情投注,所引出的自然是旧有价值的消逝问题。也不乏一些单纯的个人记忆,比如《纵横四海》里的江湖岁月。但更多还是写人,写记忆中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对于他们个人命运的感慨。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李云雷已然有效地将生活经验转换成了文学经验。但如何更进一步,即如何以小说的方式落实他的批评理想,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说,“记忆的诗学”本身就是文学理想。通过唤起过往的记忆,以此对抗这个不断变动的大时代,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理想?然而,李云雷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作为“底层文学”和左翼文学理论的重要批评家,他如何将文学创作活动与自己的批评理想有效结合,则自然是更多人关注的问题。就此来说,他显然也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但从作品来看,却不能说毫无问题。

  这便不得不提到《再见,牛魔王》里最重要的两篇小说——《暗夜行路》和《再见,牛魔王》。两篇小说都是他尝试落实批评理想的产物,却也都存在一些理念化的痕迹。《暗夜行路》以苏联解体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为背景,在回忆的故事中讲述“暗夜行路”的恐惧。这便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寓言意义。而歌曲的选择,是苏联歌曲《小路》还是新的中国歌曲,背后则是李云雷一直关注的“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以及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问题。《再见,牛魔王》的象征意涵更为明显。小说以戏仿与反讽的方式写牛,却暗藏着一种隐秘的反抗性,背后突显的则是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这两篇小说都有极为明显的寓言化追求,亦都是特别有力量的作品。但其不同的美学风貌背后,似乎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即都有某种稍微生硬的对应关系,理念化的痕迹太过明显,这使得它们总体上不如其他篇目那么自然真切。而回过头来,我们去看他那些抛开了具体批评理念的小说,反而能够见出轻松从容的状态,这些作品虽欠缺力度却生动感人。

  因此现在看来,李云雷通过他的写作已然有效地将生活经验转换成了文学经验。但作为立场鲜明的左翼批评家,他如何去贴合自己的理论,将批评理想转化成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无疑是下一步的写作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对他的小说抱有更高期待。

[责任编辑:石依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