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爱唐村李氏家族对太极拳创立、传播的贡献(下)

 tjboyue 2018-01-12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编修的博爱唐村《李氏家谱》记述了唐村李氏家族为武术世家,拳师辈出,不仅创立了太极拳等内家拳法,而且在各地传拳,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副教授程峰在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博爱唐村李氏家族对太极拳创立、传播的贡献---从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论起》。



 

三、李氏家族创立太极拳并在各地传拳

   李氏家族的第九世,习武人数共有十四人,其中李仲、李岩与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共同创立了太极拳;而且,李氏家族纷纷外出传拳。

   《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家族九世练拳习武的东院有李开,西院有李旺、李允、李牟、李参、李罄、李馨,南院有李佩、李价、李倬,北院有李仲、李俊、李信、李笈等等:

   李开,字佑,号友,“早年千载寺习拳,文武双修;”

   李旺,字汪,“庠生,生于万历年三十二年,卒于康熙十二年,山西教书传拳。”

  李允,字涞,“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三十三年,卒于康熙十三年,享年七十岁,耕樵卖煤为生。”

  李牟,字沐,“庠生,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洁妻佛缘,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住福建传拳为生。”

  李参,字浴,“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

  李罄,字涵,“拳师,文武双修,山西传拳,有名。生于万历十七年,卒于康熙五年丙午一月;”

  李馨,字渊,“拳师,文武双修,京师传拳有名。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卒于康熙元年壬寅二月。”

   李佩,字崖,“庠生,文武双修,生于隆庆元年,卒于崇祯丙子年,一生教书传拳,京师有名;”

   李价,字岸,“迁开封府城。举人,文武双修,万历甲午年河内学府。生于隆庆三年,卒于崇祯年,有传;”

   李倬,字岁,“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元年,卒于顺治十年,一生教拳山西、山东、京师,弟贤三千,十三势太极拳养生功,教场,扬名武林,晚年故村武学堂传拳育弟;”

    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诛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李俊,字嵚,名政,“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八年,文武双修,卒于康熙十九年.崇祯年依可喜住修武学府读习,考中贡生,浙江佥事。”

   李信,字岩,名威,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名传数省。故陈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济贫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李笈,字青箱,“进士,康熙年间开封中试,有传,文武双修;”

   从《李氏家谱》的记载来看,李氏家族的第九世的练拳人员中,其他人仅记有“文武双修”、“传拳”等内容,只有李仲、李岩记有“创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外,由此可知,李仲、李岩与温县陈沟陈奏廷为姑表三兄弟,早年结拜于唐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崇祯十三年(1640年)底,经李牟“牵诱”,李岩加入李自成起义军,以其文武才能取得信任为将。崇祯十七年(1644年)遭李自成冤杀。

   李仲、李岩与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在唐村千载寺共同创艺太极拳养生功后,陈王廷回到陈家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民国《温县志稿》曾如此记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得之秘。”[5]陈氏从此人才辈出,出现了诸如陈长兴、陈鑫等等一代代的武术拳师,并使太极拳发扬广大,衍出诸家太极拳。

   由此得出结论,李仲、李岩共同“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或曰“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所以说,李仲、李信以及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仅是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独之秘”,因而出现了具有陈氏风格的太极拳,陈王廷也就成为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太极拳创立以后,李氏家族习武之风更盛,并纷纷外出传拳谋生。据记载:李氏家族十世练拳的有(因人数众多,以下记述不分院落):

   李怀熙,“文武双修,湖北练武传拳,生于天启四年,卒于康熙二十年辛酉八月十三日;”

   李怀启,“文武双修,生于天启二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湖北练武传拳。”

   李怀元,字生明,“湖北读习文武传拳,怀府羽箭行兴业,迁井里;”

   李怀仁,“无所出,拳师,生于万历四十五年,以怀義长子世忠为祠(嗣),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十七年阵亡;”

  李怀義,“拳师,生于天启三年,卒于康熙三十八年;”

  李怀模,“拳师,生于天启五年乙丑五月五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五月七日;”

  李怀功,“拳师,生于崇祯元年,其父李牟遭闯贼杀害后,依仲避浙江李俊府书社助业,武堂习拳成师,迁徙福州传拳为生,母居千载寺佛缘为生;”

  李怀兴,“生于崇祯六年,卒于康熙三十九年,庠生,文武双修,山西传拳为生;”

  李怀寅,“拳师,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九日;”

  李怀祯,“拳师,生于万历四十四年,崇祯十三年入闯贼营,阵亡;”

  李怀贡,“拳师,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十月九日,卒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二月;”

   李怀琛,“迁开封府,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七年后不知所终;”

  李怀典,“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十五年阵亡;”

   李怀理,“拳师,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诱入闯贼营,崇祯十七年阵亡;”

   李怀琏,“拳师,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卒于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十月;”

   李元清,“武拳师,生于天启七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办武学,传太极养生功,赫名;”

   李元钦,字明君,“生于明崇祯三年庚午八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巳丑三月十五日。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拳剑枪法有名,一生以传拳为生。”

   李元臣,字清廉,“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

   李占鳌,字俊章,“生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十一月十三日,卒于康熙四十八年已丑年八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后返河内县学读习,文武双功,考中太学生,有传。”

   李元善,字维棻,“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九月初九日午时,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后返河内学府读习,文武双修,康熙年以岁贡功考太学,先后开封、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千,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研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

   李元明,字生光,“生于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浙江读习文武,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杭州武林赫名,夫妻武功高手,有传。”

   李元祯,“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五月五日,卒于康熙五十年辛卯七月初十。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功,浙江武林有名,育门弟数千;”

   李元祥,“生于明崇祯八年乙亥四月初四,卒于大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已七月初三。早年,随父浙江读习,先后在浙江和山西传拳。”

   李怀文,“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早年依父浙江读习,文武双功,先后在浙江、安徽、湖广传拳,无极拳十三势,门弟数千;”

李氏家族十一世练拳的有:

  李世忠,“拳师,生于顺治十五年,传拳开封;”

  李世直,“拳师,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八月八日;”

  李世璋,“拳师,生于康熙五年丙午五月五日;”

  李世拔,“拳师,生于康熙七年戊申八月八日;”

李世银,“拳师,生于崇祯七年;”

李世奉,“拳师,生于崇祯十一年;”

   李如楠,“拳师,生于康熙元年壬寅二月,山西传拳为生;”

   李如桧,“拳师,生于康熙四年,千载寺习拳,山西传拳为生;”

   李如桂,“生于康熙十年辛亥五月初三日,文武双修,十三势拳剑,山西传拳有名;”

   李如椿,字万年,“生于康熙十八年已未二月八日。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县学习文武,庠生,济源教书传拳;”

   李如木圆,字长青,“生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五月初八日,河内学习文武,十三势拳,比武开封有名,开封开粮油行;”

   李如檀,字碧林,“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九月初三日卯时,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学府读习,庠生,传无极拳,江南名师;”

   李如海,“生于康熙七年戊申十二月初三,文武双修,浙江传拳,名师,弟子数千;”

   李如杞,“生于康熙二十八年已巳四月初八日,文武双修,开封杞县、原武开粮行;”

   李如杰,“生于康熙十年五月八日,文武双修,拳师,南阳传拳,名师;”

   李如江,字悟公,“拳师,文武双修,生于康熙十五年丙辰,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开封比武胜魁。”

   李如清,“拳师,文武双修,生于康熙十二年癸丑二月,山西、山东传拳、传剑有名,弟子有千。”

李氏家族十二世练拳的有:

  李国金,“生於康熙三十五年,山东传拳,入大清军,勇士,阵亡。”

  李森林,“生於康熙三十二年,拳师。”

据统计,李氏家族十世练拳计有二十四人,十一世计有十七人,十二世计有二人,从载明的传拳的地点有:湖北、浙江、福建、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河南省内的就有开封、舞阳、济源、河内等地。其中,李仲的五子早年追随其在浙江读习,文武双修。长子李元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一代名家,终生以传拳为业。次子李元臣精于拳术,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培育不少弟子。四子李元善习十三势拳剑枪法,为武学训导、名师,弟子达数千人。五子李元明习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在杭州武林界享有盛名,夫妻二人有武林高手之称。

  继李仲、李岩之后,唐村还涌现出诸如李鹤林、李嘉际、王宗岳等著名太极拳大家。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曾编著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拳歌》、《太极养生拳谱》等著作。其弟子王宗岳,曾在唐村、齐村教书学拳。据唐村李氏家族的十八世李立炳讲:“王宗岳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唐村教过六、七年书,山西人,但何时来的,不清楚,传说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在教书期间,跟李仲的后代李鹤林(李氏第十二世,康熙六十年生)学过拳。李鹤林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拳打得好,而且还善于经商,他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县开有盐店,孙子李嘉际后来也曾在舞阳开武剧院。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 年),李鹤林生日时,为报师恩,王宗岳为老师挂匾祝寿,匾中间的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和年号。此匾斜挂在李鹤林门口,文革前破四旧时,匾被取下烧了,连钉匾的钉子也被拔掉啦。”[6]王宗岳,山西人,清代武术家,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生于乾隆年间。乾隆五十六年至六十年(1791一1795)间寓河南洛阳开封一带设馆教书。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学界认为其著有《阴符枪谱》和《太极拳论》等。《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实际上,《太极拳论》乃李鹤林所著,王宗岳仅为记录而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宗岳为太极拳的创始人,由此可知,李氏家族在太极拳创立和传播方面的重大贡献。

   总而言之,唐村千载寺武学传统悠久,武术文化深厚,对李氏家族习武风气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氏家族世代习武,文武双修,拳师辈出,创立了太极拳,并在各地传拳,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