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伯特·弗兰克是如何编出史上最经典的画册 | 解读《美国人》(二)

 zdjphoto 2018-01-12




《美国人》的编排艺术

文 | 李鑫



近40余年,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执牛耳者,其由83张照片编排而成的画册《美国人》(The Americans)——1958年在法国首次刊印发行,后于1959年在美国再版——被视作最具影响力的画册之一,并启发了不同类型摄影师的创作,尤以纪实摄影师和街拍摄影师为主。


在弗兰克的创作中,曲折辛酸、灵感兴致、友人之助力、爱人之奉献、风格之转变,各种事情更迭起伏(点击回顾第一篇)。本文中,我将以Steidl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解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为主要参考资料——原书巨细无靡地涵盖了弗兰克创作中的“秘密”——简略谈及《美国人》中诸位可能最有兴趣的二三事:弗兰克为何会如此编排照片?此种手法,他是师从何人?弗兰克有哪些编辑的独家秘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此外,种种疑窦——这位来自瑞士的摄影师如何融入纽约的艺术圈?他与爱人如何结识,后者在弗兰克的创作中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弗兰克又为何摈弃之前诗意的、决定性的照片转为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他与垮掉派诗人之间又有哪些故事?他是如何申请到古根汉姆基金?《美国人》又是如何出版,期间又有哪些曲折?……——也会吸引着诸位。若有兴趣者,不妨阅读《解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个中答案都会寻到。


疑问暂且打住,我们将先从弗兰克浩繁的底片中,寻觅其编排之秘密。




·罗伯特·弗兰克师从何人?·


1.米凯尔·沃尔根辛格告诉弗兰克:

摄影,须按主题拍摄。


米凯尔·沃尔根辛格



弗兰克的第一位老师,是瑞士的商业摄影师米凯尔·沃尔根辛格(Michael Wolgensigner),同时,他也是一位以现代主义风格出名的设计师。《美国人》中的根据“主题”拍摄(消费主义、郊区、民族主义、汽车、公园、墓地等)便是从米凯尔这里习得。


弗兰克早在苏黎世学习摄影时,就已养成将自己的底片贴上小卡片,并按主题分类编排。当时拍摄内容包括:动物、建筑、孩童、农场、当地人们,后来,主题扩展至新闻报道、运动、交通、工作,甚至苏黎世。


沃尔根辛格训练弗兰克将拍摄的大量照片按照主题整理,并高效率、程序化、系统地展开工作。尽管,起先弗兰克的分类标准很简单、基础:孩童、动物、人们,熟练之后,他开始以更加概念化的角度对照片进行处理,“这种‘看穿照片’的方法,对弗兰克有着深远的帮助。”



2.雅各布·塔格教会弗兰克

在编排时,可以加入空白页。


塔格的画册《法布里克,一部科技的照片史诗》



在弗兰克早年求学之时,也曾受到另一位瑞士摄影师的启发,他是有“瑞士摄影界先锋军”之外号的雅各布·塔格(Jakob Tuggener)。他通过由72张照片编排而成的画册《法布里克,一部科技的照片史诗》(Fabrik, A Photo Epos of Technology)呈现现代工业的力量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塔格的画册分成9个部分(第一版的《美国人》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均有小标题,后来在第二版中删除,见《解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每一部分单独展现工业进程与现代科技的不同侧面。在画册中,塔格在照片之间使用空白页隔开,意图起到“串联”或“停顿”之功效,同时,也让读者有时间思考他们刚刚所看到的照片。弗兰克在《美国人》如法炮制。


因此,弗兰克在照片之间穿插空白页,让读者更为主动地知悉照片之间的隐藏联系以及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而非快速、不加思考的翻阅照片。塔格也深谙电影拍摄之道,读者或许会察觉,他的画册编排会让我们想起苏联导演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的电影拍摄手法——蒙太奇。弗兰克也说过,“塔格的画册,类似电影。”



3.《时尚芭莎》艺术总监布鲁多维奇
言传身教,设计会定义审美


阿列克谢·布鲁多维奇



阿列克谢·布鲁多维奇(Alexey Brodovitch),是一位传奇的平面设计师,将《时尚芭莎》推上时尚文化之巅峰。弗兰克曾受布鲁多维奇的指导,转而拍摄时尚与社会名流,虽然后来他很快就厌倦了厌倦于杂志和经纪人的各种僵化要求,但是,不可否认,布鲁多维奇在这一拍摄期间,给了弗兰克非常大的帮助,在画册编排方面,他告诉弗兰克,“你要知道,阅读画册是一种短暂的体验,好比你观看一部电影。”




·罗伯特·弗兰克的编排艺术·


1.增加空白页,形成节奏感,

构建照片之间的意义


《黑,白,事物》



弗兰克亲自操刀编排的第一本成熟之作,应属这本《黑,白,事物》(Black White and Things),可将其看作《美国人》的前身。这本画册的关注点在于生活中的喜悦与悲伤的时刻。在《解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中,对弗兰克这本画册的编排顺序以及如何构成一种节奏感,解释如下:


“弗兰克第一次在如此多的照片对页,增添了空白页,将照片之间的效果、节奏以及意义交织在一起,以让读者在阅读照片时,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在读者阅读此书时,他们很快便会发现,必须前后翻看,才能记住他们刚刚看了哪张照片,并知道接下来会出现的照片。因此,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意义在照片之间翻阅时建立。”


弗兰克强调,他在编辑《黑,白,事物》时,并不强调单张照片本身,而是照片之间的反复翻看所形成的节奏。这种一种隐藏在弗兰克画册中很重要的一个“秘密”,但是他本人却没有直接地告诉读者:“有些东西,必须留给观看者,他必须自己发现。我不能将这些告诉他们。”

弗兰克想让读者在翻阅他的画册时,产生怎样的一种感受?他本人将此和“诗歌”联系在一起:“(我想让我的读者)有一种反复阅读一首诗的感受。”



2.并置照片,

亦是编排之不二法门


《40张照片》



《40张照片》(40 Fotos,1946年)是22岁的弗兰克通过运用蒙太奇手法编排的画册,无叙事、无主题、无电影式结构,其后来在《美国人》中使用的照片并置手法,早在这本画册中可以窥见。我将结合这本画册具体分析。



两张特写的男人肖像:左为下层阶级,右为资产阶级。相似之处,带有差异。



夏季船上的两个男人与冬季街上的两个男人,形成一种季节之对比,也是一种概念之间的对比。



特写的花朵与远方的山脉:微小与巨大之物之间的对比。




画册的最后一张照片:弗兰克在山顶的自拍照,以示其希冀与雄心,并与开篇第一张照片——打开的电话本,毛遂自荐之目的——形成呼应。


在《美国人》中,弗兰克继续沿用此种手法:他在每页上只放一张照片(没有将多张照片放在同一页上),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但又与其对页的照片形成一种潜在的关联。这种蒙太奇概念/手法,弗兰克是从爱森斯坦处习得:


“任一类型的两种电影,将其放置在一起,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新的特性。”


正在看胶卷的爱森斯坦



此时,诸位可以翻开弗兰克的《美国人》,细细品味他在编排画册时的意图,当然,不妨也试一试这种方法。



3.“你看不上的照片

也一样重要。”


正在编辑照片的弗兰克



弗兰克第一次冲洗他的胶卷是在朋友的暗房里,“他当场编辑照片,忠于事实地裁剪照片,并将那些索然无味的构图照片扔置一边。他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哪怕一些照片不甚理想,他也会发现其中有用的部分。”


弗兰克不仅仅可以迅速地发现那些最差的照片,他甚至可以比那些好照片更好地使用这些差照片进行编辑。对此,弗兰克曾说,“你看不上的照片……也一样的重要。”


弗兰克的底片


弗兰克的底片



“为使这些大量的照片发挥其作用,弗兰克按照拍摄过程,逐一筛选。因此,在编辑照片时,弗兰克选择其中能最准确表达其意图的照片。”



4.按主题分类,学会布局谋篇。


弗兰克的设计草图



弗兰克将这些大量的照片,平摊在公寓的桌子上或者贴在墙上,按照主题加以分类:“他将反复拍摄的主题,诸如汽车、自动唱机、快餐馆,以及那些仅拍过一次的主题,比如宗教、运动、旗帜以及郊区风景,这些属于第二主题。”由此,他对自己拍摄的美国便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第一次筛选后,他再对单一主题,逐一进行二次挑选。


经过这一长达数个月的筛选后,他放弃了一些不合主题的照片,只留下和“美国人”紧密联系的照片。可见,为了有序的编辑《美国人》,弗兰克可谓十分严肃:不仅仅一部分出自摄影师的直觉,另一部分也靠着他的主题分类学,比如:郊区风景、消费主义文化、移民的经历。整本画册的中心主题聚集在种族、宗教以及疏远感。


在结束照片的筛选工作后,弗兰克便开始思考照片的顺序以及全书的结构:“他将照片摆在地板上、桌上或者钉在墙上,构思着结构。与他的《黑,白,事物》一样,他也将《美国人》分为四类,中间穿插空白页。”


弗兰克依靠直觉迅速展开编排工作,对每一主题都没有预先之见,反反复复地按主题排列顺序。在工作中,他建立了一条铁律:如果两张照片来自同一张底片,那么,两张照片按照底片顺序排列在一起。最后,他挑选了92张照片,作为最后的草图。





弗兰克的编辑之道,常常别人称赞,

但其对照片的裁剪功力,也值得学习,

《解密: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的最后一部分,

完整呈现了弗兰克的81张底片,

可一窥他是如何对其进行裁剪,

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

会在下次推送中重点解读

“罗伯特·弗兰克的81张底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