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阶拳击技术的综合论述(二)

 叶舞留香 2018-01-13

往期回顾:

高阶拳击技术的综合论述(一)


拳感:

拳感,因为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也并不容易被理解。拳感是你的拳头、手臂在击打过程中和打中目标瞬间所应该有的感觉。它有两种不太相同的特点表现,这个需要所有选手跟教练仔细去分析和尝试,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来认真体会和准确选择。


比如阿里的重拳和福尔曼的重拳肯定特点不同;戈洛夫金的重拳跟琼斯的重拳发力特点也不一样;莫拉莱斯的拳感跟梅威瑟的拳感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核心发力的特点上有区别,其次前端发力的拳感特点上也有不同。这个概念我们以前在百度拳击贴吧里讨论过,还被有心的吧友集合成一个专门的帖子:关于发力到底该追求穿透力还是那种只打一层纸的很脆的重拳。这其实就是关于拳感的。


我认为传统的、主流的发力技术应该是追求穿透力的,那种很脆的重拳就像阿里、琼斯、梅威瑟,更多依赖速度力量,首先这是需要极高天赋才能形成的,其次其实这种发力特点很难成就那些所谓的超级重炮手,纵观历史,几乎所有超级重炮手都是以穿透力为主要发力特点的。


那么拳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其实就是出拳过程中手臂和拳头的的放松程度,以及击中目标后手臂的强度和持续力。很多国内业余拳击运动员他们的手和臂过于放松了,更有甚者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他们的拳都没有真正握紧,这怎么可能打出重击呢?还有一件事就是绝大多数人不理解小负重空击到底是练什么的,有人说练出拳速度,有人说练专项耐力,都错了,它就是练拳感的。也就是说,你在出拳过程中手和手臂是不能过度放松的,要有手里握着小哑铃一样的手感,只要不是过分紧张造成肌肉僵硬就可以了!因此,小负重打前半回合空击,放下哑铃正常做后半回合空击,放下哑铃后你的手臂感觉要跟手持哑铃时是一样的,要有负重感,同时要强化意识:“我的拳头就是石头、钢铁、哑铃,它有足够的分量和强度穿透对手的曲臂防守、打碎对手的下巴。”同时,既然双拳是有分量的,那么整个手臂乃至身体就应该是有控制力的,适度紧张而不是过度放松。


仔细观察一下戈洛夫金的空击、手靶等专项训练,他的整体感觉跟手持哑铃负重空击时是一模一样的,你根本分不出他负重和没负重的区别。我们以此来观察,国内业余拳击运动员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出拳也好不出拳也好,双手总是飘飘忽忽的,缺乏那种扎实感和分量感,双拳飘飘忽忽,如何重击别人呢?你毕竟不是阿里,阿里只有一个(当然阿里的双臂是有目的的飘忽不定而不是错误的本能,它的移动也是移动技术里面的)!


那么前面提到的不同类型选手在拳感方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他的肌肉特点和训练习惯所形成的紧张程度的区别。阿里是那样的放松,乃至只在击中目标的那一瞬间你才发现他的肌肉是瞬间绝对紧张起来的,而泰森、莫斯利、克劳蒂甚至莫拉莱斯这样的选手你发现他们的肌肉似乎总是那么紧张,最后形成的发力特点就会有明显的不同,当然这里面更多的还来自于核心发力特点的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分析、有迹可循的。


以上就是关于前端发力技术中拳感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节奏:

拳圣舒格雷·罗宾逊说过,有节奏的拳击不会累。这也是业余拳击跟职业拳击训练和比赛是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绝不是说业余拳击就不需要节奏,古巴前国家队主教练就多次强调,节奏是古巴拳击的灵魂。节奏不仅仅关乎体能分配的问题,它是融入到移动当中的,对攻防转换乃至发力都有着很深入的影响。节奏跟移动也是不可分的,不移动,哪儿来的节奏呢?只不过节奏也分不同的类型特点,快慢之分,稳定和变化之分。强大的移动技术所塑造出强大的拳击节奏,是顶级拳王们的伟大体现,罗宾逊、阿里、弗雷泽、哈格勒、霍利菲尔德、恰维斯、库托、马奎兹、萨翁......都是拳击节奏大师。


节奏跟体能的关系是最明显不过的,很多人说邹市明刚转入职业拳击时体能不行,打不了12回合比赛,只能打4-6回合的,这是外行话,难道33岁的邹市明体能不行,到了36岁反而体能更行了?还有说业余拳击选手体力远不如职业选手,所以只能打3回合比赛,这更加是外行话。实际上业余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跟职业拳手的体能训练别无二致,甚至像中国和古巴这样的体制下,业余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量和强度还要大于职业拳击运动员。


网上炒作的泰森、梅威瑟一天训练计划,都是一些类似于多年前地下黑市拳式的伪专业炒作,完全是标题党误导广大拳迷。无论邹市明或者任何业余拳击运动员,体能上肯定不比职业拳手逊色,他们之所以不适应一上来就打10回合的比赛,是因为节奏控制力比较差,打法特点也是围绕着3回合比赛来训练和安排的,由3回合到10回合之间,必然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调整过程。如果你提起洛马琴科职业首战10回合,那么我想说,洛马琴科转职业之前是WSB冠军,决赛是7回合的。吕斌职业首战10回合,他之前两次APB冠军的决赛也是10回合的!他们都是经历了一个过渡和调整的过程的,但是显然这个调整是调整的打法跟节奏控制力,而不是体力!


节奏跟攻防转换以及发力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跟移动与攻防转换之间的关系是共通的,从整篇文字的前后里面都有提及,这里就不赘述了。


速度:

强大的启动速度是爆发力的体现,泰森、琼斯、朱达、莫斯利等等都是爆发力天赋的超人,他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仅仅靠这个就足以让多数对手吃不消。但是那大多数爆发力天赋并不突出的拳王们,不是也照样成为顶级高手么!福尔曼、乔路易斯自不必说,眼前的戈洛夫金和科瓦列夫的速度根本不快吧!那么这里强调一个概念,可能也是出乎多数人预料的:“速度绝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怎么理解呢?前面说那些爆发力天赋过人的可以将其强大的启动速度转化为打击力,可是为什么邹市明的速度也很快,中国专业队里的业余拳击手速度都很快,他们的打击力却远远不行呢?这里面除了前面提到的前端发力技术之外,还需要对速度这个概念进行一个准确的剖析。


一颗子弹,你必须用枪打出它作为子弹的速度它才可以穿透目标,你用手抛的话它还是子弹么?显然速度不够的话它就是一石头子儿而已。而一个大锤,你如果强迫自己抡出子弹的速度,那结果不但是瞬间你就累趴下了而且它抡出去的效果其实远远不够强,打中目标时反而已经力竭了。练过抡大锤或者擅长砍柴的伐木工都知道一件事,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大锤的质量和惯性,这样抡出去的大锤不仅更加有力,而且非常节省体能。有人要问了,子弹和大锤完全两码事啊!没错,人跟人的肌肉类型和体能特点也是两码事!所以,阿里如果用福尔曼的速度打拳,他充其量是个三流选手;而福尔曼如果像阿里那么打拳,他可能连6回合的比赛都打不满;马加里托、恰维斯以及很多墨西哥拳王如果学琼斯或者梅威瑟的速度,他们会死无葬身之地。子弹和大锤的比喻固然夸张了,但是这个差异性是真是存在的。所以盲目追求速度是错误的,要通过不断尝试找出最合适自己肌肉特点的速度、最能够满足自己最佳发力水平的速度,才是正确的速度。如果简单概括一下,那么速度其实应该是服务于发力水平的,而不是用力量和体能去服务于速度!

 

技术与能力:

技术跟能力这两个概念要分清楚,力量是能力、速度是能力、爆发力是能力、耐力是能力、抗击打是能力、意志品质也是能力,还有柔韧性、灵活性、距离感、空间感、反应应激性(神经类型)等等很多很多方面,这些能力大部分来自于天赋,但是也可以通过正确的和坚持的训练以及运用合理的技术强化来实现巨大的提升。比如力量,很多重击能力很强的所谓重炮手他的上肢力量甚至核心力量并不一定很强,有时候也许甚至处于中下水平,但是他们的重拳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优秀的发力技术和大量正确而艰苦的专项训练,这时候的力量叫做专项力量,而不再是泛泛意义上的绝对力量了。再例如速度,则可以通过大量的、正确的专项训练达到完美专项协调的情况下实现专项速度的极高水平。其他方方面面亦然。


但是拳击技术对于能力的提升并不是最终目标,因为追求能力的比拼终究是有限的,真正无限的是运用技战术变化的手段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例如你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力量和爆发力的提升来以此战胜泰森或者福尔曼,无论如何不可能通过距离感和应激反应等方面的提升来以此战胜梅威瑟,因为这些天赋上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事实也证明,打败泰森的霍利菲尔德或者打败福尔曼的阿里,再或者最接近击败梅威瑟的麦达纳,一定是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才行!也就是说,技战术运用的变化是拳击技术训练的终极目标,追求能力的提升是辅助项,当然,它也是取得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最后,关于移动的总结:


说移动是高级技术的核心,是技术训练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佳手段,一定还有人举出各种反例来,比如梅威瑟静如处子的反击,比如琼斯和哈梅德纯靠启动速度和专项协调就完成了一击致命等等。前面多次强调了,不要拿那些在某些方面天赋是万里挑一的个例去理解技术和训练,技术和训练永远要服务于普普通通的绝大多数!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该欣赏的,什么是该学习和模仿的,什么是该深入研究和磨练的。我认为几乎90%以上的拳击选手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缇史琴科、具志坚用高、洛马琴科、阿里、弗雷泽、皮罗格、桑切斯、罗曼冈萨雷斯、帕奎奥、库托、莫拉莱斯、马奎兹等等这些拳王,他们的移动技术非常精彩的实现了攻防转换和发力技术的高水平兼顾。现在市面上很多人在学梅威瑟发扬光大了的那一套花式手靶,实在是让人捉急,当然,作为一种专项协调性训练或者游戏,它是蛮好的,但是指望它来提高你的专项技术水平,实在是痴妄。


再谈一下邹市明,邹市明其实是完成了移动技术中一半的造诣,也就是把通过移动完成攻防转换部分的运用练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他完全摒弃了发力技术部分,因此,我认为他的拳击技术整体来说是不完善的,是存在巨大问题的,其实文章第一段就已经讲到了。邹市明是一个样板,国内的专业运动员们可以引以为鉴。

 

这一篇技术论述是在飞机上仓促完成的,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文字水平又太过拙劣,明知很难表达清楚却又不能遏制自己迫切的心情和欲望。关于移动技术的细节实在没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现在这样已经啰嗦得惨不忍睹,或许有机会找个有水平的写手代劳,再或者拍一些共同探讨的视频,毕竟拳击是一项运动,教学必然靠面授机宜,教科书永远不可能写出拳击的技术精髓来。另外强调一点,初级选手和基本功很不扎实的选手就不要过多模仿和尝试了,话说你把错误的动作组合连贯起来,就成了惨不忍睹的花枝乱颤了,还是慢慢对着镜子把基本技术动作练扎实微妙。然后多看看多思考是必要的。

 

 (全篇完)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但求理解不求认同。能引发更多教练、选手或拳迷的思考和讨论即是成功,不喜勿喷。


文:拳击吧洛马琴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