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鉴/吴琚行书残卷

 海航润泽馆 2018-01-13

清鉴 / 一壶山人题签

〖清鉴书院〗● 微型期刊

( 2018/01/12 总第116期 )

吴琚,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琚行书残卷

吴琚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书学米襄阳,有一定的个性,但比米书较为平和。此行书残卷是吴琚的代表作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他的传世作品不多,因而显得尤为珍贵。本期刊发出来,供学书者借鉴、参考。

◎读帖明眼

张开/文

吴琚的书法学米襄阳,可谓米的忠实粉丝。从用笔到结字基本延续了米书的衣钵,有一些个性,但是不强烈,存在局限性,因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及宋四家,也逊色于元代以致后来的一些大家。

我们从这个残卷中找寻一些继承与发展的脉络,吴琚的书法大致气息靠近米襄阳,细节处有一些独到之处,比如他的用笔要中和一些,导致其脱离掉了米的狂放险绝,趋于俊丽,这是和他的性格有关,温和、平静,不事张扬。

之所以说他的地位不及那些时代前沿书家的高,原因也在于他的开创性,即便如此,他的书法水准已经很高,值得我们去借鉴、研究。

后来善学者,有一部分人吸收了吴琚书法的基因,也受到比如董其昌之类的书法家推崇,但后人学他,很少见到痕迹,不刻意去分析很难找到其中的影子。如同陈继儒学习董其昌,形貌特征基本也是董书的延续,一些书法家直接学了陈继儒,又看不出学的是陈,多以为是在学董。

由此,我们需要去思考书法的学习与传承的诸多本质现象,去提炼总结学习的方法问题。当今时代已经比过去要发达的多,眼界更开阔,相比于古代的局限性,我们是幸运的,按照常理,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应该学的更好,水平更高。事实正好相反,心态变得浮躁,学识不高,思想性不强,这是阻碍前进的巨大障碍。前人做事,对某一件事情非常专一,取法于谁?路走多远?这是和本身修养关系紧密,他们所读的书,做的学问以及言谈举止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做的深入彻底。而我们则容易掉进朝三暮四的陷进,得到一点点皮毛就转移方向,有一点点学问就已然号称大家,飘飘然不知所以,道路自然而然变得狭窄了,固步自封起来,背离了学习研究的初衷,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吴琚学习米襄阳,不论形体上是否接近于米书,在意识形态上他是高端的,具有很强的文化含量。所书残卷虽然丢失了很多,后人仅仅把存世的部分装裱起来,已经很清晰感知到他的变化,他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丰富的用笔和明快的节奏折射出吴琚书法功力的深厚,粗细对比强烈,动静参合的多元性应证了他的胆量和驾驭笔墨的超强能力。这是宋人书法的普遍现象,与当时的生活境遇息息相关,他们的思想是开化和解放的,书写的状态合于声乐,抑扬顿挫,曲曲盘旋,在生化韵味的创作中享受笔墨所营造出来的生命力,不再是刻板的重复,钟情于大开大合。

很巧的是,这个残卷所留存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均等的,有两行、三行、四行,有些是存下的开始部分,有些则是中间,每一个部分的感觉都有所不同,厚重与轻灵,迟缓和迅疾交融在一起,正好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创造力就在于变化莫测。我们赏鉴这件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到养料,诸如用笔、章法等等。明代的董其昌、王铎往往杂临数帖成一个长卷,主旨在于要让观众明白他的技法是多元的,审美眼光也是包容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变化吸引观者的眼球,产生思想的好奇和波动,看完一段急切的渴望展开另外一段,手卷的价值得以体现。

品读吴琚的书法不应该只是去推敲形体特征,还有更多的审美元素有待我们去鉴别、汲取。

2018年1月12日于北京清鉴斋

以下请横向欣赏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出处

清鉴书院

我们追求卓越,立足原创,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品鉴艺术,品味人生,荣辱甘苦与共。

关注我们,

清澈如镜……

清鉴文化传播成都有限公司

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滨河路291号

北京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西里70号院3号楼4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