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景舟对紫砂泥料的研究

 半梦书斋 2018-01-13

相较于其他陶瓷艺术品,紫砂的质地特征在工艺制作过程中和最终成型效果上体现得尤为直接、彻底。顾景舟早在学艺时,深受祖母和前辈影响极为重视泥料的选用,这为顾景舟的紫砂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顾景舟在上海接触到大量明清紫砂名作,潜心揣摩紫砂器物的胎色特征和造型风格,初步形成紫砂鉴赏和制作理论。解放后,顾景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担任蜀山紫砂工场的技术辅导,传道授业,创新求索。在工作实践和授课教学之中,顾景舟不断将在工艺制作中对泥料运用所形成的感性认知提炼升华,在闲暇之余阅读、钻研有关书籍,抄写历代紫砂专著,逐步形成有自己独到见地的紫砂原料理论。

顾景舟曾发表文章专门对宜兴紫砂泥的特性进行论述:紫砂泥是红泥(朱泥)、紫泥、团山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精有交又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思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成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浓淡,紫又有深浅,黄又有变化。如果辨色命名,可称:铁青、天青、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朱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桐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诸色如细细观察,各自泥色里又有白砂星星,如银沙闪点,日光映射,宛若珠翡。珠粒隐现,更是夺目各种不同矿土烧成后色泽多种,妍蒨素净,故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绿而不嫩,墨而不黑,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调。

顾景舟认为,掌握泥料的性质是进行紫砂创作和生产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他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我们的生产知识中,应该了解到泥料的一些科学原理。”因此,顾景舟特别重视泥料在紫砂器皿成型过程之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他认为:“紫砂壶最大的特点,就是决定于它的原材料和它的成型法。各种形态都在手里面,凭徒手就做成功了。这是它的原材料的特殊性。”

顾景舟对紫砂泥料的研究

从捶泥开始,顾景舟就特别注重通过正确的姿势和用力方向炼泥,使泥层均匀有序延伸,增加泥条的韧性。1980年,顾景舟设计制作“顾泉壶”,弟子葛陶中帮忙做一些基础工作,在捶泥的时候,因红泥比较酥软不易成型,顾老特地示范如何将较酥的红泥捶好。葛陶中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为此,我整整捶了三天。”对于顾老严谨的工艺要求,学生都佩服不已:“他(顾景舟)能从(锤炼的)声音上听出来(动作、力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在顾景舟看来,泥条打得好不好是做壶的关键。在操作中要充分遵循泥料的特性,在用搭只打泥条、泥片的时候,要用搭只的引力打制,保持泥条、泥片的受力均匀,避免厚度不均匀。另外,由于紫砂泥多打,“泥门容易被打松;少打,泥料的可塑性差,顾景舟总结经验认为打十三下左右比较科学。这些都来自他对紫砂泥的敏锐感觉、长期积累的经验及严谨的紫砂创作态度。

葛陶中回忆道:“顾老对泥片的大小有精准的规定,若需要划10厘米的泥片,那么打泥片的时候只能打11厘米多一点点,一块泥料能打多大多厚都有精准的规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计算得很精准。”

顾景舟对紫砂泥料的研究

顾景舟对身筒的拍打方式有严格的规定,拍打底部时要求打四圈,且每一圈拍打的方法都不同;如果上部的口略大则只需打三圈,而顾景舟设计的尺寸让其他人做,成品的味道就不一样,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身筒的拍打方式和力度有着与众不同的独门技法

对于紫砂壶的坯体壁厚,也就是泥片拍打的厚度,顾景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盲目追求成器的过轻过薄:“紫砂器(壁)不能做得太薄,因为紫砂器与金属器不同,要有陶器的质感,从而要保证有一定的厚度。”他也不赞成泥片过厚,那将导致成器过重而显得僵硬呆板。对不同容量的壶的胎壁他有不同的要求。就顾景舟紫砂壶的相对重量而言,既不轻也不重,那种感觉恰如其分,中庸而不突兀。娴熟的技艺使得顾景舟将泥条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出厚薄是否均匀,究其原因,“吾亦无他,唯手熟尔。”他曾说,“20岁以前,由于生活所迫,本人打泥条、打片子都比较顶真,有质量、有速度,所以基础比较扎实,一个上午打三十个茶壶的身筒不费力。”

紫砂泥的特点是“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顾景舟特别推崇紫砂茶具的实用性,在壶体表面砑光后,仅用竹工具“推墙刮底”,拍子刮过的痕迹呈放射形,底与满的交接部位要推和润,既使器内规整美观,也保持壶壁内松外紧,发挥紫砂器作为实用器皿的宜茶性,这些都建立在对原料的充分认知和把握上。

顾景舟对紫砂泥料的研究

对泥料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工艺制作中得心应手,而对泥料的理解与思考则会使人痴迷其中。像辛劳的农民爱惜每一粒粮食一样,顾景舟在砂壶的制作过程中也达到了“惜泥如金”的程度。有一次,紫砂工艺厂的工作室大扫除,不慎将一罐干涸的朱泥浆扔掉了,顾景舟知悉后连连叹息道:“那种朱泥是真正的紫砂朱泥,颜色朱红,艳而不俗,可以做‘粉’红泥的作品。

泥料也是顾景舟品鉴紫砂器的一个重要依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顾景舟曾为全国各大博物馆鉴定历史名作,在分析明代时大彬作品时,他在相关文章中写道:时壶所采用紫砂料,精选纯净,加工细致,一改早期砂器类以缸坛原料的粗气。重视砂泥原料色泽的调配,讲究器物烧成后的表面润泽效果。因之,在幼细的粉料中掺进较粗大均匀的颗粒,即所谓的“或杂以砂钢土”,这就显得朴雅、坚栗、妙不可思。

可以说,顾景舟对泥料的认知与运用超过了一般紫砂艺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他为泥料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从选料、捶泥、打泥条泥片到打身筒,在尺寸规格和处理的力度都本着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不仅使制作过程一气呵成、气韵连贯,也使得他的作品色调和谐雅致,表现出了东方美学的含蓄及隽永的文人气息,与简洁的造型相互映衬,最终形成了古拙质朴、端庄大方的艺术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