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的紫砂壶不知道从何入手?

 天宇楼33 2016-06-26

古玩鑫


收藏之路虽无捷径  

但给您一点点建议或参考 

或许可让您少走些弯道



紫砂壶的断代不是一日而就的,这里面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了解。首先就应该熟悉紫砂历史,了解不同时期的紫砂壶制作、烧成工艺以及泥料的变化情况。

关于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最早期的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有文献记载:“淘细土抟坏,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泥料是“以粗砂制之”,坯件是“附陶穴烧成”。

以1966年南京吴经墓出土的圆形提梁壶来参考对照的话,文献中的记载是可靠的。

根据纪年推断吴经墓是嘉靖年间的,即1533年。而吴经墓出土的这把提梁壶是我国目前唯一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紫砂器,对于鉴定供春时代的紫砂器有借鉴意义。

这把提梁壶砂质较粗,与细缸砂胎相似,壶身粘有缸釉痕迹,说明当时并没有专门烧制紫砂器的窑,也没有先装入匣钵再进窑。

那时烧制紫砂壶是放置在窑内与盆、缸等一起过火,在上千度的高温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

直到李茂林时代,才开始采用将紫砂坯件“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方法。

在泥料方面,由于每个历史时代的紫砂矿藏深度和矿源位置都会有所变化,导致泥料的化学组成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各个时期的紫砂壶胎质会有所区别。


本世纪中期以前,紫砂泥料由陶工各自配制加工,各有心法,自然存在一定差别。

这种差别主要表现为壶的肌理效果上,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时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见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紫砂壶传器,以调砂制泥居多。


还有些壶艺人利用当时的矿土,配制到一种理想的泥料之后,就用习惯了大想改变,如邵大亨与黄玉麟,一生几乎只用一两种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

除此之外,壶的款式也可作为鉴定的某种依据。制壶人在创作了一种新器型后,多为后代人所仿造,那些早于他的作家是不可能做的。

如以松竹梅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在明代几乎没有,还有邵大亨首创的鱼化龙壶,在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这种器型的作品。

另外,每一位制壶人都有自己擅长或习惯的款式,像黄玉麟中年以后,差不多只制仿古、掇球、汉扁这三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