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银们在日常交谈中,提及祖籍来自何处,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祖宗是从云南来的……” 这是真的吗? 李沧人真的很多是从云南来的吗? 确实,李沧区从云南移民来的还真不少。 据史料记载,李沧区现有的52个行政村中,其中有29个村就是在600多年前从云南迁移过来的。 (明朝疆域图及云南迁山东路线简图) 其中,李村河北村和杨家上流村的李、杨两姓人氏,是于明朝正统年间从云南迁移来立村的; 河南村和毕家村的刘、毕两姓人氏,是于明成化年间从云南迁移来立村的; (大家对照地图,找找自己所在的位置) 东大村、东王埠、南王家上流、北王家上流、西大村、侯家庄、尤家下河、王家下河、李家上流、东李村、郑庄、曲戈庄、坊子街、南岭村、十梅庵、楼山后、湾头村、西南渠、东南渠、石家村、刘家村等21个村, 王、宋、刘、侯、赵、尤、周、李、吕、林、庄、于、石、徐等14姓人氏,大多是于明永乐年间从云南迁移来立村的; 上臧、南庄、刘家下河、大枣园等4村的臧、林、刘、王4姓人氏,大多是于明初及崇祯、万历,明末年间从云南迁移来立村的。 在李沧区部分村庄的家谱中记载,他们大多是在明洪武年间或永乐年间由云南迁移来崂山的。 明朝皇帝的年号对应历史上的哪一年, 大家可能不大清楚,可以对照下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沧区这么多村子,都集中在明朝时候,由云南那里移民过来的呢? 原来,元朝末年,战乱之后,虽然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朝。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人口富足之地往人口稀少地区迁移。 (上图是明代移民情景再现) 李沧区是在1994年6月青岛市行政区划时,由原崂山区李村镇和沧口区合并而建立的新区。 历史上,沧口地区隶属于即墨县辖地。 据新编《即墨县志》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其中包括迁移在沧口、楼山后、湾头、十梅庵、东南渠一带立村的,有林、张、赵、庄、王、蔡、宋等姓氏家族。 据《崂山县志》载,李村镇辖区的19个村庄(今属李村、虎山路、浮山路、九水4个街道办事处)均是云南移民。 青岛沿海的卫所制和屯田制,是基于明朝朱元璋创建的常备军建军制度和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以屯养兵的军屯制度。 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共有17个都司,329个卫,65个守御千户所,军数约为120万人。 屯田,是明朝时期为保证解决兵源充裕和粮饷自足,建立的军屯制度。 军屯是由大批军户组成,明朝时在平民中征调的士兵为“军”,每三户征调1丁的为军户,余两户为“贴户”。军户所出丁称为“正军”,余下的壮丁称为“余丁”或“军余”,军人都是世袭制。 明朝时期,驻守青岛浮山的守卫军士有1000多人,马兵、步兵齐备。 同时,大量的军户和移民迁居青岛沿海或山区,屯田垦荒,促使青岛的农业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 威海卫、鳌山卫,知道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了吧? (鳌山卫的城楼是军队驻防的标志) 这下,大家对于我们老祖宗是不是从云南来的,心里有了答案了吧? 当然,也有人说,山东很多村子是从山西老槐树下移民过来的。那咱就简单讨论一下—— 同样是明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灾荒,河北山东两省人口严重减少。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把目光瞄定人口众多的山西,发起了大迁徙。 政府组织山西很多人在洪洞集合,有移民安置费。不过中国人恋家,都不愿意移民,最后搞了很多兄弟、亲戚想认的记号,比如把锅、玉打碎了,一人拿一块。甚至,“小脚趾头是两瓣的”这个说法,据说是当时人们怕以后见面没了记号,而自己砸的…… 当时洪洞的代表就是这棵老槐树了,上面还有一个老鸹窝。所以人们都记住了,大多都说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大槐树底下来的。 民间传说,这次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明政府的一个大谎言。 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发告示:“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 消息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几十万之众。当然,来集合的都是不想迁移的。 然后呢,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几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又说起“小脚趾头是两瓣”的这个事。据说官兵途中害怕人们逃跑,在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两瓣脚小拇指”由此得来。 下面这些佚事据说和大迁移有关: 1、为防移民逃跑,在小脚趾作记号,砍为两瓣; 2、双手缚后时间长了,形成【背手】的习惯; 3、押送途中方便,叫官兵【解手】,成为代称。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国外。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500多个县市。 |
|
来自: 刘恩捐 > 《(77)美丽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