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勇敢的草原男儿驯服野马,拽着马鬃翻身而上,然后,骑着桀骜不驯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骑过马的人都知道,若是没有马鞍马镫缰绳等马具,想要骑着马奔驰是多么困难。经验不足者甚至连马背都爬不上去,就算爬上去也难免在颠簸中坠马。
马镫的发明,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
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可以说,有了马镫,人们上马的时候就可以从容许多,在乘骑骏马的时候脚下也有了落点,间接解放了骑马者的双手,使得骑马变得安稳轻松。
可以说,马镫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在考古领域,中国学者发现,最早的马镫可追溯到西汉。实际上,若不拘泥于马镫的特定形式,而仅是指装配在马身上供人立足的马具,那么,则最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使用这种马具的例子。
提到东汉末年,我们一定会想起三国割据,在1973年我国湖北曾出土过一件马具文物,据考察这件铜制马镫是建安八年的,就是公元203年,历史上著名的刘备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就是在这一年发生的。
那个时候的马镫通常只有一只,并不像后来的双马镫,作用十分有限,可以说,仅能供人踩踏上马,并不能给人提供马背上的稳定性。三国时期天下大乱,马的作用多涉及到战争领域,这种马镫在作战领域的功能就略显单一了。而且,限于制作工艺繁琐,只能供荆楚地区的名门贵族使用,普通人是根本用不上的。
所以,在当时单马镫是种新鲜玩意,并不普及。
那么,汉朝的骑兵用的是什么样的马镫呢?
答案是他们根本不用马镫,在甘肃出土的汉代文物骑士俑上我们就能看出,其中的马俑配有马鞍,但是,并没有马镫。而马上的骑士俑手里拿着长长的战戟,可以猜测他们的作战方式有些类似于欧洲的重装骑兵,在战场上借着惯性冲击敌阵,颇具杀伤力。
甘肃地区出土的汉代骑士俑,其实就是当时的西凉铁骑,在历史上马超的麾下骑士就是这个样子。
他们骑在马鞍上,由于没有马镫,双腿必须紧紧夹住马肚,所以,挥舞兵器的时候自然不能尽力,否则一个重心不稳跌落马下那还了得?刘备曾对刘表说过:由于多年没有亲自骑马上阵,腿上都开始长起了肥肉。由此可见,当初的骑兵定是满腿肌肉的精壮汉子。
一名合格的骑兵一定要能在马上肉搏作战,而三国时代没有马镫,肉搏作战就需要超强的腿部肌肉,这也就需要骑手在马背上的长期磨练。若能做到马上肉搏游刃有余,这名骑手就是个中精锐,可以说,各个势力都急缺这种优秀的骑兵。
优秀的重骑兵,将力量和速度融合成惯性杀伤敌军,地位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那些半调子骑兵则只能望而兴叹,举弓游击甚至干脆下马作战。可以说,在没有马镫发明的年代,骑士作战骑乘在马匹的马鞍上既有弓箭随身又兼并长矛和刀剑盾牌,那个年代的骑士训练比中世纪骑兵训练要严,因而选拔要求更好。
甚至,古代各国军队,如波斯人、亚述人、埃及人、罗马人、巴比伦人以及希腊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使用马镫;甚至亚力山大大帝率军横跨整个中亚时,他的骑士们的双腿也是横跨于马鞍两旁,双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并且,在中国发明的马镫引入欧洲以后,促进了西欧重甲骑兵的发展,也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过源远的影响。
日本光荣公司做的三国系列游戏可以说还是有些尊重史实的,大部分三国骑兵将马匹作为代步工具,一路奔驰到敌阵然后下马作战。骑术不精的若留在马上实在是碍于水平发挥,与其这样,还不如跳下来拼刺呢。
可有些游戏作品表现的就有些偏离现实了,各个势力只要手里有钱就可以无限制的发展骑兵,动辄几万几十万骑兵上战场,这在当时纯属天方夜谭。
东汉末年,能有实力构建上万骑兵的,只有袁绍马腾公孙瓒等极少数势力,连曹操手里都没有骑兵。下邳擒吕布后,吕布曾对曹操说道:“若是你带领步兵,我带领骑兵,绝对天下无敌。”由此可见,当时的曹操麾下并没有骑兵。
钟繇的出现,直接带动了曹操势力的骑兵发展。钟繇在官渡之战中送了曹操两千匹骏马,使得曹操在面对袁绍骑兵时有了底牌。在后来南征刘表时,曹操的骑兵日夜急行军,一举击溃刘备。赤壁之战曹操败逃时,也不忘让步兵铺路,骑兵先逃。
由此可见,那个时候骑兵的珍贵,据统计当时的骑步比例在1比10左右,对统帅来说,战时用数倍步兵去换骑兵性命也是值得的。
同样三分天下,蜀国和吴国的骑兵就更少了,在蜀国丢了荆州以后,刘备只剩骑兵两三千,吴国在这时候的骑步比例甚至只有1比40。所以,骑兵只能用于侦测敌情或者传递情报,根本不够作战之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蜀吴虽然人才辈出,但是,军事实力始终落后曹魏一大截,少了骑兵,在平原野战方面自然缺乏优势。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马镫》、《古代战场上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