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选9

 老刘tdrhg 2018-01-1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

近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了歌者尚雯婕和 “非遗”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的一首《夜之缪斯》,其中用到了法语演唱,引发热议。

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时,怎能用外国语言唱?

尚雯婕解释: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我们在中国,但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这样有助于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纵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掀起了一次次的文化浪潮,使思想文化走向繁荣,也使得各种人文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深深地体会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只有在包容中才能前进。

包容是一种能力,准确的讲,是一种智慧。大秦最著名的莫过于站在黄土高原之上,吼两嗓子,令人为之一振的秦腔,西北的汉子,西北的狼。而在那烟雨的江南,诗情画意之中,喊两嗓子秦腔,那真成了笑柄。而搭配柔情似水的默默江南,婉转轻吟的黄梅戏真是恰到好处,既在山水间增添了跳动的音符,又让人感到舒畅愉快。秦腔的豪放与黄梅戏的轻吟似乎形成了很大的对立,但二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使中国的戏曲文化发扬,传播,使得这门技艺得以发展,足以称为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中国戏曲文化在包容中不断前进,才有了‘生旦净未丑’响彻世界。

包容能使一种东西走向成熟,对于文化,促成千古积孕,文化之厚重,源于其包容的一面。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就标志着国人的思想不再被束缚,压迫。而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文化门派的出现同时,各种思想文化潮流袭来,让民众在对比认识不同文化的优劣,进而选择自己的精神信仰与人生追求,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引起文化门派间的矛盾,而是更好地去促进了民众自身素质,思想的提高,冲击了思想文化的高潮。

唐朝中国文化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化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化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再看看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清朝,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残害了多少有文化,有思想的中华青年,单单的科举使多少有志青年变得呆板,麻木,甚至可以说思想被局限于一个不见天日的洞里,成了‘井底之蛙’,后来,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中落伍,在潮流发展中脱轨。使当时显赫,威武,屹立在东方神土上的大国,最后成了被他国压迫,剥削,奴役的软弱之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接纳新的,良好的文化。而只是一味地去排斥,总是自我满足。这更启示我们要有海纳百川,博彩众长的胸襟气度,有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只有懂得包容,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先进,不至于被现代世界所摒弃。

文化的冲突不必然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吸取对方后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文化在包容中前进,这才是尊重,自由,民主,平等,尊严,自信!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是列举了一些名人围绕传统文化是否能融入一些时尚的东西进行的辩解。从材料中看,尚雯婕用法语演唱非遗的理由是歌词里有她自己的理解在场有外国人听,提炼其理由即创新传播。李谷一强调必须用中文唱中国非遗的本质是提倡原生态地传承。由此本题的核心话题即探讨传承文化应该保持原生态还是应该注重创新和传播。在传承、创新和传播的关系中,传承应该居于核心位置。传承既是底线也是最高目标。但是传承绝不可能一成不变,事实上我们现存的所有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几千年不断创新的结果。传承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都有利于传承。创新的对象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或者说,有些文化的内容能创新,形式不能创新;有些文化的形式能创新,内容不能创新。例如一首古诗,当我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时,我虽然传下了诗的内容,但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读者并没有觉得传承到了古诗,传到的其实已经是一首新的诗了。如果再把这首白话诗翻译成法语,中国人读了不会觉得这是一首中国诗,法国人读了也不会觉得这是一首中国诗,那就等于又创造了一首新的诗。这说明诗歌是以形式为核心的。语言上的创新虽然传承了内容,但因为形式变了,就是不利于传承的创新。再例如四大名著,我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动画、游戏,只要内容不变,观众依然会觉得自己在传承文化。如果我把里面人物的性别全部颠倒,把人物关系和性格进行改写,比如甄子丹、姜文的电影《关云长》将曹操塑造成忍辱负重的忠臣,将汉献帝塑造成城府很深的阴谋家,就不再是传承文化。可见小说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关云长》本质上是一部同人,不会有人把同人作品视为传承文化的。具体到戏曲等艺术上,即使旋律一样,语言的变化也会导致整个作品文化归属感的变化。例如普契尼歌剧《图兰朵》里化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迈克学摇滚翻唱了张学友的《吻别》,这两个作品如今听来几乎感觉不出中国文化的味道。但是当代创作的不少京剧新戏却广受好评。可见戏曲可以改变内容,但不能改变形式。尚雯婕一方面自己写歌词,一方面用法语演唱,等于将《渔鼓道情》的内容和形式都变了,成为一首有中国戏曲元素的法语歌。大家可以去看看视频,看完后扪心自问有没有感觉到传承。再来看传播。传承需要广泛传播,但传播并不都有利于传承。女歌手以现场有外国人为理由改变戏曲的语言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大部分文化遗产都面临失传的危机,《渔鼓道情》亦如此。大部分中国人此前从不知道这种艺术,那么要传播也应该先让国人多了解、多喜欢它,而不是优先考虑外国人。第二,如果中国人在法国看歌剧,法国的歌剧院会因为有中国观众而用中文演唱吗?第三,我们平时看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漫的时候会倾向于听原音还是中文配音呢?上文已经证明,戏曲艺术是以形式为核心的,语言的改变会导致文化归属感的改变。无论中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会从女歌手的法语戏曲中传承到中国文化。其实说到底,用外语改编中国文化以期广泛传播的做法暴露出了我们的某些艺人缺乏文化自信。如果在台下的不是法国人而是津巴布韦人,我们会用英语来演唱以向津巴布韦人传播吗?在网络上很红的《甩葱歌》让人一听就想到日本二次元文化,谁还会记得这首歌其实是百年前的芬兰民歌?真正有利于传承的创新和传播要先区分艺术的精髓到底是内容还是形式,再融入更具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元素。例如《梁祝》原本是二胡曲,但是用小提琴来演奏也很好,听众还是觉得这是中国乐曲。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用漫画来讲述诸子百家,既保留了思想精髓,又通俗易懂。根据材料内容可立意:要重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东西方文化融合;包容兼并的文化特点;大胆创新,突破自我。写作时,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给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要领:第一,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第二,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第三,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时代,必然重视经典阅读。俄罗斯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即使是战争年代,人们仍然不放弃经典阅读。老一辈俄罗斯人,都是靠着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提供的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 

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曾在大陆做过一项调查:72个中学校长竟然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论语》,100个在校大学生也只有一人读完了《论语》。这样的结果真的令人汗颜,《论语》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讲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阐释的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杀人越货,坑蒙拐骗,贪赃枉法之事层出不穷,不能不说与传统美德的丧失不无关系。  

现在很多国学研究者提倡阅读经典,我很赞成,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或许有人疑问:在当前“阅读危机”之际,是不是应该首先加强一般性阅读,然后才是加强“经典阅读”?我们认为,所谓的“阅读危机”,其实就是“经典阅读”的危机。如果当前加强阅读的活动,不是以加强“经典阅读”为核心,“阅读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  

自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念模式被提出以来,这一观念因“力量”自身的高度诱惑性和功利性在世界弥漫开来,人们在不断的“知识速成之”中疲于奔命。而且,人们对科学知识无比重视,而忽略文史知识、艺术知识和道德知识。其实,它们的育人价值都是同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史知识、道德知识对于提升人生智慧有着更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提升人生的价值,丰富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蕾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美国之所以强盛,这些经典阅读书目功不可没。  

一个人有两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他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他就应该对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即使不能如数家珍,也应该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历史人物,文学著作,著名的篇章等应该非常了解,这应该是一个起码的和基本的要求。只有非常熟悉了这些内容,才能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我们爱母亲,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母亲;我们熟悉祖国文化,才能热爱祖国。一个不熟悉祖国文化,不能有效地传播这种文化的人,就不可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重。  

当然,倡导国学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究竟如何对待国学?毛泽东同志的批判态度是一个科学的标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国学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学习国学经典进行到底!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围绕“国学热”展开,首先简单叙述国学得到国人的重视,然后列举一个具体的“践行”国学的事例——让儿子骑牛上学,要求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中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的论述,可见学习国学是时代的需要,没有什么讨论,关键是后面的这种践行的方式对不对,由此可以立意为“学国学要与时俱进”,行文时首先明确“学国学”是时代的需要,不容置疑,然后转到在方式上要与时俱进。具体论述时,首先分析这种做法是复古,学国学不代表复古然后分析这种做法在形式上是刻板额行为;再提出如何践行国学,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其精髓,不要拘于形式。最后在回扣中心。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