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那些好吃的面条,据说与无锡早期面粉产业发达有关

 星夜白科 2018-01-13

从小至今喜欢吃面条,朋友说我,前世肯定是个北方人。北方人以面为主食,南方人以米为主食,这是通常的看法。

江南是有许多好吃的面条的。在无锡吃过鳝丝面,在苏州吃过焖肉面,在昆山吃过奥灶面,在太仓吃过双凤羊肉面,在南京吃过小煮面,在镇江吃过锅盖面,在扬州吃过干拌面——泰州也是以干拌面著称,扬泰二市很多地方相似,在常州吃过银丝面,在杭州吃过片儿川,在上海则吃过咸菜肉丝面、黄鱼面和鸭汤面。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好面,好滋味,好感觉,令人慢慢怀想,想着,想着,就又想去吃了。

如今有了网络,到各地去出差,旅游,想吃一碗好面,只需要拿出手机,搜索移动互联网,百度一下,微信一下,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一下,就能马上找到无数种推荐的好味道面条。看看来自吃客们的点评,你就知道该吃哪一碗了。

记得有一次去镇江,白天谈事,中午对方请客吃火锅,鼎鼎大名的九鼎轩脆毛肚火锅,吃了三盆脆毛肚,还有不少牛肉、羊肉、虾滑、猪脑、牛蛙、豆腐、素菜之类,晚上就不想再吃了。谁知道九、十点钟了,肚子喊饿。出了酒店去找吃的,居然就找到了镇江曾经著名的大西路,这条路已经老态不堪,冷落凋敝了。著名的宴春楼早已打烊,走了一圈,终于找到一家卖锅盖面的夫妻老婆店。夫妻俩正坐着没事,等客上门。进去要了一碗锅盖面,老板说,浇头最好要肉丝,这是最正宗的。我要了肉丝锅盖面,加了一份肴肉,镇江肴肉是名点,不点就等于没吃过味道。果然,这碗锅盖面味道好极了。后来再去镇江,在别的店里吃了,却总觉得味道差了点。

镇江锅盖面的特点,是面条有劲道,韧性好,汤味比较浓重,咸而鲜,给舌尖以深刻刺激,比苏州无锡一带的面条口味略重一些。如果追寻渊源,这锅盖面一定是从北方的源头传来,因为古代镇江地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们带来并创制了锅盖面。

苏州的焖肉面是许多人的心爱。我的一位媒体朋友,每次去面馆,必点焖肉面,而且极有吃法技巧。他说,焖肉端上来,要迅速放入面汤捂一会儿,但时间不能太长,要控制得当,否则,焖肉捂得太懒就会失去口感。在他指导下,我也慢慢喜欢吃这一碗焖肉面了。记得有一次去一家吃过的苏式面馆,照例叫一份焖肉面,却被告知没有,今天烧焖肉的大师傅家中有事请假,焖肉没有供应。很郁闷,改叫一碗三虾面,挺好,鲜!但价格贵,78元。所谓三虾是虾仁、虾籽和虾脑,只有夏至前后才值得一吃,这时的虾仁肥美而嫩;虾籽饱满而鲜;虾脑硬实而香。也算是高价尝新吧。老板说,这不算贵,待秋日蟹肥时,蟹黄面会卖到一二百元一碗。还有面馆创新用澳洲龙虾做浇头,卖一千多元一碗。

哦,也就是苏州人会享受吧。老苏州人说起那种苏式生活津津乐道:喝茶,吃面,听评弹,既悠闲,又享受。古老的苏州就是一个享乐型的城市啊!名不虚传。所以,苏式面也成了这个城市的品牌。

有一段时间经常去上海,也就经常去吃上海的面条了。上海好吃的面条总是藏在巷子里的,那些狭小而简陋的小巷面馆,咸菜肉丝面,黄鱼面,做得真是好吃。咸菜本是江南一带民间的家传,每年秋天,几乎家家户户会买上一大堆雪里蕻,洗净,晾晒,切细,揉入盐,塞进瓮头里腌起来,到了冬天,就可以吃到鲜美的咸菜了。上海人把这咸菜与肉丝炒了,作为面浇头,增加了面汤的鲜味。而黄鱼面,似乎是来自宁波一带的做法,黄鱼本来就很鲜美,用黄鱼汤做面汤,黄鱼做浇头,这就比苏北一带流行的鱼汤面味道更浓了。

奥灶面要吃昆山的才正宗。据说,奥灶面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某位餐饮老板的一次偶然创新。那次,皇帝的龙船在江南运河里行驶,忽然就觉得肚子饿了,急忙停靠上岸,欲找一家饭馆用膳。太监找到一家小饭馆,却已经过了饭点,找不出什么食材了。老板灵机一动,用余下的爆鱼、鸭肉、以及鱼汤肉汤鸭汤合成,下了一锅面条。饥肠辘辘的皇帝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连说好吃好吃。吃完了问老板,你这是什么面?老板的反应是,这差不多就是剩菜残羹下的面了,就说,奥灶面,奥灶面。乾隆一听,哈哈大笑,说:好个奥灶面,面有奥妙,灶有奥妙,奥灶面,好!但是,昆山人有新解,他们说,昆山方言“鏖糟”,就是肮脏的意思,最早创制出这种面条的店家既小又脏,所以人称“鏖糟面”,后来变成了奥灶面。

正宗的奥灶面,需用青鱼和鸭子熬汤,爆鱼和卤鸭做成浇头,选料讲究,味美鲜醇,肥而不腻,令人难忘。奇怪的是,奥灶面馆很难走出苏州,它好像无法如重庆小面一样走向广阔的市场,连进入附近的无锡常州都有困难。当然,这说的是路边小店,在城市的大酒店里,奥灶面还是经常作为小点出现宴席的菜单里。

无锡拱北楼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面馆,有史可查是开在咸丰年间,本来是在北塘沿河,那是十九世纪后期无锡的商业金融区,南来北往的客商,使拱北楼生意非常火爆,据说,那个被小白菜牵连吃官司的杨乃武出狱后路过无锡,曾经对拱北楼的面条和小笼包赞不绝口。拱北楼后来毁于日军战火,搬到崇安寺后生意依然火爆。但眼下已经渐显没落之相了,最近省里评了个省级老字号给它,不知能否激发它的活力?

无锡好吃的面馆太多,而且都藏在边边角角,小巷深处。因为无锡人不仅会吃,会调味,还因为无锡是中国现代面粉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好吃的面条与中原和西北不一样,那儿的拉面、烩面,擀面,都是手工成分为主,而江南的面条从清末民初以来,就陆续过度以机器压面为主,杭州的所谓片儿川,也是用了机制面而不是手擀面。镇江锅盖与一般面条的不同,是因为它压得比较实在。常州银丝面虽然细如丝却不会煮烂,也要依靠机器的轧制。苏州最早的面粉工厂,是民国初年无锡人去开办的,对于苏式面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力。

无锡荣氏兄弟在1902年开出了第一家机器面粉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商标兵船牌面粉。1912年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国产面粉的三分之一左右。抗战爆发之前,荣氏面粉企业的日生产量达到10万包,成为中国面粉大王。在南方,沿着长江把面粉卖到南京,卖到武汉,卖到重庆。抗战期间,则把面粉厂办到了重庆。吴歌认为,如今武汉人爱吃面,以热干面著称;重庆人爱吃小面,以重庆小面行走天下;镇江人爱吃面,锅盖面也纷纷开到了江南城乡。而无锡早期发达的面粉产业,显然对这些地方面条的盛行是做出过推动作用的。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人们在无锡叫上一碗好吃的面条,细细品味,一定会发现无锡的面条非常好,即便排除了面汤和浇头,面条的制造质量非同一般,与周边城乡都有些微区别。

有位无锡人自称20年吃遍当地1800家面馆,然后推出了10碗最好吃的面。然后有人说不止,起码有26家好吃的面馆。无论怎么说,总会看得见里面有这几家:楼上楼面馆,宽德兴面馆,陆振兴面馆,老西门面馆,大荣世家面馆,卜岩面馆,苏面匠面馆,台港小镇面馆,鸿福盛面馆,奥灶面面馆,美华楼面馆,清三面馆,老轻院面馆,广福寺素面馆……

不信?可以试试哦。

吴歌,文化学者,副教授,不敢称作家,默认为写手。曾为《东方文化周刊》写过专栏“江南望族”,也曾在新浪网和凤凰网写过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