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白喜事实用手册

 涤知 2018-01-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而文明礼节、健康习俗则属传统文化范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是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大国,各民族各地区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人民大众祖祖辈辈沿袭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礼仪习俗也在与时俱进、移风易俗、改革创新,有些繁琐的礼仪习俗正在逐步取消和改进,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出许多民众紧跟时代、新老结合、便于操作的新礼仪、新习俗,不少地方还成立了民间红白喜事理事会、协会等社团组织 ,帮助民众办理红白喜事,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据笔者所在的农村来看,如今绝大多数中青年人从学校走向社会后,有的外出务工经商创实业,有的参加工作各奔前程,大多不精通农村礼仪习俗,而在农村居家的老人则力不从心,农村很多礼仪习俗传承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一旦家中遇到红白事情,往往感到茫然无措。

为了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得到传承和弘扬,更为了农村广大民众移风易俗操办红白喜事的需求,我们试图编辑了这本《农村红白喜事实用手册》,希望抛砖引玉,能对农村民众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起到借鉴参考作用。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有实际经验的老者鼎力相助和热情指导,在此一并致谢,同时也借鉴吸收了一些外地经验,但由于编者视野不广,经验不足,编辑水平有限,恳望读者予以包涵并批评指正。

 

                                编者   0一八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  称谓

第一节 称谓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节 称谓分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一、父系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二、母系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三、妻系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四、夫系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五、平辈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六、晚辈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七、姻戚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八、其它亲属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九、师友、邻舍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十、殁后人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第二章  传统的婚嫁风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第一节 合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一、按十二属相合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二、按九宫合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三、按五行合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第二节 看好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一、禁婚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1、男命禁婚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2、女命禁婚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二、女命择行嫁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三、择嫁娶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1、嫁娶周堂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2、月忌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3、杨公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4、重丧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5、月厌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6、四离日、四绝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7、忌丑亥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8、四大朱雀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9、七杀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10、红沙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11、黄沙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12、地支相冲、地支相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三章  婚嫁柬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一节 写帖须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二节 旧式婚嫁柬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一、定亲帖(俗称小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二、婚书帖(俗称大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三、庚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四、请酒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五、娶帖(俗称脸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六、催妆帖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七、送妆奁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

八、请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1、男家请大陪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2、男家请陪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3、女家请陪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4、男家请亲朋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5、女家请亲朋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6、请新郎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

九、 投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十、 问回门帖(即问谢亲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十一、 谢亲帖(俗称回门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十二、 随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十三、 男家回谢送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十四、 送饭帖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十五、 添箱帖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附录:

传统的婚嫁礼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3

第三节 实用婚嫁柬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一、定亲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二、娶帖(俗称脸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三、请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四、男家亲朋随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五、女家亲友随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1、送饭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2、添箱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

六、请谢冰人(即媒人)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七、入赘帖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1、定亲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2、娶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八、娶干骨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1、定亲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2、娶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附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一、喜字的用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二、婚联摘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1、通用婚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2、复婚用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

3、再婚用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4、招婿用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5、老年婚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6、婚联横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第四章  祝寿 生子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第一节 祝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一、祝寿请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二、祝寿请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三、祝寿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四、回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五、辞祝寿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第二节 生子女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一、报喜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二、请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三、亲朋送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附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一、祝寿的主要礼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二、寿幛常用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三、通用寿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第五章  丧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第一节 服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第二节 丧服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一、主要亲属丧服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6

二、主要亲戚丧服称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第三节 丧帖有关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

第四节 旧式丧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一、报丧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二、报殡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三、丧告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四、牌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第五节 实用丧葬帖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一、报丧 报殡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二、亲友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1、祭奠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2、随礼物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3、随干礼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4、送挽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5、送花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

三、丧礼回谢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附录:

一、挽幛常用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二、挽联选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第一章  称谓

第一节 称谓概述

称谓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行为,每人每天都离不开称呼,无论在口头上或文字中都要称呼别人,同时也要被别人称呼,有时还要自己称呼自己,称呼别人的叫“称人”,别人称呼自己叫“人称”,自己称呼自己叫“自称”。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历来就非常讲究文明礼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一套非常讲究而又十分文雅的各种称谓,这些称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又恭敬谦虚,恭谦合宜,这是广大人民有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伦理的国家,所以我国在历史上才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是国家的骄傲,也是各族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讲文明、讲礼仪的美德,正确地运用各种称谓,但有的人认为称呼是小事儿,无关紧要,所以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幼尊卑就直呼其名或胡乱称呼,这是不礼貌和缺乏道德素质的表现,如果在社会交往时,一旦把称呼搞错了,不仅会使自己尴尬,而且还会贻笑于人,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学好称谓这一课是十分必要的。

称谓的种类和表现形式有很多,现将一些常用的称谓的类别分述如下:

通称:就是普通的称呼,其中包括一般的称呼、职业称呼、职务称呼、亲戚称呼等。一般称呼如老刘、小赵、大李等称呼,是在姓氏前加上“老、小、大”等字,这样称呼,被称呼人也不一定老、小、大,这要根据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身份、年龄等情况而定,这类称呼一般只在日常交往时口头称呼,但是在文字和正式场合很少使用。

“同志”这个称谓是在革命年代出现的,它是革命的产物,这个新的称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深厚感情,现今这个称呼在国家机关中已广泛使用,但在农村中使用较少。

“先生、小姐、女士”等称谓,在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就很少使用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称呼又开始流行起来,先生一词过去多称呼民主人士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为先生,现在一般多用于外事场合,有的妇女称呼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在农村一般称学校的老师为先生;小姐一词在旧社会是对贵族未婚女子的称呼,现今使用比较广泛,如售货员小姐等;太太一词是从丈夫的角度去称呼的,男称先生,女称小姐或女士,已在大城市广泛使用。

职业称呼是根据职业的不同而特定的,有的可以在姓氏后加称谓,如“刘师傅”、“王老师”等,这些称谓本身就有尊重对方之意,而有些职业称谓,如“服务员”、“门卫”等,如直呼这些称谓就显得不礼貌,因此在称呼后加上“同志”二字为宜,如门卫同志、售货员同志等,这样称呼才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职务称谓是根据不同职务而定的,如县长、局长、校长等等,这些职务称谓多在国家机关、工厂、学校中使用。

亲属称谓是按血缘远近、辈份高低、年龄大小而区分的,通常包括血亲、旁系血亲、姻亲和配偶部分,其中配偶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旧社会丈夫称妻子为“内室、内人、贱内、拙荆”也有的称太太,粗俗称呼老婆;妻子称丈夫为“夫君、夫婿、郎君”也有的称丈夫为先生,这些称呼大部分不适用了,只有先生、太太还在某些地区某些场合使用,现今城市和农村普遍使用爱人一词,该词既可称丈夫也可称妻子,应该说这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好称谓。

尊称:尊称的表现形式很多,一般对尊辈或年长者应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伯、尊嫂等,但对直系亲属不宜写“尊”字,如给祖父母和父母亲写信,就不能写名字,也不能写“尊”字,可直接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祖父母大人、父母亲大人即可,在自己具名时一般要在名字前加称谓,如孙男某某叩上,儿男某某上,关系在远一些的,为了有所区别,可以称谓前加上名字,如某某堂伯、某某堂兄等,关系较密切的朋友可称某某老兄;关系一般的可称仁兄或同志均可。

对于年幼或辈份低于自己的,应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侄、贤婿等,但对直系的子侄则不能加贤字,应称吾儿,吾侄,除子侄外即使是家族中的至亲也不可加“吾”字,而加“贤”字。

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有时还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非亲属,如伯父、伯母、阿姨等称呼,在城市中使用较多;大爷、大娘、大婶等称呼多在农村使用,对年龄较大的还可称老大爷、老大娘等,对于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可在姓氏后加“老”字如郭老、李老等以示尊重。

谦称:为了表示自谦,一般多在称呼前加“愚”字如愚叔父、愚外甥等,但直系长辈和外祖父母,具名时不中愚字,祖即写祖,父即写父,而且不写姓名,只写祖父字,父字即可。除祖父母、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其他人均应在称呼前加愚字。

在向别人称呼自己的亲属时,辈份比自己高的,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兄等,辈份比自己低的或平辈则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侄、舍弟等,但在称呼自己的直系晚辈和女婿时,不能加“舍”字,应在称呼前加“小”字,如儿、小女、小婿等。

如何称呼自己和别人的亲属,过去人们概括了一句话,即“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称呼自己亲属时,辈份比自己高的加“家”字。比自己辈份低的加“舍”字,称呼别人亲属时,均应在称呼前加“令”字。

在我们常用的称谓中,有的称谓本身就有尊称和谦称之意,所以不必再另加其他词语,如爸爸、妈妈、老师等,也可以用这些称呼做为尊称词语,同样也可以用儿子、女儿、学生等谦称词语,另外还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词语,如称别人的家为府上、尊府、贵府,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草堂、舍下,还有敝姓、敝乡、敝校等谦称词语,应在社会中正确加以运用。 

第二节 称谓分类

称谓的种类很多,又很复杂,为便于查找,现将各类称谓几个系列,并列表分述如下:

一、父系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他人之敬称

向他人谦称

父亲的祖父

曾祖父

曾孙(曾孙男)、曾孙女

令曾祖(曾翁)

家曾祖父

父亲的祖母

曾祖母

曾孙(曾孙男)、曾孙女

令曾祖母

家曾祖母

父亲的伯祖父

曾伯祖父

曾侄孙(曾侄孙男)、曾侄孙女

令曾伯祖父

家曾伯祖父

父亲的伯祖母

曾伯祖母

曾侄孙(曾侄孙男)、曾侄孙女

令曾伯祖母

家曾伯祖母

父亲的叔祖父

曾叔祖父

曾侄孙(曾侄孙男)、曾侄孙女

令曾叔祖父

家曾叔祖父

父亲的叔祖母

曾叔祖母

曾侄孙(曾侄孙男)、曾侄孙女

令曾叔祖线母

家曾叔祖母

父亲的父亲

祖父(爷爷)

(孙男)、孙女

令祖(令祖父)

家祖父(家祖、家公)

父亲的母亲

祖母(奶奶)

(孙男)、孙女

令祖母(尊祖母)

家祖母

父亲的伯父

伯祖父

侄孙(侄孙男)、侄孙女

令伯祖父

家伯祖父

父亲的伯母

伯祖母

侄孙(侄孙男)、侄孙女

令伯祖母

家伯祖母

父亲的叔父

叔祖父

侄孙(侄孙男)、侄孙女

令叔祖父

家叔祖父

父亲的叔母(婶母)

叔祖母

侄孙(侄孙男)、侄孙女

令叔祖母

家叔祖母

父亲的姑父

姑祖父(姑爷爷)

内侄孙(内侄孙男)、内侄孙女

令姑祖父

家姑祖父

父亲的姑母

姑祖母(姑奶奶)

内侄孙(内侄孙男)、内侄孙女

令姑祖母

家姑祖母

父亲的舅父

舅祖父(舅爷爷)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舅祖父

家舅祖父

父亲的舅母

舅祖母(舅奶奶)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舅祖母

家舅祖母

父亲的姨父

姨祖父(姨爷爷)

姨外孙(姨外孙男)、姨外孙女

令姨祖父

家姨祖父

父亲的姨母

姨祖母(姨奶奶)

姨外孙(姨外孙男)、姨外孙女

令姨祖母

家姨祖母

父亲

父亲(爸爸、爹爹)

子(儿、男)、女(儿、女儿)

令尊(尊翁、尊君、尊公)

家父(家严、家公、家君、家尊)

父亲的妻子

母亲(妈妈)

子(儿、男)、女(儿、女儿)

令堂(令慈、令母、令萱)

家母(家慈、家堂、家萱)

父亲的继妻

继母(妈妈)

继子、继女

令继母(令堂)

家继母(家慈)

父亲的哥哥

伯父(伯伯)

侄(侄子)、侄女

令伯(尊伯)

家伯父

父亲的嫂子

伯母

侄(侄子)、侄女

令伯母

家伯母

父亲的弟弟

叔父(叔叔、仲父)

侄(侄子)、侄女

令叔(贤叔)

家叔父(家贤叔)

父亲的弟媳

叔母(婶母、季母)

侄(侄子)、侄女

令叔母

家叔母(家婶母)

父亲的姐妹

姑母(姑妈)

内侄(内侄子)、内侄女

令姑母

家姑母

父亲的姐夫(妹夫)

姑父

内侄(内侄子)、内侄女

令姑父

家姑父

父亲的堂兄

堂伯父

堂侄(堂侄子)、堂侄女

令堂伯

家堂伯父

父亲的堂嫂

堂伯母

堂侄(堂侄子)、堂侄女

令堂伯母

家堂伯母

父亲的堂弟

堂叔父

堂侄(堂侄子)、堂侄女

令堂叔

家堂叔父

父亲的堂弟妇

堂叔母(堂婶母)

堂侄(堂侄子)、堂侄女

令堂叔母(令堂婶母)

家堂叔母(家堂婶母)

父亲的表伯父

表伯祖父

表侄孙(表侄孙子)、表侄孙女

令表伯祖

家表伯祖父

父亲的表伯母

表伯祖母

表侄孙(表侄孙子)、表侄孙女

令表伯祖母

家表伯祖母

父亲的表叔父

表叔祖父

表侄孙(表侄孙子)、表侄孙女

令表叔祖

家表叔祖父

父亲的表叔母婶母

表叔祖母

表侄孙(表侄孙子)表侄孙女

令表叔祖母

家表叔祖母

父亲的表兄

表伯父

表侄(表侄子)、表侄女

令表伯

家表伯父

父亲的表嫂

表伯母

表侄(表侄子)、表侄女

令表伯母

家表伯母

父亲的表弟

表叔父

表侄(表侄子)、表侄女

令表叔

家表叔父

父亲的表弟妇

表叔母(表婶母)

表侄(表侄子)、表侄女

令表叔母

家表叔母

父亲的堂姐妹

堂姑母(堂姑妈)

内堂侄(内堂侄子)内堂侄女

令堂姑母

家堂姑母

父亲的堂姐妹夫

堂姑父

内堂侄(内堂侄子)内堂侄女

令堂姑父

家堂姑父

父亲的侄儿

堂兄、堂弟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令堂兄、令堂弟

家堂兄、舍堂弟

父亲的侄媳

堂嫂、堂弟妇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令堂嫂、令堂弟妇

家堂嫂、舍堂弟妇

父亲的侄女

堂姐、堂妹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令堂姐、令堂妹

家堂姐、舍堂妹

父亲的侄女婿

堂姐夫、堂妹夫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令堂姐夫、令堂妹夫

家堂姐夫、舍堂妹夫

二、母系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他人之敬称

向他人谦称

母亲的祖父

外曾祖父

外曾孙(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令外曾祖

家外曾祖父

母亲的祖母

外曾祖母

外曾孙(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令外曾祖母

家外曾祖母

母亲的父亲

外祖父(外公、姥爷)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外祖父

家外祖父

母亲的母亲

外祖母(外婆、姥姥)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外祖母

家外祖母

母亲的伯父

外伯祖父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伯祖父

家外伯祖父

母亲的伯母

外伯祖母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伯祖母

家外伯祖母

母亲的叔父

外叔祖父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叔祖父

家外叔祖父

母亲的叔母(婶母)

外叔祖母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叔祖母

家外叔祖母

母亲的姑父

外姑祖父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姑祖父

家外姑祖父

母亲的姑母

外姑祖母

外侄孙(外侄孙男)、外侄孙女

令外姑祖母

家外姑祖母

母亲的舅父

外舅祖父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外舅祖父

家外舅祖父

母亲的舅母

外舅祖母

外孙(外孙男)、外孙女

令外舅祖母

家外舅祖母

母亲的姨父

外姨祖父

外姨孙(外姨孙男)、外姨孙女

令外姨祖父

家外姨祖父

母亲的姨母

外姨祖母

外姨孙(外姨孙男)、外姨孙女

令外姨祖母

家外姨祖母

母亲

母亲(妈妈)

子(儿、男)、女(儿、女儿)

令堂(令慈、令母、令萱)

家母(家慈、家堂、家萱)

母亲的丈夫

父亲、爸爸

子、女

令尊、尊翁

家父、家严、家君、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他人之敬称

向他人谦称

母亲的后夫

继父(爸爸)

继子、继女

令继父(令尊)

家继父(家严)

母亲的兄弟

舅父(母舅、舅舅)

外甥(外甥男)、外甥女

令舅父

家舅父

母亲的嫂子、弟妇

舅母(舅妈)

外甥(外甥男)、外甥女

令舅母

家舅母

母亲的姐妹

姨母(姨妈)

姨外甥、姨外甥女(襟侄、襟侄女)

令姨母

家姨母

母亲的姐夫(妹夫)

姨父(姨爹)

姨外甥、姨外甥女(襟侄、襟侄女)

令姨父

家姨父

母亲的堂兄弟

堂舅父

堂外甥、堂外甥女

令堂舅父

家堂舅父

母亲的堂嫂、堂弟妇

堂舅母

堂外甥、堂外甥女

令堂舅母

家堂舅母

母亲的表伯父

外表伯祖父

外表侄孙(外表侄孙子)、外表侄孙女

令外表伯祖

家外表伯祖父

母亲的表伯母

外表伯祖母

外表侄孙(外表侄子)、外表侄孙女

令外表伯祖母

家外表伯祖母

母亲的表叔父

外表叔祖父

外表侄孙(外表侄孙子)、外表侄孙女

令外表叔祖父

家外表叔祖父

母亲的表叔母(婶母)

外表叔祖母

外表侄孙(外表侄孙子)、外表侄孙女

令外表叔祖母

家外表叔祖母

母亲的表兄弟

表舅父

表外甥、表外甥女

令表舅父

家表舅父

母亲的表嫂、表弟妇

表舅母

表外甥、表外甥女

令表舅母

家表舅母

母亲的表姐妹

表姨母

表姨外甥、表姨外甥女

令表姨母

家表姨母

母亲的表姐夫、表妹夫

表姨父

表姨外甥、表姨外甥女

令表姨父

家表姨父

三、妻系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妻亲之曾祖母

曾祖岳母

曾孙女婿

妻亲之伯祖父

伯祖岳父

姪孙女婿

妻亲之伯祖母

伯祖岳母

()姪孙女婿

妻亲之叔祖父

叔祖岳父

姪孙女婿

妻亲之叔祖母

叔祖岳母

()姪孙女婿

妻亲之姑祖母

姑祖岳母

姪孙女婿

妻亲之姑祖父

姑祖岳父

(/)姪孙女婿

妻亲之外曾祖父

外曾祖岳父

曾外孙女婿

妻亲之外曾祖母

外曾祖岳母

曾外孙女婿

妻亲之外祖父

外祖岳父

外孙女婿

妻亲之外祖母

外祖岳母

外孙女婿

妻亲之伯外祖父

伯外祖岳父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伯外祖母

伯外祖岳母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叔外祖父

叔外祖岳父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叔外祖母

叔外祖岳母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姑外祖母

姑外祖岳母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姑外祖父

姑外祖岳父

(/)姪外孙女婿

妻亲之曾外祖父

曾外祖岳父

外曾孙女婿

妻亲之曾外祖母

曾外祖岳母

外曾孙女婿

妻亲之舅祖父

舅祖岳父

甥孙女婿

妻亲之舅祖母

舅祖岳母

()甥孙女婿

妻亲之姨祖母

姨祖岳母

甥孙女婿

妻亲之姨祖父

姨祖岳父

(/)甥孙女婿

妻亲之外曾外祖父

外曾外祖岳父

外曾外孙女婿

妻亲之外曾外祖母

外曾外祖岳母

外曾外孙女婿

妻亲之舅外祖父

舅外祖岳父

甥外孙女婿

妻亲之舅外祖母

舅外祖岳母

()甥外孙女婿

妻亲之姨外祖母

姨外祖岳母

甥外孙女婿

妻亲之姨外祖父

姨外祖岳父

(/)甥外孙女婿

妻亲之父亲

岳父/泰山/冰翁/丈父/

儿婿/子婿/女婿/半男//

妻亲之母亲

岳母/泰水/冰媪/丈母/

儿婿/子婿/女婿/半男//

妻亲之姨母

姨岳母/姨丈母/姨丈母娘

甥女婿/甥婿

妻亲之姨父

姨岳父/姨丈父/姨丈人

(/)甥女婿

妻亲之舅父

舅岳父/舅丈父/舅丈人

甥女婿/甥婿

妻亲之舅母

舅岳母/舅丈母/舅丈母娘

()甥女婿

妻亲之姑母

姑岳母/姑丈母/姑丈母娘

姪女婿/姪婿

妻亲之姑父

姑岳父/姑丈父/姑丈人

(/)姪女婿

妻亲之伯父

伯岳父/伯丈父/伯丈人

姪女婿/姪婿

妻亲之伯母

伯岳母/伯丈母/伯丈母娘

()姪女婿

妻亲之叔父

叔岳父/叔丈父/叔丈人

姪女婿/姪婿

妻亲之叔母

叔岳母/叔丈母/叔丈母娘

()姪女婿

妻亲之兄亲

妻舅/大舅兄/内兄

妹弟/妹夫/妹婿/妹郎

妻亲之兄姊

舅妇/大舅兄姊/内兄嫂/大妗子

姑夫/小姑妹弟/小姑夫/姑郎

妻亲之弟亲

妻舅/小舅弟/内弟

姊兄/姊夫/姊丈/姊郎

妻亲之弟妹

舅妇/小舅弟妹/内弟妇/小妗子

姑夫/大姑姊兄/大姑夫/姑郎

妻亲之姊亲

妻姨/大姨姊/内姊

妹弟/妹夫/妹婿/妹郎

妻亲之姊兄

姨夫/大姨姊兄/内姊夫/大姨夫

姨夫/小姨妹弟/小姨夫/姨郎/连襟

妻亲之妹亲

妻姨/小姨妹/内妹

姊兄/姊夫/姊丈/姊郎

妻亲之妹弟

姨夫/小姨妹弟/内妹夫/小姨夫

姨夫/大姨姊兄/大姨夫/姨郎/连襟

妻亲之姪男

(/)姪男

姑父/姑爸/姑爹

妻亲之姪男妇

(/)姪男妇/姪息妇/姪妇

姑公父/姑公公/姑爸/姑爹()

妻亲之姪女

(/)姪女

姑父/姑爸/姑爹

妻亲之姪女婿

(/)姪女婿/姪子婿/姪婿

姑岳父/姑丈人/姑爸/姑爹(/)

妻亲之甥男

(/)甥男

姨父/姨爸/姨爹

妻亲之甥男妇

(/)甥男妇/甥息妇/甥妇

姨公父/姨公公/姨爸/姨爹()

妻亲之甥女

(/)甥女

姨父/姨爸/姨爹

妻亲之甥女婿

(/)甥女婿/甥子婿/甥婿

姨岳父/姨丈人/姨爸/姨爹(/)

妻亲之从父兄

从父大舅兄/内从父兄

从父妹弟/从父妹夫

妻亲之从父兄妇

从父大舅兄妇/内从父兄嫂

从父小姑妹夫

妻亲之从父弟

从父小舅弟/内从父弟

从父姊兄/从父姊夫

妻亲之从父弟妇

从父小舅弟妇/内从父弟妇

从父大姑姊夫

妻亲之从父姊

从父大姨姊/内从父姊

从父妹弟/从父妹夫

妻亲之从父姊夫

从父大姨姊夫/内从父姊夫

从父小姨妹夫

妻亲之从父妹

从父小姨妹/内从父妹

从父姊兄/从父姊夫

妻亲之从父妹夫

从父小姨妹夫/内从父妹夫

从父大姨姊夫

妻亲之姑表兄

姑表大舅兄

舅表妹弟/舅表妹夫

妻亲之姑表兄妇

姑表大舅兄妇

舅表小姑妹夫

妻亲之姑表弟

姑表小舅弟

舅表姊兄/舅表姊夫

妻亲之姑表弟妇

姑表小舅弟妇

舅表大姑姊夫

妻亲之舅表兄

舅表大舅兄

姑表妹弟/姑表妹夫

妻亲之舅表兄妇

舅表大舅兄妇

姑表小姑妹夫

妻亲之舅表弟

舅表小舅弟

姑表姊兄/姑表姊夫

妻亲之舅表弟妇

舅表小舅弟妇

姑表大姑姊夫

妻亲之姑表姊

姑表大姨姊

舅表妹弟/舅表妹夫

妻亲之姑表姊夫

姑表大姨姊夫

舅表小姨妹夫

妻亲之姑表妹

姑表小姨妹

舅表姊兄/舅表姊夫

妻亲之姑表妹夫

姑表小姨妹夫

舅表大姨姊夫

妻亲之舅表姊

舅表大姨姊

姑表妹弟/姑表妹夫

妻亲之舅表姊夫

舅表大姨姊夫

姑表小姨妹夫

妻亲之舅表妹

舅表小姨妹

姑表姊兄/姑表姊夫

妻亲之舅表妹夫

舅表小姨妹夫

姑表大姨姊夫

妻亲之从母兄

从母大舅兄

从母妹弟/从母妹夫

妻亲之从母兄妇

从母大舅兄妇

从母小姑妹夫

妻亲之从母弟

从母小舅弟

从母姊兄/从母姊夫

妻亲之从母弟妇

从母小舅弟妇

从母大姑姊夫

妻亲之从母姊

从母大姨姊

从母妹弟/从母妹夫

妻亲之从母姊夫

从母大姨姊夫

从母小姨妹夫

妻亲之从母妹

从母小姨妹

从母姊兄/从母姊夫

妻亲之从母妹夫

从母小姨妹夫

从母大姨姊夫

妻亲之姪孙男

(/)姪孙男

姑祖父/姑爷爷/姑奶爷

妻亲之姪孙男妇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姑祖公父/姑爷爷/姑奶爷()

妻亲之姪孙女

(/)姪孙女

姑祖父/姑爷爷/姑奶爷

妻亲之姪孙女婿

(/)姪孙女婿/姪孙婿

姑祖岳父/姑爷爷/姑奶爷(/)

妻亲之甥孙男

(/)甥孙男

姨祖父/姨爷爷/姨奶爷

妻亲之甥孙男妇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姨祖公父/姨爷爷/姨奶爷()

妻亲之甥孙女

(/)甥孙女

姨祖父/姨爷爷/姨姑奶爷

妻亲之甥孙女婿

(/)甥孙女婿/甥孙婿

姨祖岳父/姨爷爷/姨奶爷(/)

妻亲之姪外孙男

(/)姪外孙男

姑外祖父/姑姥爷

妻亲之姪外孙男妇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姑外祖公父/姑姥爷()

妻亲之姪外孙女

(/)姪外孙女

姑外祖父/姑姥爷

妻亲之姪外孙女婿

(/)姪外孙女婿/姪外孙婿

姑外祖岳父/姑姥爷(/)

妻亲之甥外孙男

(/)甥外孙男

姨外祖父/姨姥爷

妻亲之甥外孙男妇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姨外祖公父/姨姥爷()

妻亲之甥外孙女

(/)甥外孙女

姨外祖父/姨姥爷

妻亲之甥外孙女婿

(/)甥外孙女婿/甥外孙婿

姨外祖岳父/姨姥爷(/)

四、夫系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夫亲之曾祖父

曾祖公父

曾孙男妇/曾孙息妇

夫亲之曾祖母

曾祖婆母

曾孙男妇/曾孙息妇

夫亲之祖父

祖公父

孙男妇/孙息妇

夫亲之祖母

祖婆母

孙男妇/孙息妇

夫亲之伯祖父

伯祖公父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伯祖母

伯祖婆母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叔祖父

叔祖公父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叔祖母

叔祖婆母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姑祖母

姑祖婆母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姑祖父

姑祖公父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夫亲之外曾祖父

外曾祖公父

曾外孙男妇/曾外孙息妇

夫亲之外曾祖母

外曾祖婆母

曾外孙男妇/曾外孙息妇

夫亲之外祖父

外祖公父

外孙男妇/外孙息妇

夫亲之外祖母

外祖婆母

外孙男妇/外孙息妇

夫亲之伯外祖父

伯外祖公父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伯外祖母

伯外祖婆母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叔外祖父

叔外祖公父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叔外祖母

叔外祖婆母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姑外祖母

姑外祖婆母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姑外祖父

姑外祖公父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夫亲之曾外祖父

曾外祖公父

外曾孙男妇/外曾孙息妇

夫亲之曾外祖母

曾外祖婆母

外曾孙男妇/外曾孙息妇

夫亲之舅祖父

舅祖公父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夫亲之舅祖母

舅祖婆母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夫亲之姨祖母

姨祖婆母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夫亲之姨祖父

姨祖公父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夫亲之外曾外祖父

外曾外祖公父

外曾外孙男妇/外曾外孙息妇

夫亲之外曾外祖母

外曾外祖婆母

外曾外孙男妇/外曾外孙息妇

夫亲之舅外祖父

舅外祖公父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夫亲之舅外祖母

舅外祖婆母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夫亲之姨外祖母

姨外祖婆母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夫亲之姨外祖父

姨外祖公父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夫亲之父亲

公父/公公/

儿妇/息妇/男妇/半女//

夫亲之母亲

婆母/婆婆/

儿妇/息妇/男妇/半女//

夫亲之姨母

姨婆母/姨婆婆

甥男妇/甥息妇/甥媳妇

夫亲之姨父

姨公父/姨公公

(/)甥男妇/甥息妇/甥媳妇

夫亲之舅父

舅公父/舅公公

甥男妇/甥息妇/甥媳妇

夫亲之舅母

舅婆母/舅婆婆/妗婆婆

()甥男妇/甥息妇/甥媳妇

夫亲之姑母

姑婆母/姑婆婆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姑父

姑公父/姑公公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伯父

伯公父/伯公公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伯母

伯婆母/伯婆婆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叔父

叔公父/叔公公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叔母

叔婆母/叔婆婆/婶婆婆

()姪男妇/姪息妇/姪媳妇

夫亲之兄亲

夫伯/大伯兄/外兄

弟妹/弟妇/弟媳妇

夫亲之兄姊

伯妇/大伯兄姊/外兄嫂/大伯妇

叔妇/小叔弟妹/小叔妇/小婶子

夫亲之弟亲

夫叔/小叔弟/外弟

兄姊/兄嫂/兄妇

夫亲之弟妹

叔妇/小叔弟妹/外弟妇/小婶子

伯妇/大伯兄姊/大伯妇/大伯嫂

夫亲之姊亲

夫姑/大姑姊/外姊

弟妹/弟妇/弟媳妇

夫亲之姊兄

姑夫/大姑姊兄/外姊夫/大姑夫

舅妇/小舅弟妹/小舅妇/小妗子

夫亲之妹亲

夫姑/小姑妹/外妹

兄姊/兄嫂/兄妇

夫亲之妹弟

姑夫/小姑妹弟/外妹夫/小姑夫

舅妇/大舅兄姊/大舅妇/大舅嫂

夫亲之姪男

(/)姪男

叔母/伯母/叔妈/叔娘

夫亲之姪男妇

(/)姪男妇/姪息妇/姪妇

叔婆母/伯婆母/叔妈/叔娘()

夫亲之姪女

(/)姪女

叔母/伯母/叔妈/叔娘

夫亲之姪女婿

(/)姪女婿/姪子婿/姪婿

叔岳母/伯岳母/叔妈/叔娘(/)

夫亲之甥男

(/)甥男

舅母/舅妈/舅娘

夫亲之甥男妇

(/)甥男妇/甥息妇/甥妇

舅婆母/舅妈/舅娘()

夫亲之甥女

(/)甥女

舅母/舅妈/舅娘

夫亲之甥女婿

(/)甥女婿/甥子婿/甥婿

舅岳母/舅妈/舅娘(/)

夫亲之从父兄

从父大伯兄/外从父兄

从父弟妹/从父弟妇

夫亲之从父兄妇

从父大伯兄妇/外从父兄嫂

从父小叔弟妇

夫亲之从父弟

从父小叔弟/外从父弟

从父兄姊/从父兄妇

夫亲之从父弟妇

从父小叔弟妇/外从父弟妇

从父大伯兄妇

夫亲之从父姊

从父大姑姊/外从父姊

从父弟妹/从父弟妇

夫亲之从父姊夫

从父大姑姊夫/外从父姊夫

从父小舅弟妇

夫亲之从父妹

从父小姑妹/外从父妹

从父兄姊/从父兄妇

夫亲之从父妹夫

从父小姑妹夫/外从父妹夫

从父大舅兄妇

夫亲之姑表兄

姑表大伯兄

舅表弟妹/舅表弟妇

夫亲之姑表兄妇

姑表大伯兄妇

舅表小叔弟妇

夫亲之姑表弟

姑表小叔弟

舅表兄姊/舅表兄妇

夫亲之姑表弟妇

姑表小叔弟妇

舅表大伯兄妇

夫亲之舅表兄

舅表大伯兄

姑表弟妹/姑表弟妇

夫亲之舅表兄妇

舅表大伯兄妇

姑表小叔弟妇

夫亲之舅表弟

舅表小叔弟

姑表兄姊/姑表兄妇

夫亲之舅表弟妇

舅表小叔弟妇

姑表大伯兄妇

夫亲之姑表姊

姑表大姑姊

舅表弟妹/舅表弟妇

夫亲之姑表姊夫

姑表大姑姊夫

舅表小舅弟妇

夫亲之姑表妹

姑表小姑妹

舅表兄姊/舅表兄妇

夫亲之姑表妹夫

姑表小姑妹夫

舅表大舅兄妇

夫亲之舅表姊

舅表大姑姊

姑表弟妹/姑表弟妇

夫亲之舅表姊夫

舅表大姑姊夫

姑表小舅弟妇

夫亲之舅表妹

舅表小姑妹

姑表兄姊/姑表兄妇

夫亲之舅表妹夫

舅表小姑妹夫

姑表大舅兄妇

夫亲之从母兄

从母大伯兄

从母弟妹/从母弟妇

夫亲之从母兄妇

从母大伯兄妇

从母小叔弟妇

夫亲之从母弟

从母小叔弟

从母兄姊/从父兄妇

夫亲之从母弟妇

从母小叔弟妇

从母大伯兄妇

夫亲之从母姊

从母大姑姊

从母弟妹/从母弟妇

夫亲之从母姊夫

从母大姑姊夫

从母小舅弟妇

夫亲之从母妹

从母小姑妹

从母兄姊/从父兄妇

夫亲之从母妹夫

从母小姑妹夫

从母大舅兄妇

夫亲之姪孙男

(/)姪孙男

叔伯祖母/叔伯奶奶/婶奶奶

夫亲之姪孙男妇

(/)姪孙男妇/姪孙息妇

叔伯祖婆母/叔伯奶奶()

夫亲之姪孙女

(/)姪孙女

叔伯祖母/叔伯奶奶/婶奶奶

夫亲之姪孙女婿

(/)姪孙女婿/姪孙婿

叔伯祖岳母/叔伯奶奶(/)

夫亲之甥孙男

(/)甥孙男

舅祖母/舅奶奶/妗奶奶

夫亲之甥孙男妇

(/)甥孙男妇/甥孙息妇

舅祖婆母/舅奶奶()

夫亲之甥孙女

(/)甥孙女

舅祖母/舅奶奶/妗奶奶

夫亲之甥孙女婿

(/)甥孙女婿/甥孙婿

舅祖岳母/舅奶奶(/)

夫亲之姪外孙男

(/)姪外孙男

叔伯外祖母/叔伯姥姥/婶姥姥

夫亲之姪外孙男妇

(/)姪外孙男妇/姪外孙息妇

叔伯外祖婆母/叔伯姥姥()

夫亲之姪外孙女

(/)姪外孙女

叔伯外祖母/叔伯姥姥/婶姥姥

夫亲之姪外孙女婿

(/)姪外孙女婿/姪外孙婿

叔伯外祖岳母/叔伯姥姥(/)

夫亲之甥外孙男

(/)甥外孙男

舅外祖母/舅姥姥/妗姥姥

夫亲之甥外孙男妇

(/)甥外孙男妇/甥外孙息妇

舅外祖婆母/舅姥姥()

夫亲之甥外孙女

(/)甥外孙女

舅外祖母/舅姥姥/妗姥姥

夫亲之甥外孙女婿

(/)甥外孙女婿/甥外孙婿

舅外祖岳母/舅姥姥(/)

五、平辈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他人之敬称

向他人谦称

哥哥

哥(兄长)

弟、妹

令兄(尊兄、哲兄、长君)

家兄

哥哥的妻子

嫂子

夫弟、夫妹

令嫂(尊嫂)

家嫂

弟弟

弟弟

兄、姐

令弟(淑弟、介弟、贵介、)

舍弟家弟、鄙弟、劣弟

弟弟的妻子

弟妇(弟媳)

夫兄、夫姐

令弟妇

舍弟妇

姐姐

姐姐

弟、妹

令姐(贤姐、贵姐)

家姐

姐姐的丈夫

姐夫(姐丈、姐婿)

内弟、内妹(姻弟、姻妹)

令姐丈

家姐夫

妹妹

妹妹

兄、姐

令妹

舍妹

妹妹的丈夫

妹夫(妹丈、妹婿)

内弟、内妹(姻弟、姻妹)

令妹丈

舍妹夫

叔伯之子

堂兄(嫡兄)

堂弟、堂妹

令堂兄(令嫡兄)

家堂兄

叔伯之子

堂弟(嫡弟)

堂兄、堂姐

令堂弟(令嫡弟、仁弟)

舍堂弟

叔伯之儿媳

堂嫂(嫡堂嫂)

夫堂弟、夫堂妹

令堂嫂(令嫡嫂)

家堂嫂

叔伯之儿媳

堂弟妇(嫡弟妇)

夫堂兄、夫堂姐

令堂弟媳(令嫡弟妇)

舍堂弟妇

叔伯之女

堂姐(嫡堂姐)

堂弟、堂妹

令堂姐(令嫡姐)

家堂姐

叔伯之女

堂妹(嫡堂妹)

堂兄、堂姐

令堂妹(令嫡妹)

舍堂妹

叔伯之女婿

堂姐夫(嫡堂姐夫)

内堂弟、内堂妹(姻弟、姻妹)

令堂姐丈

家堂姐丈

叔伯之女婿

堂妹丈(嫡堂妹丈)

内堂兄、夫堂姐(姻兄、姻姐)

令堂妹夫

舍堂妹夫

姑父、舅父、姨父之子

表兄、表弟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令表兄、令表弟

家表兄、舍表弟

姑父、舅父、姨父之儿媳

表嫂、表弟妇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令表嫂、令表弟妇

家表嫂、舍表弟妇

姑父、舅父、姨父之女

表姐、表妹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令表姐、令表妹

家表姐、舍表妹

姑父、舅父、姨父之女婿

表姐丈、表妹夫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令表姐丈、令表妹夫

家表姐丈、舍表妹夫

嫂嫂、弟媳、姐丈、妹夫之父母

姻家父(姻翁)、姻家母

姻家侄、姻家侄女

令姻翁、令姻母

家姻翁、家姻母

嫂嫂、弟媳、姐丈、妹夫之伯父母

姻家伯父、姻家伯母

姻家侄、姻家侄女

令姻家伯父、令姻家伯母

家姻伯父、家姻伯母

嫂嫂、弟媳、姐丈、妹夫之叔父母

姻家叔父、姻家叔(婶)母

姻家侄、姻家侄女

令姻家叔父、令姻家婶母

家姻叔父、家姻叔婶母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兄弟

姻兄、姻弟

姻弟、姻妹、姻兄、姻姐

令姻兄、令姻弟

家姻兄、舍姻弟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嫂

姻嫂

姻弟、姻妹

令姻嫂

家姻嫂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弟媳

姻弟妇

姻兄、姻姐

令姻弟妇

家姻弟妇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姐妹

姻姐、姻妹

姻弟、姻妹、姻兄、姻姐

令姻姐、令姻妹

家姻姐、舍姻妹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姐丈

姻姐丈

姻弟、姻妹

令姻姐丈

家姻姐丈

嫂嫂、弟妇、姐丈、妹夫之妹夫

姻妹夫

姻兄、姻姐

令姻妹夫

舍姻妹夫

六、晚辈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儿、儿子

父母

女、女儿

父母

子之妻

媳、儿媳

父母

女之夫

婿、女婿

岳父、岳母

子之子

孙、孙男

祖父、祖母

子之女

孙女

祖父、祖母

子之儿媳

孙媳

祖翁、祖婆

子之女婿

孙女婿

岳祖父、岳祖母

女之子

外孙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

女之女

外孙女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

女之儿媳

外孙媳

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

女之女婿

外孙女婿

岳祖父、岳祖母

兄弟之子

侄、侄儿

伯父、叔父

兄弟之女

侄女

伯父、叔父

兄弟之儿媳

侄媳

伯翁、叔翁

兄弟之女婿

侄婿

岳伯父、岳伯叔

兄弟之孙

侄孙

伯祖父、叔祖父

兄弟之孙女

侄孙女

伯祖父、叔祖父

兄弟之孙媳

侄孙媳

伯祖翁、叔祖翁

兄弟之孙女婿

侄孙女婿

岳伯祖父、岳叔祖父

姐妹之子

甥、外甥

舅父、母舅

姐妹之女

外甥女

舅父、母舅

姐妹之儿媳

甥媳、外甥媳

舅父、母舅

姐妹之女婿

外甥女婿

岳舅父

姐妹之孙

外孙

舅祖父、舅爷爷

姐妹之孙媳

外孙媳

舅祖父、舅爷爷

堂兄弟之子

堂侄

堂伯父、堂叔父

堂兄弟之女

堂侄女

堂伯父、堂叔父

堂兄弟之儿媳

堂侄媳

堂伯翁、堂叔翁

堂兄弟之女婿

堂侄婿

岳堂伯父、岳堂叔父

堂姐妹之子

堂外甥

堂舅父

堂姐妹之女

堂外甥女

堂舅父

表兄弟之子

表侄

表伯父、表叔父

表兄弟之女

表侄女

表伯父、表叔父

表姐妹之子

表外甥

表舅父

表姐妹之女

表外甥女

表舅父

七、姻戚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亲家之祖父

姻太老亲翁、姻祖翁

姻再侄、姻再晚生

亲家之父

姻老亲翁、姻伯翁、大伯大叔

姻侄、姻晚生

亲家公

姻亲翁、姻兄

姻弟

亲家之子

姻侄

姻世弟、姻侍生

亲家之孙

姻再侄

姻再世弟、姻侍教生

父之亲家

姻伯翁、大伯、大叔

姻侄、姻晚生

祖父之亲家

姻祖翁、爷爷

姻再侄、姻再晚生

子之亲家

姻侄、姻台

姻世弟、姻侍生

子亲家之父

姻翁、姻兄

姻弟

子亲家之祖父

姻伯翁、大伯、大叔

姻侄、姻晚生

子亲家之伯叔祖父

姻家伯翁、姻家叔翁

姻家侄、姻家晚生

亲家之同辈兄弟

姻家兄

姻家弟

亲家之侄

姻家侄

姻家世弟、姻家侍生

亲家之侄孙

姻家侄孙

姻家再世弟、姻家侍教生

女亲家之祖婆

姻再世婶

姻再侄妇

女亲家之婆母

姻世婶

姻侄妇

女亲家

姻婶、姻嫂

姻婶、姻妹

女亲家之女

姻侄女

姻世婶

女亲家之儿媳

姻侄妇

姻世婶

女亲家之侄媳

姻家侄妇

姻家世婶

女亲家之侄女

姻家侄女

姻家世婶

女亲家之伯叔母

姻家世婶

姻家侄妇

女亲家之嫂、弟妇

姻家婶、姻家嫂

姻家婶

女亲家之母亲

姻外世婶

忝姻外侄妇

女亲家之姐妹

姻姨姐

忝姻妹

八、其它亲属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养父、母

养父、养母

养子、养女

乳母

妈妈、奶娘

奶儿、奶女

干爹、干娘

义父、恩父、义母、恩母

义男、义女

同母异父兄弟

乳兄、乳弟

乳弟、乳兄

九、师友、邻舍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老师、师傅

老师、恩师、师傅

学生、受业、徒弟

老师、师傅之妻

师母、师妈、师娘

学生、门生、门徒

老师、师傅之父

太老师、师祖父

门晚生、晚学生

老师、师傅之母

太师母、师祖母

门晚生、晚学生

老师、师傅之子女

世兄弟、 世姐妹

世弟、业弟、世姐妹

同师受业者

师兄、弟  师姐、妹

师兄、弟  师姐、妹

子之老师、师傅

老师、师傅

世侍生、世弟

学生、徒弟

同学、徒弟

友生、老师、师傅

学生徒弟之父

尊嫂

世侍生、世弟

学生徒弟之母

仁兄

世侍生、世弟

朋友

仁兄、友台、友兄

眷弟、友弟

同学

学兄、砚兄

学弟、砚弟

同学之父母

砚伯叔父母

砚侄

子之同学

砚侄

砚世弟

孙之同学

砚再侄

砚再世弟

父之朋友

父执

友侄

世交平辈

世兄、世弟

世弟、眷弟、世兄

世交晚辈

世侄

眷侍生、世弟

邻舍平辈

邻兄、邻弟

邻弟、邻兄

邻舍长辈

邻伯叔、邻祖父母

邻侄、邻再侄

邻舍晚辈

邻侄、邻再侄

邻世弟、邻再世弟

十、 殁后人称呼

称呼对象

称呼

祖父

先祖考、先祖父、故祖考

祖母

先祖妣、故祖妣、先祖母

父亲

先考、先父、先公、先尊、先严、故父

母亲

先妣、先母、先慈、故母

伯父

先伯父、先故伯考

伯母

先伯母、故伯妣、先伯妣

叔父

先叔父、故叔考

婶母

先婶母、故叔妣

岳父

故岳父、故岳考

岳母

故岳母、故岳妣

兄嫂

先兄、先嫂

弟、弟妇

故弟、故弟妇

姐、妹

先姐、故妹、亡妹

丈夫

先夫、先君、故夫、亡夫

妻子

先妻、先室、亡妻

儿子

亡儿

姐夫妹夫

先姐丈、故妹夫

堂兄弟

先堂兄、故堂弟

堂嫂堂弟妇

先堂嫂、故堂弟妇

第三章   传统的婚嫁风俗

在旧社会最主要的婚嫁习俗就是合婚,看好日,这纯属封建迷信,现今人们已不再迷信这些东西了,但在过去不论贫富,人们都要合婚、看好日,认为只有合的着,并且用吉日婚嫁,婚后才会幸福吉祥,否则就是不吉利,如果男女双方合不着,这门亲事就得告吹,一般人家只用十二属相合婚,宝贵人家要按五行合婚和八卦九宫合婚,甚至还有的用出生年月日推算选择配偶的方向,因此过去的合婚,择吉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很重要的风俗习惯,现将这些内容作为一种古旧资料整理出来,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的婚嫁习俗。

第一节  合婚

一、按十二属相合婚

1、小断婚歌:兔儿遇鼠难成婚,红猪不可跳龙门;良马只怕鸡儿叫,放羊最怕遇猿申;牛配猛虎终相斗,犬遇金蛇定亡魂。

2、大断婚歌:

自古白马怕青牛,十人近着九人愁,匹配若犯青牛马,光女家住不停留。 
羊鼠相交一旦休,婚姻匹配自难留,诸君若犯羊与鼠,夫妻不利家不宁。
蛇虎配婚如刀错,男女不合矛盾多,生儿养女定何伤,总有骨肉相脱离。 
兔儿见龙泪交流,合婚不幸皱眉头,一双男女犯争斗,若如黄莲夕梦愁。 
金鸡玉犬难躲避,合婚双方不可遇,两属相争大不宜,世人一定要禁忌。 
猪与猿猴不到头,朝朝日日泪交流,男女不溶共长久,合家不幸一笔勾。

二、按九宫合婚

表一:

中元六十花甲男女宫命表1924-1983

甲子

1924

男四女二

甲申

1944

男二女四

甲辰

1964

男九女六

乙丑

1925

男三女三

乙酉

1945

男一女五

乙巳

1965

男八女七

丙寅

1926

男二女四

丙戌

1946

男九女六

丙午

1966

男七女八

丁卯

1927

男一女五

丁亥

1947

男八女七

丁未

1967

男六女九

戊辰

1928

男九女六

戊子

1948

男七女八

戊申

1968

男五女一

己巳

1929

男八女七

己丑

1949

男六女九

己酉

1969

男四女二

庚午

1930

男七女八

庚寅

1950

男五女一

庚戌

1970

男三女三

辛未

1931

男六女九

辛卯

1951

男四女二

辛亥

1971

男二女四

壬申

1932

男五女一

壬辰

1952

男三女三

壬子

1972

男一女五

癸酉

1933

男四女二

癸巳

1953

男二女四

癸丑

1973

男九女六

甲戍

1934

男三女三

甲午

1954

男一女五

甲寅

1974

男八女七

乙亥

1935

男二女四

乙未

1955

男九女六

乙卯

1975

男七女八

丙子

1936

男一女五

丙申

1956

男八女七

丙辰

1976

男六女九

丁丑

1937

男九女六

丁酉

1957

男七女八

丁巳

1977

男五女一

戊寅

1938

男八女七

戊戌

1958

男六女九

戊午

1978

男四女二

己卯

1939

男七女八

己亥

1959

男五女一

己未

1979

男三女三

庚辰

1940

男六女九

庚子

1960

男四女二

庚申

1980

男二女四

辛巳

1941

男五女一

辛丑

1961

男三女三

辛酉

1981

男一女五

壬午

1942

男四女二

壬寅

1962

男二女四

壬戌

1982

男九女六

癸未

1943

男三女三

癸卯

1963

男一女五

癸亥

1983

男八女七

 

下元六十花甲男女宫命表1984-2043

甲子

1984

男七女八

甲申

2004

男五女一

甲辰

2024

男三女三

乙丑

1985

男六女九

乙酉

2005

男四女二

乙巳

2025

男二女四

丙寅

1986

男五女一

丙戌

2006

男三女三

丙午

2026

男一女五

丁卯

1987

男四女二

丁亥

2007

男二女四

丁未

2027

男九女六

戊辰

1988

男三女三

戊子

2008

男一女五

戊申

2028

男八女七

己巳

1989

男二女四

己丑

2009

男九女六

己酉

2029

男七女八

庚午

1990

男一女五

庚寅

2010

男八女七

庚戌

2030

男六女九

辛未

1991

男九女六

辛卯

2011

男七女八

辛亥

2031

男五女一

壬申

1992

男八女七

壬辰

2012

男六女九

壬子

2032

男四女二

癸酉

1993

男七女八

癸巳

2013

男五女一

癸丑

2033

男三女三

甲戍

1994

男六女九

甲午

2014

男四女二

甲寅

2034

男二女四

乙亥

1995

男五女一

乙未

2015

男三女三

乙卯

2035

男一女五

丙子

1996

男四女二

丙申

2016

男二女四

丙辰

2036

男九女六

丁丑

1997

男三女三

丁酉

2017

男一女五

丁巳

2037

男八女七

戊寅

1998

男二女四

戊戌

2018

男九女六

戊午

2038

男七女八

己卯

1999

男一女五

己亥

2019

男八女七

己未

2039

男六女九

庚辰

2000

男九女六

庚子

2020

男七女八

庚申

2040

男五女一

辛巳

2001

男八女七

辛丑

2021

男六女九

辛酉

2041

男四女二

壬午

2002

男七女八

壬寅

2022

男五女一

壬戌

2042

男三女三

癸未

2003

男六女九

癸卯

2023

男四女二

癸亥

2043

男二女四

男女合婚分为上等婚、中等婚、下等婚三种情况:

上等婚: 生气、天医、福德:主子孙昌盛,不忌讳月家、狼籍、破败、孤辰等煞。就是说:只要是上等婚,则对其它方面的事情,可以不再理睬,比如:属相相犯、命里相犯均可不予考虑。

中等婚: 游魂、归魂、绝体:如果是中等婚,量轻量重言之,如若月家吉星多,凶星少,则可。就是说:中等婚在生活之中难免波折,但是,凶少吉多,如果属相相犯、命相犯,最好避之,如若已经婚配,则双方当需谨防破裂和家中其它事情生发。

    下等婚:绝命、五鬼:下等婚男女双方均有忧愁,如若属命又相犯,则可能一方早亡,可以讲:下等婚是不该和配的婚姻,这种婚姻的生活里是凶多吉少。

说明一点:夫妻双方长期分居者,不受此限,但是,往往一旦长期合居,则有事情生发。合婚十全者寥寥,只要二命神煞相抵能中和,则足矣。

使用时,根据前表,先看男女生年宫命,再根据下表查看合婚情况,男女宫命相配以上等婚为吉,中等婚尚可考虑,下等婚是不能合婚的。一、三、四、九为东四命,二、六、七、八为西四命。比如:男的1981年生人,女的1980年生人,查上表男是一宫,女是四宫,再查下表在生气栏内就是上等婚。凡东四命配东四命,西四命配西四命方可为上等婚和中等婚,凡东四命配西四命或西四命配东四命都是下等婚。人的宫度数每九年一圈,比如2002年生人是男七女八宫,1993年生人又是男七女八宫。西四命配西四命男五作二,女五作八(均是西四命)按照出生年柱男几宫、女几宫,看其搭配后的生克制化而论吉凶的。这里的九宫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根据《排山掌图》理论,男逢中宫寄坤,女逢中宫寄艮。图中的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实际上就是男女各自的宅命,即坎命、坤命、震命、巽命、乾命、兑命、艮命、离命。

表二:

男女宫命表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上等婚

生气

一 四

四 一

二 八

八 二

三 九

九 三

六 七

七 六

天医

一 三

三 一

二 七

七 二

四 九

九 四

六 八

八 六

福德

一 九

九 一

二 六

六 二

三 四

四 三

七 八

八 七

中等婚

游魂

一 六

六 一

二 九

九 二

三 八

八 三

四 七

七 四

归魂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四 四

五 五

六 六

七 七

八 八

绝体

一 七

七 一

二 三

三 二

四 六

六 四

八 九

九 八

下等婚

绝命

一 二

二 一

三 七

七 三

四 八

八 四

六 九

九 六

五鬼

一 八

八 一

74878903_5二 四

四 二

三 六

六 三

七 九

九 七

 三、按五行合婚法

 

1、五行及五行生克关系

 

3、六十花甲纳音

甲子 乙丑 海中金   丙寅 丁卯 炉中火   戊辰 已巳 大林木
庚午 辛未 路旁土   壬申 癸酉 剑锋金   甲戌 乙亥 山头火
丙子 丁丑 漳下水   戊寅 已卯 城头土   庚辰 辛巳 白腊金
壬午 癸未 杨柳水   甲申 乙酉 泉中水   丙戌 丁亥 屋上土
戊子 已丑 霹雳火   庚寅 辛卯 松柏木   壬辰 癸巳 长流水
甲午 乙未 砂石金   丙申 丁酉 山下火   戊戌 已亥 平地木
庚子 辛丑 壁上土   壬寅 癸卯 金薄金   甲辰 乙巳 覆灯火
丙午 丁未 天河水   戊申 已酉 大驿土   庚戌 辛亥 钗环金
壬子 癸丑 桑柘木   甲寅 乙卯 大溪水   丙辰 丁巳 沙中土
戊午 已未 天上火   庚申 辛酉 石榴木   壬戌 癸亥 大海水

1、天干地支是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天干六番、地支五番,六十年为一圈,往复循环,古人把它用于历法来记载和推算时间,从甲子开始,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

2、每个人根据生年,在木火土金水五行当中占其中之一,即是人的命相,合婚时先查“六十甲子表”即可每个人的命相,具体方法是本人岁数的个位数是几,就从本年的年干起数几。如2017年是丁酉年如果这人是27虚岁,那么就从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丁起逆数7即辛;用27除以12余数是3,那么就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酉字起逆数3即未;因此而知其人是“辛未”年生,从六十花甲表中“辛未”是壁上土,所以该人的命相是土命。然后看命相相生还是相克,以相生者为吉,相克者为忌。

3、命相三十年一圈,如1924年出生的和1954年出生的相同,干支60年一圈,1924年的和1984年的相同。

第二节  看好日

一、禁婚年

1、男命禁婚年:子蛇、辰鸡、巳狗、午猪、未鼠、甲牛、酉虎、戌兔、亥龙、卯猴、丑马、寅羊。子蛇就是男命属蛇的禁用子年结婚,以此类推。

2、女命禁婚年:子兔、丑虎、寅牛、卯鼠、辰猪、巳狗、午鸡、未猴、甲羊、酉马、戌蛇、亥龙。子兔就是女命属兔的忌子年行嫁,以此类推。

二、女命行嫁月

行嫁月利月歌:正七鸡和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

女命生年

大利月

妨媒人

妨翁姑

妨夫主

妨女身

妨女父母

子午生

六月

十二月

正月

七月

二月

八月

四月

十月

五月

十一月

三月

九月

丑未生

五月

十一月

四月

十月

三月

九月

正月

七月

六月

十二月

二月

八月

寅申生

二月

八月

三月

九月

四月

十月

六月

十二月

正月

七月

五月

十一

卯酉生

正月

七月

六月

十二月

五月

十一月

三月

九月

二月

八月

四月

十月

辰戌生

四月

十月

五月

十一

六月

十二月

二月

八月

三月

九月

正月

七月

巳亥生

三月

九月

二月

八月

正月

七月

五月

十一月

四月

十月

六月

十二月

 

 

 

 

 

 

 

 

以上亲属若得行嫁大利月,是遇吉期,无诸禁忌,喜见新人。妨翁(公)姑(婆),翁姑不在身边不忌。妨女父母,父母不在身边不忌。行嫁月表,以行嫁月份与女命生年地支六合为大利月;以行嫁月份与女命生年地支六冲为妨女身。大利,小利月(又称妨媒人,结婚时媒人避之。)是结婚之利月。妨夫主、妨女身月不能行嫁结婚。

三、择嫁娶日

1、嫁娶周堂图:只论月分大小,不论节气。大月从夫向姑顺数,小月从户向厨逆数,遇户厨灶门可用;遇公、姑、夫、弟不可用。

小月  初一

大月   初一

 

 

这是选择嫁娶时间的方法。通过看月份是大是小来选取日子。嫁娶周堂图上的大、小月份,是按嫁娶日(阴历)所在月份的大、小月来定的(可查历书)。如果是大月,从夫字开始起初一顺时针数, 数到预订婚日止;如果是小月,从妇字开始起初一逆时针数, 数到预订婚日止;如果这天遇堂、弟、厨、灶日,则表示好。其它不吉;如果这天遇翁、姑日,而本人没有翁、姑,这天也可以用。以阴历月为准,如正月为大月,即有三十天,假如看的结婚日子是 正月初十日,那么,大月初一是从“夫”字顺数,一直数到初十日为止,看落在哪个字。这样,初二就落在姑,初三就落在堂,初四就落在翁,初五就落在第,初六就落在灶,初七就落在妇,初八就落在厨,初九就落在夫,初十就落在“姑”字。结婚日落在“姑”字,即对“姑”不利。这个姑,指的是新婚妇女的婆婆。而“翁”,则指的是新婚妇女的公公。遇上这样的结婚日,如没有婆婆的,就无妨。另外,假如有婆婆,也有婆婆在新娘进门时,稍避片刻的做法。又以小月为例:假如看的结婚日子是二月初九日,那么,小月初一是就要从“妇”字开始逆行而数,一直数到初九日为止,看落在哪个字。这样,初二就落在灶,初三就落在第,初四就落在翁,初五就落在堂,初六就落在姑,初七就落在夫,初八就落在厨,初九就落在“妇”字。这个“妇“,作为新婚妇女来说,就代表自己,这一天结婚对自己不利。如看的结婚日子是二月初七日,那么,就落在”夫“字,这一天结婚对丈夫不利。不宜选用这一日结婚。其余,遇第堂灶厨日结婚,都没有事,都可以用。初一初七初九妨,十五、十七不相当;廿三廿五皆要忌,劝君不必数周堂。

2、月忌日:初五、十四、廿三;天上老君不炼丹,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自身出祸端,凡事逢凶均不利,皆因使用廿三。

3、杨公忌:相传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顺数,订定了"杨公十三忌"。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4、正庚连七甲、二辛八乙当、五丁十一癸、四丙十壬方、三九逢戊日、六腊己重丧。
也就是说,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二月辛日,八月乙日;四月丙日,十月壬日;五月丁日,十一月癸日;三月、九月戊日,六月、腊月己日。

5、月厌日:正戌二酉三在申、四未五午六巳寻、七辰八卯九寅位、十丑、十一月子、十二月亥。即正月里的戌日,二月里的酉日为月厌日余可类推。

6、四离日忌嫁娶: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之前一天。四绝日忌嫁娶: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之前一天。

7、忌丑亥日:丑不冠戴,亥不嫁娶。

8、朱雀日:初一、初七、初九、十五、十七 、二十五、二十八不用(不合周堂,见周堂歌)。每月初一、 初七、 初九、 十五 、十七 、二十三 、二十五为红嘴朱雀(也称横天朱雀)日,每月初一、十五为尽头日,不宜嫁娶。

9、七杀日:角、亢、奎、娄、牛、鬼、星为七杀。歌曰:角亢奎娄牛鬼星,出兵便是不回兵,行船定被大风打,居官未满即遭刑。起造结婚逢此日,不出三年见哭声,世人若知避三煞,官商士庶永丰荣。

10、红沙日:红沙日(又名红煞大杀、大红煞、破碎煞),忌嫁娶诗曰:四孟金鸡四仲蛇,四季丑日是红沙。嫁娶若将红煞犯,灾祸立至破其家。正、四、七、十月酉日,二、五、八、十一月巳日,三、六、九、十二月丑日为红沙日。定月以交节为准,不以初一来定。红沙日为凶日,不可用,择日要避开红沙。

11、黄沙日:黄历中的黄沙(砂)日,忌出行。 阴历四孟月: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之“午日”。阴历四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之“寅日”。阴历四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之“子日”。

12、地支相冲、地支相穿: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共六种相害又叫相穿。

附:娶送不用歌--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戍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如女命属龙,即辰年,生辰前一数巳,五数酉,九数丑,所以忌蛇、鸡、牛。《通书》云:太岁门前一五九。凡择日多有用本年娶亲,太岁论岂不错误,原是女命本生年,太岁一五九方是也。

第三章 婚嫁柬帖

第一节  写帖须知

一、凡婚嫁发帖,必须由家长出名顶格,如无父、祖,应由伯叔或兄长主婚,若男家无尊长,也可由本人出名求亲。

二、在写帖时,具名落款应在帖纸的一半处下笔,最后一字要到脚。

三、凡与本族行帖,只写名不写姓,凡请长辈平辈应写候教;请晚辈写候叙,给亲朋发帖写候光或光临。候教、光临等字不一定要顶天居中。

四、女人帖尊拜写裣衽拜,卑拜尊或平辈写端肃拜,男人帖若单帖写鞠躬或只写一个拜字也可,若全帖写顿首拜或鞠躬均可,写顿首拜时,顿字略大,首字略小,拜字到脚。

五、无论是全帖还是半帖,定其曾祖父不能略其祖,也不能略其父,如男家是其祖父主婚,女家是其父主婚,男家帖具名时应写:眷姻侍生000暨男000序鞠躬。不能写同鞠躬或同顿首,因为古礼中有谓“尊卑不得同拜”之说,所以必须写序鞠躬。

六、男女双方之父是正亲翁,祖父是老亲翁,曾祖父是太老亲翁,在全柬帖中有谓“以长称幼俱得称亲翁大人”之说,这是指一方的曾祖父或祖父对另一方之父而言,如果一方是其父主婚,另一方是其兄主婚,一方之父对另一方之兄虽是以长称幼,但不能称亲翁大人,如果双方都是其兄主婚,也不能互称亲翁大人。

七、在全帖里都要在称呼前加上“大”称呼,如对长辈称大德望、大硕德、大时望、大多望;对晚辈称大俊杰、大时彦、大英畏、大茂才;对读书人称大文元、大郎元;医人称大医国、大国手;商人称大泉伯、大商望;对先生称大恩师、大教铎;对妇女称大懿德、大壶范;对女婿称大乘龙。

八、凡喜事帖,忌用贺字,因其字音不吉祥,故亲友随礼帖都用喜敬,忌用贺敬二字。

九、按照旧的礼俗男女不通帖,如遇女人帖,家无母又无妻可由儿媳具名,此帖可写“奉严命谨具000奉申”最后由儿媳具名,如无儿媳或光棍汉者也可由男的出帖,如叔父给侄女添箱帖,可写“愚叔父000帘外鞠躬”侄女回帖则写“帘内鞠躬”其叔有的写“待择叔母0门裣衽拜”这样就解决了男女不通帖问题。

十、小帖用单帖,大帖必须用全帖,其它帖可用全帖,也可用单帖,全柬帖可以摺四折,也可摺六折,空联可以空着不写,也可以写上有关吉祥的词语,如天作之合,天长地久、长命宝贵,金玉满堂,百年好合等词语。

十一、有关帖词浅释:在行帖时有的在名字之上加姻、家、侍、晚等字,只有懂得这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把帖式写准确。

1、姻:即姻亲。凡因婚姻关系结成亲戚的即称姻亲,凡与姻亲行帖应在称呼前加“姻”字,如姻兄、姻侄等;定亲以后尚未过门,则称眷姻弟;过门以后即称姻弟,不必再用眷字了,亲家与亲家同辈不分年龄大小,俱称姻弟,称对方俱称姻兄。

2、家:这是一个用来区别横支的帖词,亲家祖、亲家爷、亲家和亲家儿等直支亲属不能用“家”字,只有亲家的兄弟,叔侄等横支亲族,才能用家字,如亲家的兄弟则称姻家兄,亲家的伯父则称姻家伯父,以区别直支和横支的关系。

3、侍:是指侍侧的意思,有表示自谦的含义,长辈与晚辈行帖才用“侍”字长一辈自称侍生,长两辈自称侍教生。

4、晚:是卑幼的意思,只有幼与长行帖,才可用“晚”字,比对方小一辈自称晚生,小两辈自称再晚生,或晚学生。

5、生:是取学生的含义,表示自谦的意思,长与幼行帖,是长辈又不以长辈自称,所以使用生字,如姻侍生等。

6、忝:是客气话,有不敢当的含义,是一个不应当称而借称的谦词,不论长幼尊卑,只要是疏亲薄戚,均可以用此“忝”字,如忝伯岳等。

第二节  旧式婚嫁柬帖

传统的礼俗很多,有礼就有帖,有帖必有礼,从提亲到结婚,回门,事事都要写帖,处处都离不开帖,礼俗多,帖式就多,过去的旧式柬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要了,所以应予以革新改进,现在编选旧式柬帖并非提倡使用,而是希望人们借鉴于旧式帖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创新,古为今用,能够研究并编写出一部既符合时代发展又不失礼仪,既简单实用,又能为群众服务的新式柬帖,以便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为此现将旧时流行的各类柬帖分述如下:

 

一、定亲帖(俗称小帖) 

一式  男家

       谨具小启预祈

台允

                         眷弟000 

 

 女家回帖

敬修寸楮愿结

良缘

                        眷弟000 

第二式男家

 

                         

000鞠 躬

女家回帖

 

 

                        眷弟000 

 

第三式男家

卜云其吉订婚

  

                             眷弟000 

女家回帖

迨云其吉兮恭承

  

眷弟000 

第四式男家

       谨具寸楮预祈

  

眷弟000 

女家回帖

谨修红笺统依

   

                            眷弟000 

女家不同意则写此帖

恭辞(也可写敬辞)

 

                              眷弟000 

 

 

注:小帖具名时不能加“姻”字,因未定亲,故应以眷弟相称。具名时主婚人晚一辈写眷晚生,晚两辈写眷再晚生,长一辈写眷侍生000暨男000序鞠躬,长两辈写眷侍教生000暨男0000序鞠躬。女家如不同意这门亲事,应将男家小帖和所送礼品璧还给男家。

二、婚书帖(俗称大帖)

(前名)00载 鞠 躬

庆 三 多

0000年岁次00某月某旬谷旦沐手敬书

敬 求

金 诺

眷姻弟000鞠躬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前名)00载 鞠 躬

颂 九 如

0000年岁次00某月某旬之吉沐手敬书

仰 答

玉 音

眷姻弟000鞠躬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男家求婚帖式                                                              女家许亲帖式

在大帖里只有第二联应根据主婚人的辈份写,其它联的格式写法基本相同上式介绍的是平辈的写法,以下是不同辈份的写法:

 

若对方长于我一辈,第二联则写 ↑

眷姻晚生000鞠 躬

大德望00某姓老亲翁老先生大人及令郎00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若对方长于我两辈,第二联则写

眷姻再晚生000鞠 躬

大德望00某姓太老亲翁老先生大人及令郎00老亲翁先生大人令孙00亲翁

先生大人台下

若我长于对方一辈,第二联则写

眷姻侍生000暨男00序鞠躬

大茂才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若我长于对方两辈,第二联则写

眷姻侍教生000暨男0000序鞠躬

大英畏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若伯、叔主婚,第二联则写

眷家弟000鞠躬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若一方父主婚,一方兄主婚第二联写法:例一、一方之父给另一方之兄行帖

眷姻侍生000鞠躬

大茂才00某姓姻兄先生大人台下

例二、一方之兄给另一方之父行帖

眷姻晚生(称姻侄也可)000鞠 躬

大德望00某姓老姻伯(或姻翁)老先生大人台下

               

若男家无尊长,由本人出名求亲者则写法如下:

蒙择生000载鞠躬

祝 五 福

0000年岁次00某月某浣之吉沐手敬书

 

 

蒙择生000鞠躬

大德望00某姓岳翁老大人台下

 

 

 

 

 

 

(前名)00载 鞠 躬

庆 三 多

 

0000年岁次00某月某浣之吉沐手敬书

眷姻侍生000鞠躬

大乘龙00某姓公贤坦台下

 

 

 

 

 

求亲帖式                                                        岳父许亲帖式

注:帖式中的前名二字,应写前面第二联求人的名字,不可就写前名二字。“载”字之义,原本是再字,因再字不祥,故用载字代之。“庆三多”原无别意,因没这三个字则成了单行,故用此三字成为双行,三多就是多福、多寿、多男子。“颂九如”九如之义是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五福”之义是寿、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大帖里000年岁次一行的字数必须是偶数,如果是奇数可以增加或减少相关字词,也要凑成偶数。庆三多应与载鞠躬平头,也有的男家写“慎佘”女家写“庆长”男家写“源远”女家写“流长”二字。上浣、中浣、下浣和上旬、中旬、下旬相同。

三、庚帖

第一式  男家用↑

男乾造恭呈

台览

眷家弟000鞠躬

 

 

干支年  干支月

干支日  干支时

 女家用↑

女乾造恭呈

台览

眷家弟000鞠躬

 

 

干支年  干支月

干支日  干支时

第二式

乾造00000时建生大吉

 

 

       庚柬

女家用↑

坤造00000时端生大吉

 

 

       庚柬

注:庚帖是写男女出生年月日时的,庚即是年庚,故曰庚帖,过去人们习惯用干支表示出生年月日时,如不用干支,写现今用的格里历也可。第一式是男家和女家都是两个单帖,一个写乾造和坤造,一个写干支,另用一张红纸面上写“鸿喜”二字,将红纸摺起来,作为全柬,然后将两个单帖夹在红纸内送给对方。第二式的乾造和坤造一行的字数必须是偶数,如果不是偶数可以增减有关词语,为凑偶数有的加上男女二字写成男乾造或女坤造,也有的写成长男乾造,仲男乾造目的是为了凑偶数。第二式是全柬,第一联写庚柬,第二、第三联贴年庚,其它三联可以空着,年庚要写在红纸笺上。男方写好后浮贴在第三联,把第二联留给女方,以示礼让,女方写好回庚后,把男方年庚笺移到第二联,把女方年庚贴在第三联,以示对男方的尊重。第二式是全柬庚帖另外还要写一张拜帖夹在其中,第一式、第二式应有帖套,帖套面上“庚函”二字。

四、请酒帖

例一单帖式    一式男家 ↑

谨占00日喜酌恭候

订吉

                                      眷姻弟000鞠躬

二式男家↑

谨占00日杯苟奉迓

台驾      兼订

          婚期                       眷姻弟000鞠躬

例二:全柬式↑

眷姻弟000鞠躬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谨占00日敬理底庖政奉迓

台驾祗聆

清诲兼订吉期伏冀

贲临曷胜

荣感

 

       正(此联也有写请柬二字的)

女家留请帖回帖式

厚贶心领肃候

兰音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不留请帖回帖式

谨辞华筵恭候

命吉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辞帖式

心领敬

眷姻弟000鞠躬

注:结婚日期男家不敢专断,故借请酒之机共商婚期。女家留下请帖说明女家届时去人赴宴,共商婚期,如女家不留请帖说明婚期由男家决定,所以此帖写谨依遵命也可,辞帖式说明女家暂不同意定婚期。一般女家不去人,结婚日期多数由媒人来回传说。

五、娶帖(俗称脸面帖)

例一、全柬式男家用娶帖

眷姻弟000鞠躬

   右启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谨占00日命00亲迎

尊府

 

      忌相000余大吉

      喜神00方迎之大吉

                              (此单帖夹全柬内)

女家回帖

右启

大德望00某姓亲翁先生大人台下

眷姻弟000鞠躬

敬具寸笺谨遵

台命

 

 

例二、单帖式男家用

谨占00日命男00亲迎预达

遵府

眷姻弟000鞠躬

      忌相000余大吉

      喜神00方迎之大吉

 

女家回帖

敬依

台命

眷姻弟000鞠躬

 

 

 

 

 

 

 

 

 

 

 

 

 

 

 

 

 

 

 

 

 

 

 

 

 

注:娶帖全帖应将忌相、喜神两项另写一个单帖夹在全柬内。脸面帖单帖式女家回帖有的写“谨依遵命”有的写“谨遵台命”二者均可。忌相喜神两项内容可参考相关资料。

六、催妆帖式

催妆即催嫁妆,此系新婿与女家交涉之初事,其家长则应写一单帖,夹于催妆帖内。

例一全柬式  新婿帖 ↑

催妆之敬

蒙择生000鞠躬

谨具

喜猪壹口

喜羊壹牵

喜盒一架

 

男家家长并帖↑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回帖  谢新婿↑

       谨领嘉品几色喜羊

 

                                     眷姻侍生000鞠躬

女家谢男家家长回帖式↑

 

眷姻弟000鞠躬

例二、单帖式男家↑

谨具喜仪奉申

催妆之敬

蒙择生000鞠躬

 

女家回谢帖↑

相攸生000鞠躬

 

注:岳父谢新婿帖有的自称相攸生。

 

七、送妆奁帖

例一、单式帖  女家用 ↑

谨具粗妆伏乞

鉴 纳

眷姻侍生000鞠躬

二式  女家用↑

谨备粗妆奉申

奁敬

相攸生000鞠躬

男家回帖 ↑

       谨领

盛奁

                                     蒙择生生000鞠躬

例二、全柬式 女家用↑

妆奁之敬

眷姻侍生000鞠躬

谨具

粗妆壹架

奉 申

 

 

 

新婿回谢帖↑

蒙择生000鞠躬

 

谨 领

盛奁敬扫茅舍备陈

壹是 曷胜

荣 施  谨此敬

 

 

 

 

 

 

 

 

 

 

 

 

 

 

 

 

 

 

 

 

 

 

 

注:送妆奁仍然由新婿出名,但女家写帖时应对男方家长有一长拜帖,而男方写谢帖时男方家长也应有一张家长回谢帖。

 

 

 

八、请帖

请帖包括男家请大陪帖、男家请陪客帖、女家请陪客帖、男家请亲朋帖、女家请亲朋帖、请新郎和大陪帖。

1、男家请大陪帖 (注)陪新郎迎亲的人叫大陪↑

00日小儿亲迎未谙礼教敬求

摈 教

称呼000鞠躬

 

2、男家请陪客帖 (注)是指陪女家作揖的人↑

     00日小儿毕婚恭候

 光陪

称呼000鞠躬

3、女家请陪客帖 (注)是指女家迎陪新郎的人↑

00日小女于归恭候

光陪

称呼000鞠躬

 

4、男家请亲朋帖 ↑

谨于00日小儿完婚恭候

贲 临

称呼000鞠躬

 

5、女家请亲朋帖 ↑

00日小女于归恭候

餪光(写赐光也可)

称呼000鞠躬

 

6、请新郎帖 ↑

谨备盒酒奉迓

     喜旌

称呼000鞠躬

 

7、娶亲路过新郎的亲戚之村,亲戚备酒请请郎,是时也要请大陪一同前往,故亲戚家下此请帖 ↑

00日亲迎路经敝舍谨备盒酒恭候

光 临

 

称呼000鞠躬

 

 

 

 

 

 

 

 

 

 

 

 

 

九、投帖

投帖就是新郎路过亲戚家以前给亲戚家的帖叫投帖,另外是新婿到女家村外时给女家的帖也叫投帖。

1、拜亲戚投帖 (此帖一般由通路人交给新郎娶亲路过的亲戚家)↑

即日谨登

贵府

新冠称呼000免冠

 

2、亲戚回投帖 (亲戚家接新郎投帖后的回帖并让通路人带回去)

     扫径恭候

 光临

称呼000鞠躬

3、新郎谢帖↑

称呼000鞠躬

 

4、大陪谢帖(新郎大陪赴盒酒后给亲戚的谢帖) ↑

称呼000鞠躬

 

 

5、新郎给女家的投帖 ↑

愚蒙择(写愚婿也可)              称呼000鞠躬

 

6、大陪投帖 ↑

愚眷弟000鞠躬

 

7、女家给新婿的回帖

眷姻侍生000鞠躬

 

8、女家给新婿的回帖(婿和大陪至女家村外派人投帖。意思是给女家通报迎亲人已到村外,新婿和大陪的两张单帖应夹在全柬内,全柬正面写一个【正】字或【喜】字摺成五折即为全柬,女家两个单帖也要夹在全柬内。)

拱 候

速光

眷弟000鞠躬

 

十、问回门帖(即问谢亲帖);十一、谢亲帖(俗称回门帖)

十、问回门帖:↑

企望筮日

告 归     

母氏依闾

 

女儿回帖↑问回门帖就是新娘之母问回门日期,回帖由新娘具名,该帖多由送嫁人带去并带回。

     奉命于00

归 省

小女000百拜

十一、谢亲帖:例一全柬式↑

 

豚肉一方

德禽二只

锦鳞二尾

000

奉申

谢 敬                                           愚子婿00鞠躬

 

十一、谢亲帖:例二单帖式 ↑此帖写【回轮之敬】也可。回门时男方家长不便出名,但家长要有拜帖,女家的回谢帖,一张谢家长,一张谢新婿。

谨具粗盒壹架奉申

旋车之敬

愚子婿000鞠躬

 

 

 

十二、随礼帖:亲友所送礼品要照实写,若是礼物则写微物0色,若是钱则写微仪00元。

谨具000奉申

喜敬

愚某称呼000鞠躬

 

十三、男家回谢送随礼帖:(全收礼帖)↑

            

 

称呼000鞠躬

男家半收礼帖:↑

谨登半礼余珍

                                                                           称呼000鞠躬

 

 

 

 

 

 

称呼000鞠躬

 

不收礼帖 ↑(半收礼帖有的写厚礼登半,也有的也谨登0色余珍璧谢,不收礼写心领璧谢也可。)

称呼000鞠躬

 

 

十四、送饭帖 ↑例一祖母送下车饭

祖母亲检

回帖 ↑

新适0门小孙女000百拜

例二祖母给孙子女送饭帖

粗饭壹桌                                                                       祖母亲检

 

回帖

跪 承

萱 恩                                                                 新适0门小孙女000叩谢     

例三母亲给女送饭帖

粗饭壹桌                                                            母氏差送(亲检也可)

 

回帖

敬 领

                                                                新适0门小女000  百拜

例四。其它亲属送饭帖

谨具粗饭壹桌奉申

餪 敬

愚某称呼000某门某氏裣衽拜

 

回帖:

 

                                                                   新适0门小女000 端肃拜

十五、添箱帖式    例一伯母添箱帖

谨具微仪000元奉申

箱敬

愚伯母0氏裣衽拜

 

帖↑

            

 

                   新适0门愚侄女00 端肃拜

例二、姨母添箱帖:↑

谨具喜布0幅奉申

 

                                                                    愚姨母00氏裣衽拜

 

 

 

 

 

 

称呼000鞠躬

 

回帖

新适0门愚甥女 端肃拜

 

 

注:以上是旧时婚嫁用的主要柬帖,另外还有问车帖、问炮帖、等等,现在已经不在使用了,故不再选录。

附:传统婚嫁礼俗。传统婚嫁礼俗主要有“六礼”一是纳采,也叫行聘,是纳其采择其礼的意思,纳采是男家送求婚礼物给女家,因是初次提亲,对方之间还可采择,由此怕女方不同意,故说纳,古时纳采的礼品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雁做比喻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二是“问名”问名就是男方具帖问女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以便进行合婚。三是纳吉,根据女方的年庚,经合婚后,男女双方合的着,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婚姻才算定下来,相当后面的送大帖。四是纳征,也叫纳币,即纳聘之意。就是男家下聘礼给女家,有的地方叫彩礼,过大礼。五是请期,纳征以后请求女方同意结婚的日期叫请期。六是亲迎,就是新郎至女家恭迎新郎过门。旧时婚嫁帖很多,就是从“六礼”而来的。

 

第三节  实用婚嫁柬帖

旧时的婚嫁柬帖非常复杂繁琐,已不适应现代的需要了,因此应予以改革,根据写帖经验并结合民间的风俗习惯,采取新旧结合的方法,本着既简便、实用又符合传统礼俗,还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原则,特编辑了这套资料以供人们参考使用

一、定亲帖

第一式 男家去帖 ↑ 

敬 求

金金 诺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回帖↑

  仰 答

金玉 音

 

眷姻弟000鞠躬

第二式男家去帖:↑

求结秦晋之好敬祈

                                                       

台 允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回帖 ↑

愿结朱陈之欢谨依

                                                       

台 命

 

 

眷姻弟000鞠躬

 

注:此帖相当于过去的大帖,实际上是一种婚约,有了婚约双方再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秦晋友好,几世婚姻。另外过去古平县有个朱陈村,该村朱陈两姓世世婚姻,故后人常借秦晋和朱陈二字表示两家愿结姻亲。行帖一方主婚人长一辈,具名落款时应写“眷姻侍生000暨男00序鞠躬”。

 

 

 

 

 

 

二、娶帖(俗称脸面帖)男家去帖

谨占00日命男00亲迎预达

尊 府

眷姻弟000鞠躬

 

女家回帖:↑注:①按照习惯,领取结婚证后,男女双方即可共商婚期,婚期定后,即男家下此娶帖。②男家娶帖,写亲迎贵府也可,写华府也可。

             领敬具寸笺统依

  

 

眷姻弟000鞠躬

 

三、请帖:↑男家请亲朋帖

谨于00日小儿完婚恭候

光 临

                                                                          称呼000鞠躬

 

 

 

 

 

 

称呼000鞠躬

 

男家请亲朋帖 ↑

谨于00日敬备薄酌恭候

 

00先生光临        

               席设00                                                 称呼000鞠躬

 

 

女家请亲朋帖 ↑

谨于00日小女于归恭候

餪 光

称呼000鞠躬

女家请客帖 ↑

小女于归荷蒙厚仪兹定00日淡酌候

席设00    恕不介催                                          称呼000鞠躬

四、男家亲朋随礼帖

谨具000奉申                                                                       

称呼000鞠躬

全收礼帖 ↑

     

称呼000鞠躬

半收礼帖 ↑

谨登半礼余珍

称呼000鞠躬

全不收礼帖 ↑朋友的礼一般是全收,亲戚送的礼一般是折半,特别是馍馍礼,现今全不收礼比较少。

称呼000鞠躬

五、女家亲友礼帖例一、送饭帖  祖母送下车饭帖(无祖母由母亲送下车饭)

 

祖 母 亲 检

回帖:↑

             跪 领

  

 

新适0门小孙女百拜

 

例二、祖母给孙女送饭帖 ↑

粗 饭 壹 桌

祖 母 亲 检

 

 

 

 

 

称呼000鞠躬

 

回帖:↑

跪 承

新适0门小孙女叩谢

例三、母给女送饭帖 ↑

粗 饭 壹 桌

                                                  母 氏 亲 差(母氏差送也可)

回帖 ↑

敬 领

    

新适0门小女00百拜

 

 

 

例四、伯、叔母送饭帖:↑

谨具粗饭壹桌奉申                                                                       

愚伯()0氏裣衽拜

回帖 ↑

敬 领 厚 筵

     

新适0门愚侄女00端肃拜

例五、老娘送饭帖 ↑

谨具粗饭壹桌奉申                                                                       

0门愚外祖母0氏裣衽拜

回帖 ↑

奉慈命领

新适0门愚外孙女00端肃拜

添箱帖:例一、姑母添箱帖 ↑

谨具微仪000元奉申

箱 敬

愚姑母0门裣衽拜

回帖:↑

              

  

 

新适0门愚侄女端肃拜

 

例二姨母添箱帖 ↑

谨具微仪000元奉申

箱 敬

愚姨母00氏裣衽拜

 

 

 

 

称呼000鞠躬

 

回帖:↑

  

 

新适0门愚甥女00端肃拜

 

 例三舅父给外甥女添箱帖↑

谨具微仪000元奉申

箱 敬

愚舅父000帘外鞠躬

回帖 ↑

  

 

新适0门愚外甥女00帘内鞠躬

 

 

 

 

注:祖母、母亲一般只送饭不添箱,其他亲属和亲戚既送饭又添箱,祖母和母亲因系至亲故不用谨具、奉申、敬愚等字。送饭要写餪敬添箱要写箱敬。送饭帖、添箱帖有的言氏不言门,因门相同也,如叔伯母的添箱就言氏不言门,有的言门不言氏,因氏相同也,因门与氏俱不相同,如舅母的添箱帖就应言门也言氏。新郎的回帖一般只言门不言氏,因其氏为送饭、添箱者所共知,故不必言氏,新郎的回谢帖在具名时可以写上名字,也可不写,因添箱、送饭者都知道,所以也可不写,但称呼必须写。过去有男女不通帖之说,如遇有女人帖,因种种原因,又不得不由男人出帖时可加“帘外”二字,回帖加“帘内”二字,如添箱帖里的例三就解决了男女不通帖的问题。按礼俗女人帖应裣衽拜和端肃拜,但现在女人帖也可使用鞠躬二字。

 

 

 

 

 

 

六、请谢冰人帖(即媒人)

谨于00日喜酌恭候

 

000鞠躬

谢媒人帖:↑

             谨具微礼0色奉申

    

 

称呼000鞠躬

 

七、入赘帖式定亲帖(女家用):↑

谨修寸楮恳祈令郎入赘敬求

 

眷姻弟000鞠躬

 

 

 

 

 

称呼000鞠躬

 

男家回帖:↑

愿命小儿000登堂入选仰答

  

眷姻弟000鞠躬

取帖(女家用) ↑

谨占00日恭迎令郎入门赘并典

婚 礼

眷姻弟000鞠躬                                              

男家回帖 ↑

谨 遵

    

 

眷姻弟000鞠躬拜

 

 

 

八、娶干骨帖式定亲帖(男家用)↑

谨修寸楮敬求                                                                       

叨眷000鞠躬

女家回帖 ↑

幸承冰言敬杨

       

叨眷000鞠躬

男家娶帖 ↑

谨占00时遣亡魂牌亲迎于                                                                      潭府令爱之柩入茔冥婚合厝

叨眷000鞠躬

女家回帖 ↑

统 依

 

叨眷000鞠躬

附录:

一、喜字的用法

大门两旁应贴【喜】;堂屋门两旁应贴【嘻】;新房门两旁应贴【禧】;其它屋门两旁应贴【喜】。

注:正房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新房门是指新郎、新娘的房间。办喜事都要张贴喜字,贴喜字不能乱贴,比如这个“禧”字是美满的意思,只能在新郎住房门两旁张贴,有的将此禧字贴在各个门旁就不妥当了。

二、婚联摘录

1、通用婚联

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锦堂双璧合,玉树万枝荣;

万里长征欣比翼,百年好合喜同心;日丽风和桃李笑,珠联璧合凤凰飞;

和睦门第风光好,恩爱夫妻幸福长;良辰巧逢三合日,与礼正遇吉庆时;

喜气盈门春长在,全家安乐福满门;结良缘夫妻皆喜,办喜事亲友同乐;

婚姻自主恩爱重,家庭和睦幸福多;天结良缘绵百世,夙成佳偶肇三多;

二姓联婚谐好合,百年偕老乐长春;美满婚姻情深意重,和睦家庭地久天长;

2、复婚联

喜日花开梅开蒂,良宵家庆月重圆;梅开二度花犹艳,月缺重圆光更明;

未忘一天伉俪情,常怀百日夫妻恩;前情谅解都如梦,后景欢娱总是春;

3、再婚联

千里姻缘一夕会,半生佳偶百年亲;再续姻缘春溢丽,重调琴瑟韵尤谐;

胶鸾再续成双美,凤翼新联庆百年;

4、招婿用联

得赘贤郎即是子;生来好女胜于男。张灯结彩迎贵婿,开筵举祝宴嘉宾;

未必生男胜生女,不妨佳婿当佳儿;贤婿做儿福中福,爱女为媳亲上亲;

5、老年婚联

夕阳晴更好,萱草晚来香;白头方遇同心伴,破除旧俗谱新篇;

而翁本是奇男子,阿婆重当新嫁娘。

6、婚联横批

百年好合   白头偕老   吉星高照   佳偶良缘   天长地久   天作之合   永结同心

吉日良辰   花好月圆   鸾凤和鸣   珠联璧合  

第四章   祝寿、生子帖

第一节  祝寿

一、祝寿请帖

一、祝寿请帖 ↑

00日家严(慈)诞辰敬主

 

承庆子000鞠躬

二、祝寿请客帖 ↑

             谨家严悬弧荷蒙厚惠谨于00日洁樽治酒敬请

              (家慈设悦)

 

000先生光临

承庆子000鞠躬

 

 

寿者请客帖 ↑

谨拙值微辰荷蒙

制锦于00日洁茗候

称呼000鞠躬

 

 

 

 

 

称呼000鞠躬

 

三、祝寿礼帖:↑

愿谨具微物0色奉申

  

称呼000鞠躬

四、回谢帖 ↑

奉(严)命领

(慈)

称呼000鞠躬                                              

五、辞祝寿帖  辞父母寿帖↑

奉(严)命辞

(慈)

 

 

称呼000鞠躬

辞自己寿辰帖↑

谨贱辰敬辞                                                              

光 驾

称呼000鞠躬

注:①祝寿一般自己不出帖,多由子、孙出帖,没有子孙者可由自己出帖。严父父,慈指母,写帖时也可写家父、家母。“悬弧”“设悦”词语来自《扎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于门右,弧指弓;悦指手帕,古时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生了女孩就在门的右侧挂一幅手帕,所以后人则称男子生日为“悬弧”,女子生日为“设悦”,写帖时使用“悬弧”“设悦”不够大众化,现今写帖时,使用生日、诞辰、寿辰等词较为通俗易懂。祝寿帖写祝敬,忌用贺敬二字。祝寿以肉、面来加者写厚惠,以帐屏或对联来贺者写制帛、锦祝;以包封贺者写厚仪、厚贶。

第二节   生子女帖

一、报喜帖 例一:祖父出帖 ↑

00日小儿幸获弄璋(瓦)谨

潭府

称呼000鞠躬

例二、父亲出帖帖:↑

      00日小儿幸获

 

弄璋(瓦)

 

 

称呼000鞠躬

 

 

请帖:↑

00日小儿(女)00之喜

 

光临

 

 

称呼000鞠躬

 

 

 

 

 

称呼000鞠躬

 

亲朋送礼帖:↑

于谨具000奉申

 

00之喜

 

称呼000鞠躬

 

 

 

 

注:弄璋,璋是一种玉器,为古代王候所佩用,意谓希望所生男子将来也能佩戴玉饰,成为王候。所以人称生男为“弄璋”。弄瓦,瓦是妇女纺织的一种工具,意为希望所生之女将来能会纺织,胜任女工,故后人称生女为“弄瓦”。子、女诞生三天,六天,均写“汤饼”之喜,满月称“弥月”之喜,周岁生日称“周岁”之喜,三周岁生日称“三周岁”之喜,在请帖和亲朋送礼帖里的00之喜指的就是汤饼、弥月、周岁、三周岁。使用弄璋、弄瓦较为难懂,现今应使用“幸获一子或一女”较为通俗易懂。

 

 

 

 

附录:

一、祝寿的主要礼俗

1、祝寿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据《庄子》记载:人上寿百年,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后来列为庆寿的年龄是从五十岁起的,五十岁以前叫做生日,五十岁以后才叫做寿,但也有的是从六十以后才开始做寿,按传统习俗年青人是不能做寿的,因为人们认为年青人做寿会折寿,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做寿,不到一定年龄只能叫做生日,如果有父母在世,即便到了一定年龄,也不能做寿,因为过去有“尊亲在不敢言老”的说法,故父母在不能做寿。

2、到了一定年龄以后,每逢十就做大寿,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做寿时一般是做九不做十,也就是五十岁时做六十大寿,六十九岁时做七十大寿,过去有“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所以一般都是提前一年做寿,多数都是逢十做大寿,但也有的地方有六十六岁庆寿的习俗,诞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把猪肉红烧后切成六十六块送给父母品偿,肉块多寓意老人多福多寿,“主、六十六吃块肉”就是指的这一习俗。

3、祝寿的礼品,多是寿面、寿桃、寿酒、蛋糕、鱼肉及寿幛、寿联、封包等,祝寿礼品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寿酒的酒字谐音久,有长生不老的美意,寿面象征长命百岁,据说此俗是因为古代的彭祖他的脸面很长,所以活了八百岁,我国食品中只有面条绵长,因此做寿时都要吃长寿面,寿桃也是祝寿的主要礼品,在没有鲜桃时,人们就用面做成寿桃,据说,蟠桃是王母娘娘种的仙果,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此桃可以长生不老,故而以寿桃象征长寿。

二、寿幛常用语

寿比南山  人寿年丰  寿衍千秋  青松不老  长寿百岁  多福多寿  德高望重  福如东海

松竹永茂  延年益寿  福寿康宁  南极生辉

三、通用寿联

寿比长江水,福如大河源;福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星高照满庭庆,寿诞生辉合家欢;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岁月不知年;

日月星辰呈瑞气,大德大寿享高年;长寿喜逢好社会,高龄全靠新中华;

但愿父母皆高寿,胜似金银堆满屋。

第五章  丧事

第一节  服制

(一)本宗九族五服图

 

 

 

 

四服高祖父母

三月齐(zī)衰

 

 

四服

叔伯曾祖父母缌麻

三服曾祖父母

五月齐衰(cuī)

四服

曾祖姑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四服

堂叔伯父母缌麻

三服

叔伯祖父母小功

二服祖父母

不杖期ji年齐衰

祖姑在室小功出嫁缌麻

四服

堂祖姑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四服

再堂叔伯父母缌麻

三服

堂叔伯父母小功

二服

叔伯父母期服

一服父母

三年斩衰

二服

姑在室期年出嫁大功

三服

堂姑在室缌麻出嫁缌麻

四服

再堂姑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五服

三堂兄弟缌麻其妻无服

四服

再堂兄弟小功其妻缌麻

三服

堂兄弟大功其妻缌麻

二服

兄弟不杖期兄弟妻小功

己身

 

二服

姊妹在室期年出嫁大功

三服

堂姊妹在室大功出嫁缌麻

四服

再从姊妹在室小功出嫁缌麻

五服

三堂姊妹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四服

再堂侄缌麻其妻无服

三服

堂侄小功其妻缌麻

二服

侄期年侄媳小功

一服

长子、长子妇期(三年)、众子期、众子妇大功(九月)

二服

侄女在室期年出嫁大功

三服

堂侄女在室小功出嫁缌麻

四服

再从侄女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四服

堂侄孙缌麻其妻无服

侄孙小功侄媳缌麻

二服

嫡孙不杖期(年)、嫡孙妇小功(五月)、众孙大功、众孙妇缌麻(三月)

侄孙女在室小功出嫁无服

四服

堂侄孙女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曾侄孙缌麻其妇无服

三服

曾孙缌麻(三月)曾孙妇无服

侄曾孙女在室缌麻出嫁无服

 

 

四服

玄孙缌(sī)麻(三月)玄孙妇无服

 

 

注:本宗九族就是自高祖至玄孙共九世,故曰九族。五服就是自本身至三从共五世,曰五服。杖期:是旧时的服制,“杖”是居丧时拿的哭丧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棒的叫“杖期”,不用棒的叫“不杖期”如妻子死若父母在为“不杖期”无父母为“杖期”。从也是堂,从兄弟即堂兄弟,玄孙也叫元孙。世系名称:生我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父,曾祖父之父为高祖父,高祖父之父为太祖父。我生者为子女,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了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早弟孙,早弟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服”本意为丧服,按照死者亲属的亲疏远近而穿戴五种不同的丧服,以父系为宗,以自身为基点,上溯到高祖,即五代之内,假如高祖去逝,自己应该穿孝服;曾祖父去逝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女都应穿孝服,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应该穿孝服的亲属,后来将“五服”引申为五代内的亲属。谢帖中孝子用“泣血稽颡”,亲孙子与亲侄子用“泣稽颡”,期服侄孙(亲侄子的儿子)用“泣稽首”,堂叔伯侄子用“泣稽首”,曾孙用“泣稽首”,玄孙用“拭泪稽首”。

第二节  丧服称呼

一、主要亲属丧服称呼

父死

孤子000泣血稽颡

母死

哀子000泣血稽颡

母死父在

严侍下哀子000泣血稽颡

父死母在

慈侍下孤子000泣血稽颡

父母俱死

永感下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父母死祖父母在

祖严(或慈)侍下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继母死父在

严侍下哀子(或前哀哀子)000泣血稽颡

父死继母在(原配之子主丧)

继慈侍下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父死继母在(继母之子主丧)

慈命孤哀子(或慈侍下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父已死继母又死

孤哀哀子000泣血稽颡

执父母丧又当承重

在制  承重孙000泣血稽颡

承重孙而又遭父母丧

在重制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执父母丧又祖父母丧

在制   期服孙000泣血稽颡

祖父母丧

齐服孙(或齐期孙)000泣血稽颡

曾祖父母丧

齐服曾孙(或五月曾孙)000泣血稽颡

高祖父母丧

齐服元孙(或三月曾孙)000泣血稽颡

叔伯父母丧

期服侄000泣稽首

伯叔祖父母丧

功服侄孙000泪稽首

伯叔曾祖父母丧

缌服侄曾孙000拭泪稽首

兄弟丧

期服弟(兄)000泪稽首

兄之妻丧

期服夫弟000泪拜

弟之妻丧

功服夫兄000泪拜

堂叔伯祖父母丧

缌服侄孙000拭泪稽首

再堂叔伯祖父母丧

袒免侄孙000拭泪顿首

三堂叔伯父母丧

袒免侄000拭泪顿首

妻死父母在

不杖期生(夫)000泪稽首

妻死无父母

杖期生(夫)000泪稽首

继配妻死

期服生000泪拜

过继父母死

承嗣子000泣血稽颡

过继后生身父母死

降服子000泣血稽颡

丧子

反服生000泪稽首

众男死及长子媳

期服生000泪稽首

众子媳死

功服父000泪稽首

长孙死

期服祖000泪稽首

众孙及长孙媳死

功服祖000泪稽首

众孙媳死

缌服祖000拭泪拜

二、主要亲戚丧服称呼

姑母死

功服愚内侄000泪稽首

姐妹死

功服愚胞兄(弟)000泪稽首

外祖父母死

功愚外孙000泪稽首

舅父死

功愚外甥000泪稽首

姨母死

功愚姨甥000泪稽首

岳父母死

缌愚子婿000拭泪稽首

表兄弟死

缌愚表兄(弟)拭泪稽首

注:袒免服:即无服。泣血稽颡:泣血是因父母死而悲伤至极,稽颡就是屈膝下拜并以额触地,这是居丧时对亲友一种最重的谢礼,因此孤哀子和承重孙才用泣血稽颡。泪:即揩拭眼泪,比拭泪为重。在制:居丧期间为在制。

第三节  丧帖有关事项

一、报丧帖面上写“讣音”二字,也有只写一个讣字的,报殡帖面上写“引状”或“告期”二字,若是中丧和少丧面上则写“启期”或“期启”二字。

二、死者在八十岁以上写“上寿00岁”,六十岁以上写“享年00岁”,五十岁以上写“行年00岁”,四十以上写“得年00岁”,年少亡故者写“存年00岁”,死者在六十岁以上写“寿终”六十岁以下写“疾终”。

三、母死父在,应由父出帖,万不可由儿子出帖,否则就是不懂丧礼,也是对亲友的不敬。行帖时其父在正行,儿子写在后一行,比其父要矮一头。

四、妻子死写元配,或荆室,继妻写继配,继室或继妻。

五、过继者生身父母死,其儿子应写功服孙,不可写齐服孙,也不可写功服侄孙,若过继父母死其儿子可写齐服孙。

六、承重孙,嫡系长孙的父母已殁,由长门嫡长孙主祖父母丧称承重孙,行帖时承重孙写在正行,其他孝子写在承重孙之后,但孝子一行要比承重孙高一头,承重孙和孝子名下俱写泣血稽颡。

七、在丧帖里一般只写父、祖的号,不写名字,如无号必须写名字时,可在父、祖的名字右上角加上“讳名”二字,也可只写一个讳字,因为过去有“子不言父名”的礼俗,所以只写号不写名字。

八、凡父母去世,儿子在居丧期间与亲友行帖应在自己的名字之上加“在制”二字,也有只写一个“制”字的,三年后服丧期满,就不再加制等字了。

九、父死称先考,母死称先妣,祖父死称先祖考,祖母死称先祖妣。父死称府君,母死称太君,这些称呼是对去世祖父母和父母的敬称。

第四节   旧式丧帖

一、报丧帖

 

父母死报丧帖 一式 ↑

 

               ()000泣血稽颡率齐期孙0泣稽首闻                 期服侄000率功服孙00泪稽 首

                    功服侄000率缌服侄孙00拭泪稽首

 

 

 

 

 

 

 

 

 

        不孝男00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先考0号府(0氏太 )君痛于000日寿终正(内)寝享年00

忝系

友(戚)谊届期   光吊殁荣存感

         

                  讣(面上写)

二 式 ↑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率齐期孙00泣稽首

 

      农历00日止吊      期服侄000泣稽 首

                              功服侄000拭泪稽首

 

 

 

 

 

 

 

 

 

        不孝男00罪深祸延

先考0号府君(妣0氏太)痛于000日寿终正(内)寝享年00岁不    

肖等亲视含殓遵则成服  忝系

友(戚)伏冀俯赐   光吊茹哀

         

                  讣(面上写)

祖父母死报丧帖 ↑

           讣(面上写)

不孝孙00罪不自灭祸延

先祖考0号府(祖妣0氏太 )君痛于000日寿终正(内)寝享年00

  

友(戚)谊届期   光吊殁荣存感   谨此

         

 承重孙000泣血稽颡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率齐服孙00泣稽首

 

 

丧妻报丧帖 ↑

讣(面上写)

家门不幸蹇及(祸及)

原配室人0氏惨于000日寿终于内寝享年00

肖等亲视含殓遵则成服  忝系

谨 此

   

杖期生000泪稽首

  农历00日止吊        严侍下哀子000泣血稽颡

                                  期服侄000稽泣首

 

丧兄无子式报丧帖 ↑

             

      家门不幸祸延

 胞兄0号府君行年00岁于00日疾终正寝

忝系至戚

   哀此

                        期服弟000泪稽首

丧弟无子式报丧帖 ↑

    家门不幸殃及 仲弟000得年00岁于00日终于正寝

忝系至戚

   谨此

                                期服兄000泪拜

 

 

丧子媳报丧帖↑注:长媳死写期服父,众子媳死写功服父。丧孙和丧孙媳可参照丧子、丧子媳格式写。

  门祚衰薄殃及家(众)男妇0氏得年0岁于000日病故

忝系至戚

     谨此

       期(功)服父000拭泪率孙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女未嫁早亡达夫家帖式 ↑

00日小女00命殒奉讣

潭府

                   眷姻弟000鞠躬

子未娶早亡达女家帖式

00日小儿0病故

                                        

眷姻弟000鞠躬

二、报殡帖式父死报殡帖式 ↑注:(祖茔二字之上要空一个格空格就是抬了一头,若是新茔就应在之柩以下写,于村0处新茔安葬,因不新茔故不用空一格,也不写之次二字,之次是在祖茔中一定的次序。)

告期

泣卜于00日不孝男00哀扶

先考0号府君之柩于祖茔之次安葬届期伏冀

俯赐光送殁荣存感  哀此

     慈侍下孤子000泣血稽颡率齐服孙00泣稽首

                             功服侄000泣稽首

母已死父又将殡报帖式 ↑

告期

泣卜于00日不孝男00哀扶

先考0号府君之柩于  祖茔之次敬启

先妣0氏太君之圹合葬届期伏乞

光送殁存均感  谨此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齐服孙00泣稽首

父已死母又将殡报帖式 ↑

泣卜于00日不孝男00哀扶

先妣0氏太君之柩于祖茔之次敬启

先考号府君之圹合葬届期

光送殁存均感  哀此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三、丧告牌 例一、父母死丧告式 ↑

 

 

 

                                   0000 

先考(妣)0号(氏)府(太)君享年00岁寿终正(内)寝

                                   0000时卒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告

 例二、祖父母死丧告式 ↑

                          0000 

先祖考()0()()君享年00岁寿终正()()

                               0000时卒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告

四、牌位注此牌位是灵楼里用的

 

先考(妣)0号府(氏太)君之灵位

孝子000奉祀

 

 

 

 

注:过死了人,要用白纸写上亡故人享年0岁,以及出生和死亡日期,写好后将白纸贴在一块木板上。竖于灵院的门口,用于告诉人们此宅系某人之丧,故曰丧告牌。

第五节  实用丧葬帖  一、父母死报丧报殡帖

讣告

不孝孙00罪不自灭祸延

先祖考0号府(祖妣0氏太 )君痛于000日寿终正(内)寝享年00岁泣卜于00日发引。届时伏乞

  光送殁荣存感   哀此

         

                                                        

                                     孤(哀)子000泣血稽颡

齐服孙00泣稽首

期服侄000泣稽首

二、亲友礼帖(祭奠帖一式)

谨具

豚肉八方

猪首一元

鲜鱼一尾

汤鸡一只

 

                          称呼000鞠躬

(二式)

谨具粗祭壹桌奉引

奠 敬

称呼000鞠躬

 

随礼帖

谨具微物0色奉申

奠 敬

称呼000鞠躬

随干礼帖

谨具菲仪0元奉申

奠 敬

称呼000鞠躬

送挽幛

000仁兄千古

痛失知音                   称呼000鞠躬

送花圈

                              称呼000敬挽

沉痛哀悼00称呼千古

 

注:祭奠供品应按实写,如是点心应写炉食;馍馍应写蒸食;如是八大方带三牲,可按一式写也可就写八大方带三牲。不论什么供品,为了简便起见,都可按二式写粗祭壹桌。亲友礼帖,出殡这一天用“奉引”其它时候用“奉申”如出殡、辞灵用一桌供,应写:谨具000奉引(申)。这样丧家帐房就知道是辞灵、出殡同用一桌供,也就不折辞灵供了。亲友礼帖具名时应照死者而称呼。

 

 

二、丧礼回谢帖

       叩(踵)

 

孤(哀)子000 泣血稽颡

             齐期孙000    泣 稽 首

期服侄000  泣 稽 首

功服侄孙00泪稽首

 

 

 

 

 

注:亲友送礼后丧家要写回谢帖,以示对亲友的感谢。回谢帖现在也有写“踵、谢”二字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谢孝帖,是孝子谢孝时带的一种帖子,它和回谢帖的含义是不同的。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众多电子社交手段,因此也可通过微信向亲友表达谢意。如:慈母(或家父)辞世,承蒙慰唁,隆情厚谊,存殁均感,谨籍此函,深表谢忱,000全家叩拜!

附录:

一、挽幛常用语

音容宛在    生荣死哀    流芳百世    望重乡里    间里同悲    名垂千史    母仪千古

光前裕后    典范犹存    千古流芳    德高望重    高风亮节    永垂不朽    痛失知音

泪洒同根    淑德流芳    恩深似海    大公无私    劳苦功高    浩气长存

二、挽联选录

1、挽男性联

天不留耆旧,人皆惜老成;此日骑鲸去,何年化鹤乘;
壮梁悲落月,鲁殿圯灵光;海内存知已,云间涉德音;庾公楼月冷,处士里星沉;

寿终德永在,人去范长存;哀慕有余恸, 瞻依无尽时;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读礼悲风木, 吟诗废蓼我; 天下遗一老,人已足千秋;化悲痛为力量,继遗志写春秋;

以正气还天地,将身心献人民;正喜春园共把盏,奈何南渍正销魂;

鹤唳三更空月冷, 鹃啼午夜咽风寒;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平生壮志三更梦,万里西风一雁哀;翠色和云悲夜月,鸿雁声哀月一轮;

事业已归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传;碧水青山认作主,落花啼鸟总伤神;

称觞沿忆登堂事,挂剑难为过墓情;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何日一梦飞蝴蝶,竟使千秋泣杜鹃;一趄风烛红霞敛,万古仪型碧草埋;

大雅云亡梁木坏,老成凋谢泰山颓;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

明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书;遗世文章多灼见,平生业绩足千秋;

扶桑此日骑鲸去,华表何年化鹤来;堪嗟驾鹤归华表,深痛骑鲸赴玉楼;

箧里诗文疑谢后,梦中风貌似潘前;春花正浓人已老,华年刚尽岁方新;

公去大名留史册,我来何处别音容;秋水蒹蔚溯回往哲,青风桃李想象斯文; 
秋色荒凉乔阴莫仰,愁云黯淡仙驭难回;客燕思归悲添秋士,宾鸿信断梦杳仙乡;

梅蕊开时噩音忽至,蔚灰动处大梦难回;蒲剑斩邪魔高千丈,榴花照眼血染双行;

高风送秋飞霜迎节,驾鹤上汉骖鸾腾天;如此韶华青犹未老,何来噩耗人竟云亡;

功勋盖世为举家同悼,精神不殒与事业长存;貌杳音沉身归静府应无憾,儿悲女泣泪洒江天恸有余; 
驾鹤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骑鲸采石五百年明月重圆;

时事伤心风号鹤唳人何处,哀情惨目月落乌啼霜满天;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三、挽女性联
音容宛在,懿德长存; 南柯梦里,望云思亲;慈颜已逝,风木与悲;寿终内寝,鹤驾西天;

烛剪西窗,梅残东阁;花凝泪痕,水放悲声;情怀旧雨,泪洒凄凉;梅含孝意,柳动倭情;

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白云悬影望,乌鸟切思遐;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蓬岛归仙驾,萱帏失母仪;画荻踪难觅,扶相泪欲流倾;

日碧魂依蔓草,雪红泪洒桃花;户外红梅绿竹,室内白衣素袍;慈竹当风空背影,晚萱经雨不留芳;径扫丹枫皆丧礼,门临白马尽佳宾;西竺莲翻云影淡,北堂萱萎月光寒;

花落萱帏春去早,光寒鹬宿夜来沉;倚门人去三更月,立杖儿悲五夜风;

雨飘翠竹垂红泪,云压青松带素冠;香消夜月梅花寂,韵冷苍天鹤构寒;

雨泣黄花应有恨,风凄翠竹更堪悲;画地曾传贤母荻,引刀谁断教儿机;

白马素车挥别泪,青天碧海寄离言;风吹蕙帐萱花落,月冷吴江杜宇悲;

女宗靡依痛深戚里,母范何恃泪滴慈帏;绮阁风寒伤心鹤唳,兰阶月冷泣血萱花;

洒昔言欢犹忆风姿磊落,慈容今已杳只余梅影横斜;

愁思千缕朵朵梨花含血泪,离情万种声声哀乐悼芳魂;

梦断北堂春雨梨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青鸟传来王母归时环佩冷,玉箫声断秦娥去后风楼空;

风动帏空青鸟降时魂不返,潭深波咽乌雅啼处梦难回;

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愁去寂寞旌飘户外痛哀情;

泣杖子凄其中夜慈乌三鼓月,断机人远去北堂萱草五更霜;

陟怙痛前年方祝萱帷长白发,辞尘当此日忽悲菽水隔黄泉;

夜景写凄清满院寒风声倍惨,云容归缥缈空庭落月痛何如;

家有诗仙惜到处名山未能偕隐,身常礼佛觉往生净域确有明证;

相夫挽鹿课子丸熊淑德早标彤史范,佛座拈花慈闱摧竹仙纵空溯白云乡;

仙去难留望三晋云山德曜未尝偕隐愿,神伤已甚怅一官露冕安仁更赋悼亡诗;

忆蟠桃熟时生来多子多孙竞秀阶前承膝下,悟木稚香后此去成仙成佛乐应天上胜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