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最具豪情的一首七言律诗,成为了高考出题老师的最爱

 梅香斋21 2018-01-13

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他的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当属写于淳熙十三年的《书愤》。当时陆游被黜,赋闲在家乡山阴。此时陆游已经六十二岁了,华发已生,时不我待。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复、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大意是:我年轻时就立下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哪里想到世事竟然如此艰难。每当我北望中原大地,就会热血沸腾气贯山河。记得曾经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风雪之夜乘着那高大的战船。在秋风中跨上战马纵横驰骋,大散关外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没想到现在已经鬓发斑白,当年的壮志豪言都将成为空谈。真的让人怀念诸葛亮,他写下出师表亲率三军北伐名传后世,千载以来,又有谁能和他相其并论,鞠躬尽瘁,美名流传。

塞上长城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这是诗人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的深沉感慨,语似平淡,实则包含着诗人经历中的无数酸辛。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颔联“楼船”二句,是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这两句语言激昂磊落,刻画出了一位横戈跃马、登高长啸的奇男子的勇武形象。过去的辉煌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另外,这两句在艺术上尤其为人推崇,足见陆游诗才浩荡。“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犹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浩大、典型。

大散关

颈联“塞上长城”句,陡起转折,犹如从山巅忽然跌下深渊,长叹今日的处境与心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一今一昔,变化之大令人心意寒悲,禁不住要大呼“可叹”、“可惜”、“可恨”。诗人那忧虑国事而致心力憔悴、年迈体衰、声泪俱下的形象直令木石动情。而这正是“世事艰”的结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

尾联用典明志,赞扬诸葛亮,更是怨恨朝中无人。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出师一表真名世

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诗中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诗人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回看整首诗,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全诗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整首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中间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首诗作为艺术性和思想性兼美的经典力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首诗历来被高考出题老师垂青,其中的每一句都曾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不管是出于考试的需要还是增长才华的需要,都要把它背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