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书坊半年总结 小众书坊坊主按: 在去年底,本人曾接受一位媒体朋友的书面采访。由于报纸的需要,后来是以报道的形式刊出了其中部分内容。而且刊出时已距采访有了一段时间,其中有些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值此新年刚过,想想可结合现在小众书坊的情况将其作一些修改,以作为向关心小众书坊的朋友们的一个汇报。 Q 在很多人的眼里,诗歌比较小众,阅读人群比较少,因此,以诗歌为特色的书店更是少之又少,而您将“小众书坊”定位为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您具体是怎样考虑的? 答:将“小众书坊”定位为一家诗歌书店,首先还是因为热爱。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几年,我曾经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了很多诗,也尝试着写过一些。后来因为学习的专业变动和工作原因,我和诗歌不再发生关系。但2015年开始做诗歌出版,一下子激活了我曾经有过的对诗的热情,但不可能再去做诗人的梦了。我的一位领导说我“没当成诗人,所以要当个诗歌出版家”,就是这种回来的激情让我将自己之后的出版方向选择为诗歌,并将“小众书坊”定位为诗歌主题书店。其次,支持我这一定位的还有这样一个认识,阅读诗歌的虽是小众,但在诗之国度的中国,绝对数并不小,只要从出版、实体书店和线上等各个环节服务好这个人群,赚大钱不容易,但生存也应该不是问题。再次,就是文化情怀使然。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物质的时代,而诗是最具精神性的一种文学门类,我们希望通过开办诗歌书店和做好诗歌出版,使人心多一些诗意,多一些美好的能给生命以慰藉的东西。“心上没有诗歌,就像地上没有花朵。”这是“小众书坊”的宣传卡上经常印着的一句话,我们就是想像在地上种满花朵一样,在人们的心上也种满诗的花朵。 ▲如诗如幻的小众书坊 ▲小众书坊室内5.7米高的大书架成了其标志 Q “小众书坊”不只是一家诗歌书店,它还承担着图书策划、出版的职能,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因为是职业编辑,我在考虑公司的创业路径的时候,立足点还是做出版,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选择做诗歌,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所决定。天时是现在诗歌“很热”;地利是我们在北京,区位优势较容易凝聚诗歌资源和扩散影响;人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的两位合作伙伴都很支持公司以诗歌和诗歌书店为主业;二是在2015年~2016年两年时间里,在诗歌界众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总共责编了六七十本诗集,其中由我策划、由诗人和评论家霍俊明帮助组稿的“中国好诗”第一二季及“天天诗历”在业内有很好的影响,这实际上为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条清晰的产品线。现在众多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或者工作室都在做诗歌的出版,有的甚至做得相当有成绩,但是像小众书坊这样专门做诗歌出版的似乎不多。我常跟我的朋友们说,希望小众书坊在诗歌出版方面的努力能使诗歌出版的门槛稍微提高一点点,使诗人们的诗集整体能漂亮一点点,这应该说就是我们的愿景和追求。 ▲小众书坊举行"月光雅集",发布《袈裟与旧纸:雷平阳诗手稿》。 ▲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第二期在小众书坊发布,嘉宾左起为:杨庆祥、皮钧、曾铭、商震、何向阳、高兴、张菁。 Q 因为集图书策划、出版、销售于一体,这种多种功能书店定位,与一般的实体书店相比,它有何不同?在策划出版和销售之间,两者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答:“小众书坊”现在的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只是回归出版的本来业态而已,也就是“前店后厂(社)”。只是这种模式在今天很少,我们这样做就好像显得新鲜了。如果硬要说我们和当下一般的实体书店有何不同,我想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出版这一块,作为店主的我是一个执着的编辑而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老板。我坚持把“小众书坊”的英文翻译为“Poetic Books”,一方面是指要做诗意的出版,另一方面是指书店卖的是诗歌书籍。与此相应,“小众书坊”实际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作为出版品牌。我们公司创办至今已半年,已经策划出版了40种图书,其中诗集34种、诗人的散文集2种,艺术类图书2种,其他2种。这些书大都在书脊或封面的某个地方印着小众书坊的Logo,这时候的“小众书坊“是作为一个出版品牌而存在,意在告诉读者:“这本书是小众书坊出的。”其二是作为实体书店的名称。“小众书坊”实体书店位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东侧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四合院内,算是一个从调性上配得上“诗歌书店”的称谓的所在。很多读者朋友给了这个书店很高的赞许,我们更愿意将这种赞许看作大家一种理想化的期望。如果说作为实体书店的“小众书坊”和作为出版品牌的“小众书坊”二者有何良性互动的话,我想,实体书店“小众书坊”是出版品牌“小众书坊”的展示窗口,出版品牌“小众书坊”则给予实体书店“小众书坊”以内在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这或许是很多实体书店欠缺或没有的,而我们的出版品牌和出版物能提供这个,这很重要。 ▲《诗刊》社编、小众书坊出品的"第33届青春诗会诗丛"(15种)被赞为"良心出版工程"。 ▲备受诗歌界注目的"中国好诗.第三季"(10种)惊艳出版。 Q 截至目前,“小众书坊”的整体运营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您当初设想开书店的预期? 答:我们公司是6月份注册的,到现在已运营半年。应该说无论从图书策划,还是实体书店,还是线上服务,总体上达到预期,甚至比预期略好,这使我们能比较从容地按照心理的愿望去运营,而不至于被钱追着跑。从图书策划这一块来说,半年我们策划出品了34种诗集,其中:著名诗人雷平阳的新诗集《击壤歌》出版不久,即获“建安诗歌奖”;《袈裟与旧纸:雷平阳诗手稿》被人们誉为“新诗出版的一个创举”;商震的小诗集《琥珀集》被公认为小诗出版的“精品”;刘年的散文集《独坐菩萨岩》、霍俊明的诗集《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也都颇受关注和好评;“青春诗会诗丛”(15本)被赞为诗歌出版的“良心工程”,在读者中赢得了口碑;备受诗歌界期待的“中国好诗·第三季”(10种)也已经上市;《2018天天诗历》和《2018诗词日历》也已出版。所有这些诗歌读物的顺利策划和出版,相对于仅仅半年的时间而言,应该说可算小有成绩。实体书店这一块实现了其作为窗口展示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作为“文化客厅”的功能,为公司赢得了很好的关注和美誉。 ▲著名作家周晓枫、李修文、张莉作客小众书坊 ▲诗人雷平阳、霍俊明在小众书坊读诗 Q 周末活动是“小众书坊”的一大特色,看您也是乐在其中。感觉“小众书坊”和一般的独立书店的活动不大相同,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朋友间的私人聚会,让人倍感温馨、亲切。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谈谈活动开展对于书店运营的意义。 答:从“小众书坊”开办,在周末大都举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以我们出版的图书的首发式和分享会为主。重视周末活动,这与我们的书店定位有关。我们对“小众书坊”的定位,一是窗口,二是文化客厅。活动正是实现这两个功能的很好的手段。而且,较之于一般独立书店,我们有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丰富的作者资源。我们的出版物本身需要落地,需要引起社会关注,活动能使这些目标得以达成。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我们一直强调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公益文化属性,它应该对社群的文化生活发生建设性的影响,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信息。书店日常的展示功能固然是一种公益性文化展示,但文化活动比如各种讲座、分享会等更能使这种社会公益性更加丰富,更加易于传播和产生影响。所以,从“小众书坊”一创办,我们就坚持在周末举办各种活动,到现在已举办了二十几场。至于“小众书坊”的活动有些像是朋友间的聚会,这和诗歌本身比较小众有关,也和诗歌圈及文学圈本身并不太大有关。圈子就这么大,“名家”就这么多,活动举办次数多了,大家要不想“像朋友”都难。当然,活动对于书店的销售也有重要的促进,这一点不可忽视。平时,书店里一天购书的没几个读者,周末的活动会带来人流,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作者,会带来不错的签售。活动还可以顺便请名家给签下一些签名本,以供书店展示和慢慢销售,积攒下一些“宝贝”。这些都是活动对书店运营最直接的“意义”。 ▲"中国好诗.第三季"发布会后,入选诗人们在小众书坊合影留念。 好书推荐 “中国好诗”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精心策划打造的诗歌品牌丛书,目前已出版三季,每季由10种组成。第三季收入了著名诗人李南的《妥协之歌》、梁晓明的《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胡弦的《空楼梯》、叶舟的《自己的心经》、何向阳的《锦瑟》、荣荣的《隔空对火》、姜念光的《我们的暴雨星辰》、蓝野的《浅妄书》、白庆国的《微甜》、严彬的《大师的葬礼》共10种。 “中国好诗·第三季” 全套十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