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是一种快乐的痛

 春在堂书苑 2018-01-14

妈妈介绍:管理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执着追求能启迪心灵的课外教育,为自家俩娃而创建了成长俱乐部;与志同道合的家长们,一起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既然努力≠吃苦,那么快乐更≠轻松放纵

最近很火的育儿文章中有一篇的观点我很喜欢,核心的意思就是培养孩子努力奋斗并不等于让他每天煎熬于痛苦中而不放弃。很多家长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每天把孩子时间塞得满满,所有的项目还都要第一名。偶尔看到小朋友放松一下,内心的焦虑和不满就油然而生。可是,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长期处于内在和外在的高压之下,终有一天孩子的健康和精神会出现问题。

但是顺应天性,快乐教育,轻松愉快,是否就会迎来皆大欢喜的结局呢?我观察来到俱乐部的家长和孩子,发现有些小朋友非常任性,缺乏起码的自制力,遇到困难就立刻掉头逃跑。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

记得一位“学霸”的妈妈跟我说起过她的育儿经:她很爱孩子,但从小鼓励孩子去挑战各种难题,引导孩子在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当时,我颇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当一个孩子被呵护,被接纳,被爱,被尊重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他内心必然会产生去挑战、去成长的冲动。作为家长,如能善于发现和引导这种冲动,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坚持,去战胜困难,必然会带领他一次又一次体验到这种努力的快乐。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他也会自己继续去追求这种积极的快乐。

很喜欢“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比喻。与生俱来的惰性,消极被动的向下之势,人人都有。如果简单地放任自己“顺应天性”,恐怕难逃随波逐流的命运。但是,神奇的大自然同时也赋予了万物生灵”破茧成蝶“的生命动力。如何激活孩子内在的动力,战胜懒惰,享受成长之痛,追求积极快乐的人生,是每位家长都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养育孩子的平衡之道与“捷径”

在被各种育儿资讯和“专家“理论包围的今天,在各种拼爹拼妈,牛蛙随处可见的环境里,深深感到做家长好难。刚看到一篇”深度好文“,说到孩子转眼长大,当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别对孩子逼得太紧。暗下决心,今天放学要对孩子温柔一点。结果回家发现熊孩子听写错了一大半,作业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东西丢得满地都是,这心里的小火苗啊,按捺不住地往上窜。于是一边告诫自己,要淡定,要冷静;一边强装出满面笑容,拿出作业让孩子开始做。不想正在”三陪“做作业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另一篇”深度好文“,说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孩子有出息,必须从小十八般武艺练到位。于是,温柔猫妈瞬间变身霸道虎妈,一场亲子战斗又要上演……各位亲自带娃的妈妈,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仅仅熟悉、吐槽、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渐渐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首先接纳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他的成长节奏和规律,才能给自己和孩子设立合理的期望与目标。一切外在的理论和比较,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成为指导。没有人会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厉害的专家也不能告诉你该怎么养自己的娃。所以,提升自我,懂得孩子,是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我们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在完美的理想和不完美的现实中,在张与驰,刚与柔中不断寻找平衡。有时需要坚持的毅力,有时需要放弃的勇气,有时需要处女座的挑剔,有时需要天平座的随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考验着家长的智慧。虽说育儿没有“捷径“,但我仍然愿意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经验。这真的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仅仅作为参考吧。

1.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说当今社会上还存在一个平等的起点,那就是孩子习惯的培养。从出生开始,到学习翻身、坐立、走路、吃饭、穿衣,到待人接物,坐姿站姿,从学习习惯到生活习惯,孩子的每一个习惯都是在家长的示范和培养下建立的。孩子是自立还是依赖,是彬彬有礼还是粗鲁莽撞,是自制还是放纵,是乐观自信还是悲观自卑……都取决于家庭环境和这些习惯的养成。

我反思自己养孩子最大的失误,就是在他们小时候没有足够的耐心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当时想,反正长大了都能学会,何必在小的时候费这个力气呢。结果,孩子渐渐长大后,发现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偏差,而且做事总爱避重就轻,不肯尽全力去争取。现在,我需要花十倍的力气去纠正他们的这些问题,真心追悔莫及啊。所以,一定在合适的年龄,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着实是受益终生的。

2. 目标与行动

我们每位家长内心,都对孩子有着美好的期待。但是,任何好的目标,都不会从天而降,都需要用实际行动去争取。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反思,今天的每一分努力,是否在朝着目标靠近。

如果你想让孩子快乐,需要反思今天有没有引导他积极正向地看事物;如果你想让孩子有创意,需要反思今天有没有带他做创造性的活动,探讨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想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需要反思今天有没有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尝试;如果你想让孩子考上藤校,就需要反思今天有没有让他做足够的习题和训练以保证好成绩。

总之,家长需要保持头脑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思自己和孩子有没有真的在努力朝目标迈进。

3. 阶段重点

这件事比较好理解,一段时间只能有一个主要任务,不能总想“同时追两只兔子”。家长和孩子目标明确,一致,事半而功倍,大家都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道理简单,做起来其实不容易。我经常犯的毛病就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看到孩子的问题马上就要解决。结果,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搞得自己和孩子都很不愉快。这个时候,就是自我修炼的机会就来了:需要学会容忍一些不如意,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由衷地鼓励,慢慢形成正向循环,把坏毛病一个个改掉。

在此,我只想说,当妈真心不容易。有娃之前,我是个非常严格的管理者;生娃之后,生生地把自己磨成了圆柔的好脾气。意外收获就是渐渐学会宽容和理解,人也豁达了许多。这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妙处吧。

4. 家庭时间

忘了是从哪本书上学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家庭时间对孩子很重要。这大概是我看了这么多育儿书,收获最大的一件事了。当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忘掉工作,放下手机,不去说教,就是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每个人的心都是打开的,放松的。我们会讨论家庭重大决议,跟孩子交流对他们的期望,讲我们自己的各种奋斗史和生活趣闻,还会一起回顾全家出去旅游的照片和录像……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时光。我相信这不仅会成为他们美好珍贵的记忆,同时也能把我们的人生经验顺畅地传承下去。

5. 提升自我

身教永远重于言传,如果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远胜过给孩子请“名师“。家长的见识、格局、价值观,家长的人生态度,对孩子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以,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己。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别责怪孩子了。好的老师,好的学校,好的同伴,虽然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和帮助,但是,家长才是最需要对孩子负责的人,没有别人可以取代,金钱更是不能解决问题。爱孩子,首先要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关注孩子,关注自我,跟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关于课外活动的选择

现在的小朋友,每天的日程实在是比大人还繁忙。从冰球、游泳、击剑、高球、骑马,到钢琴、舞蹈、体操、唱歌;从语数外三大主课补习,到美术、围棋、乐高、编程、机器人……家长们一开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排满,不能有空档,不能有遗漏。但是,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给孩子报名的课程?真正了解孩子自己想学什么?真正了解授课老师和学习同伴的水平素养?真正悉心规划过孩子的课外活动如何协调一致,步步为营?

很多家长,有的平时工作忙,怕孩子在家玩游戏,只要能送出去有老师管着,干什么都行;有的只要孩子喜欢,学什么都行;还有的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学,坚决不能落后……真的花时间,花精力,认真了解课程,与老师交流的家长,寥寥无几。

在此,我的建议是,首先规划孩子的时间,看看平时学校活动、作业、家庭时间、游戏发呆时间之外,孩子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进行课外活动。

其次要按照孩子年龄、特长和喜好把课外时间分大块,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创造性活动、语言类活动等等,分配给每项活动的时间都要规划好,不能随意乱来。最后根据规划选择合适的课外教育机构和课程,一定要多方考察,慎重选择。我个人认为,好的老师永远是最重要的。好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思路、热情和态度传递给孩子。同样的课程,不同老师来教,效果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其次是课程研发,好的课程需要有趣味性、延续性,计划性,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也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高素质,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互相启发思路,友好合作,常常事半而功倍。此外,合适的师生比例也很重要。老师少而孩子过多,关注度不够,会失去个性化教学的可能;但是,孩子太少,老师也很难通过各种小组活动来调动小朋友积极性。所以,1对6-8的小班教学,往往是效果最好的。

养育孩子,是一个费力,劳神,漫长,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的过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前赴后继地跳进这个“火坑“呢?我想,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还是远远多于辛苦吧!这快乐,远远不止于天性中的爱子之情和传宗接代的满足感,更有孩子带给我们重新成长的机会。

任何的成长,都需要经历艰苦的思考和践行,都会伴随挫折和伤痛。但是,成长的痛可以变成一种快乐,甚至可以上瘾。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带领孩子快乐成长,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督促;希望我们的成长俱乐部,能真真切切帮到每一位家长和小朋友,创造一个学习、交流、探讨、反思的正向平台!

陈英医生的读后感:霏霏是一位善于自省,真花心思给孩子的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