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河南省考古所在鹿邑县太清宫遗址发掘了一座大墓,根据出土文物的铭文,把此墓命名为长子口墓。长子口墓所在的鹿邑县属于豫东地区,地处淮河流域。从考古学上讲,这一地区在南、北、东、西文化交流中起着十字路口的作用,古代文化面貌比较复杂。商代末年,鹿邑县是商王东征人(夷)方的必经之地,西周初年,这里又是中央王朝与淮夷势力犬牙交错的地带。因此,长子口西周大墓对于研究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研究当时方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新资料。 长子口墓出土文物近2000件,大部分为青铜器和玉器,其玉器中有一件玉人造型奇特、古怪,出土于墓主人身侧。从正面看为一虎首跽坐人,而从背面看则为一。高5厘米,宽2.5厘米,厚2.8厘米。虎首高昂,半圆形双耳,大口暴张,利齿狰狞,上下各七齿,上齿呈倒钩状,小鼻,双鼻孔,长圆形双目,虎视眈眈。虎头以下为人身形象,体向前倾,跽坐,双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着鞋,身着衣。背面呈蹲状,圆目突睛,虎之双耳亦为耳,人背作身,人的两臂作之双翼,人之两足作足。昂首挺胸,怒视前方。此器将虎首、人身和完美地集于一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通身饰阴线云纹,仅个别部位如双臂纹饰用单线阴刻,生动传神。下有圆孔,明显系佩带之物。虎首跽坐人佩是长子口墓中为数不多的圆雕作品。它不仅充分反映了西周早期绚丽夺目的玉雕艺术,而且还为我们了解周人的坐姿、服饰、冠式、发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人或猛禽用近似的手法雕在同件玉器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得到不同形象,一个图案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却是另一个图案的一部分,而且这种图案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件玉器纹饰上的人、兽、猛禽的合体形象应属于原始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对于人兽共同体神祗的崇拜,有一部分是属于较高级的图腾崇拜,一部分已超出氏族部落的范围,具有普遍的宗教意义。这种崇拜产自原始思维中期,神秘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色彩依然浓厚,但是人的要素已开始侵入,人已经成为神的一部分,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形体来塑神祗。这种自然力量的人性化正是原始宗教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必然趋势,进行巫祭的祭师就成了神的代言人。 在古代王国形成的过程中,神职人员经历并完成了一个从人到巫、从巫到神、从神到王的过程,组成了以巫祭为主体的统治集团,用宗教的力量和形式控制着整个国家。以人自身形体附加猛禽、凶兽的形象就是代表一个战神,其有虎、之能,能伏虎降从而神化人。这正代表了当时的权力和宗教,即一处的首领就是这个方国或部落的军事统帅,同时也是掌握神权的宗教首领,是整个巫师中地位最高的“群巫之长”,成为集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于一身的一代君王。在早期国家中,常常是“君及臣吏皆出自巫”。张光直先生也曾说过:“夏、商、周三代君王的行为,都带有巫术和超自然的色彩”。长子口墓虎首跽坐人佩,是当时神权即王权的写照,也充分体现了神权、王权相结合的制度,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长子口墓为一个方国的国君之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