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感背后是湖南人的自信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1-14

著名戏曲研究专家谢柏梁开讲湖湘文化与戏曲

喜感背后是湖南人的自信

  •   谢柏梁。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谢柏梁。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摄

      长沙晚报讯(记者 胡兆红)“为什么湖南戏曲有那么多搞笑元素?这是因为湖南有人娱乐精神,喜感的背后是因为湖南人的自信,自信的背后是因为扎根的这片湖湘热土。”昨日下午,长沙艺术讲堂·艺术名家讲座第三期举行,著名戏曲研究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开讲“湖湘文化与戏曲艺术”,围绕湖南文化、历史、戏曲侃侃道来,精辟而生动的讲解,赢得热烈掌声。

      谈湖湘文化: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鲜亮的底色

      “历史底蕴太厚重,人文才俊太丰富,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屈一指的就是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核心价值观——爱国。”谢柏梁说,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头是屈原,屈原几次流放到湖南,他对生命、对历史、对文化进行的深度思考,都是在湖南在完成的,他的精神品格是在湖南铸就的。

      “虽然在屈原之前也有‘不食周粟’的爱国行为,但只有到了屈原这里,才形成非常深刻和理性的与祖国共存亡的观念,屈原对祖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是前所未有的,屈原在汨罗江的一跳,惊心动魄,不但跳出了中国人的人格,跳出了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忠诚,也跳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价值观。”谢柏梁表示,屈原是湖湘文化第一个大的源头,从屈原到写《义勇军进行曲》的田汉,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中非常鲜亮的底色。

      “从炎帝、舜帝,到屈原、到贾谊,到近现代以来的湖湘人杰,湖南人还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探索真理、求知务实、求新发展的精神。”谢柏梁表示,这些传承在血脉中的精神,是湖南人的底气,在新时代,更要以此种精神唤起湖南人的使命感,更好地展示出中华民族不可忽略的存在。

      谈湖南戏曲:喜感背后是湖南人的自信

      湖南人性格中既有舍我其谁的“王霸”之气,也有乐天知命的欢乐精神。谢柏梁发现,为什么湖南的戏曲、电视、休闲等中娱乐元素这么发达,背后就是这方水土的娱乐精神。

      “为什么爱娱乐,为什么笑得这么欢畅?喜感背后是一种自信,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肯定。”谢柏梁特意提到湖南戏曲中的搞笑幽默。一般认为东北的二人转富有喜剧的生活气息,江南的滑稽戏是中国独特的喜剧剧种,川剧也包含着诸多喜剧的因子,但喜剧元素在湖南戏曲中无所不在。

      一个剧本,几个演员,几件简单的舞台道具,在29年时间里,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省内外200多个城市,共演出3000多场,感动了200余万观众,这是花鼓戏《儿大女大》创下的演出纪录,堪称湖南省戏剧界的一大奇迹。在谢柏梁看来,这种演出场次,在当代原创戏剧当中也是罕见的,这部戏展现不孝的孩子们如何剥夺一个老人的幸福,主题深刻而沉重,但却是以非常好玩搞笑的方式呈现,做到笑中有泪。从《刘海砍樵》,到《打铜锣》《补锅》,到《儿大女大》《老表轶事》《耀邦回乡》等等,花鼓戏中表现的喜剧元素最能代表湖南人这种欢乐精神。“它不是简单的搞笑,它是哭完之后还要让你笑,笑完之后还要让你思考,悲中有笑,笑中有泪,悲喜交融,反映出一种大智慧和大哲学。”

      “一方戏剧要体现吾土吾民吾情,要深刻地反映地方文化。”谢柏梁在充分肯定湖南文化和戏曲的同时,也指出,像屈原这种精神文化巨人,并没有在艺术上得到精准深刻的表达,湖南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湖南戏曲要想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还需努力。”

      人物名片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悲剧通史、世界悲剧通史、戏剧美学、当代戏曲文学等范畴内撰著颇丰,主编《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近百种。创作过多部戏曲作品,其剧作《红珠记》《槐花谣》等三度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