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巴蜀访谈系列:舒大刚:中华文化与蜀学研究的重要文库(2011)

 钟永新作品集 2018-01-14

舒大刚:中华文化与蜀学研究的重要文库

 

钟永新

 
 

 

 

 

 

 

 

 

 

 

 

 

 

 

 


《巴蜀全书》总编纂、四川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舒大刚教授接受访谈 (钟永新 2011626日)

【人物简介】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儒学史和儒学文献研究,曾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已经完成同题成果)、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已经完成《儒学文献通论》成果)、国际儒学联合会2004年规划项目“历代学案”(已经完成《中国儒学通案》10种)等课题。

目前从事《儒藏》编纂,任首席专家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任首席专家兼总编纂。其他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兼学术委员,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阅读提示】

◆ 巴蜀文化和蜀学密切相关,因为有巴蜀文化才形成富有特色的蜀学,有蜀学才形成系统全面的巴蜀文献,有了文献的收藏,《巴蜀全书》编纂才成为可能。

◆《巴蜀全书》即是对蜀学这样一个特殊学派进行系统的清理盘点,不是简单的汇集文献,还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是要考证学术的文化发展轨迹,研究蜀学的学术发展史。

◆ 编纂《巴蜀全书》就相当于这种文化构建,一是组成巴蜀文化的内容,二是汇辑巴蜀文化的文献,三是形成巴蜀学派无所不包的气派和雄心,所以《巴蜀全书》编成对当代文化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全书》作为系统的文化工程,不是简单的古籍整理,主要以巴蜀全书为主干,对整个巴蜀文化资源和蜀学成就整体观照、研究和整理。

 

巴蜀文化之结晶  历代蜀学之大典

 

钟永新:舒教授,您好!《巴蜀全书》已正式启动编纂,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请介绍一下《巴蜀全书》编纂的背景及缘起。

舒大刚:巴蜀文化和蜀学密切相关,因为有巴蜀文化才形成富有特色的蜀学,有蜀学才形成系统全面的巴蜀文献,有了文献的收藏,《巴蜀全书》编纂才成为可能。巴蜀文化历史非常悠久,不论从发展水平、体系特色以及与中华文化的整体关系都非常重要,既有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又有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可以说巴蜀这个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巴蜀文化反映在思想学术领域就形成蜀学。蜀学的产生非常久远,从很多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蜀学在很多重要理念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影响儒学和主流学术的形成。比较有明确体系的是在战国和西汉时期,特别是儒学大量传入后,具体表现在汉朝文翁修建石室,引进儒家“七经”,改善了巴蜀以前蛮夷之风的状况,“儒学化蜀”起到对巴蜀文化促进和同化的作用。从此以后巴蜀历代都出现著名人物,这些人物一旦产生就对全国影响较大,如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具有领袖群儒的作用,再到陈寿、陈子昂、李白、三苏、杨升庵、廖平等蜀学人物,所以蜀学体系代有传人,这些学术思想的成果积淀就写成专著,形成内容丰富、别具特色的巴蜀文献。

据可考资料巴蜀文献出现非常早。从考古上发现了巴蜀古文字,在传世文献《竹书纪年》、《史记》、《大戴礼记》里可看出巴蜀学人的学术造诣,甚至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中都有巴蜀文献的身影,保存下来的早期专书如《山海经》、严君平《老子指归》、扬雄《太玄》等,以后每代都有许多重要的学术文献,这是当时巴蜀学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同时对后来的巴蜀文化和全国学术思想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巴蜀文献既是巴蜀文化的历史记录,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陆续都有对巴蜀文献的搜集整理。唐代以前主要整理巴蜀学者个人的作品,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也有对外人进入巴蜀地区如诸葛亮的文献整理。从五代开始逐渐搜集整个巴蜀地区的文献,编成了《蜀国文英》(五代前蜀·刘赞编)、《花间集》(后蜀·赵崇祚)等总集,以后宋、明都有全蜀性质诗文的整理,如《成都文类》(宋·袁说友)、《成都古今诗集》(宋·章楶)、《全蜀艺文志》(明·杨慎)等,但基本只是单篇的诗词文。对专书开始系统搜集整理是在清朝,清朝李调元编修《函海》,几乎把所见的巴蜀地区罕见文献都进行了整理,由于个人力量有限,他只收集了200多种。到民国时期蜀学大师谢无量提出要编《蜀藏》,即把巴蜀文献汇集起来出版大型丛书,后来因为社会动荡,没有时间精力编成。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在20世纪80年代也提出类似设想,特别是1983年根据党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四川成立了四川省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当时也想进行系统整理,由于缺乏全面推进的机制,只完成个别古籍整理,而一套能把巴蜀古籍汇集起来的大型丛书一直未能编成。今天国家经济发展昌盛,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历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在完成这项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系统的搜集整理巴蜀文献就风云际会的落在当代学者身上。

 

 

 

 
 

 

 

 

 

 

 

 

 

 


《巴蜀全书》编纂所在地,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钟永新

 

汇辑蜀学文献  推动蜀学研究

 

钟永新:请问搜集整理《巴蜀全书》的文化意义及价值表现在那些方面?

舒大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别具特色、成就远大的的巴蜀文化和蜀学文献进行全面的清理盘点

原来定义的巴蜀文化主要指史前考古文化,后来扩展为从古到今整个巴蜀的地方文化,那么巴蜀文化究竟体现在那里?有什么载体?保存的怎样?蜀学在历史上地位很高,齐鲁是孔孟故乡,“先秦诸子半在齐鲁”,显然这里是中华文化正宗所在,但在汉代就形成“蜀学比于齐鲁”观念,可见它仅次于齐鲁,那么地位这样高的蜀学的情况怎样?历代演变怎样?有那些文化大师、著述作品、经典学派和重要创造?《巴蜀全书》即是对蜀学这样一个特殊学派进行系统的清理盘点,不是简单的汇集文献,还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是要考证学术的文化发展轨迹,研究蜀学的学术发展史。

 

2、研究整理出版学术成果以便传承,从中总结巴蜀文化和蜀学的特色、内涵及影响

  过去说巴蜀学人闭塞,具有盆地意识,其实非也。更多巴蜀学人,一则善于继承,对历史保存很好;二则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很多创造对全国都有重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学方面,四川学人第一个敢于仿照圣人造经典的是四川郫县人扬雄,他仿《周易》造《太玄》, 仿《论语》造《法言》,仿《仓颉篇》造《训纂》,说明扬雄善于模仿创新。

二、史学方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四川崇州人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这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三、文学方面,汉赋当时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巴蜀学人的作品,汉赋四大家四川就有司马相如、扬雄、王褒三人,现存最大、内容最丰富、气魄最豪放、底蕴最深厚的汉赋是司马相如创作的,司马相如的大赋又影响历代创作,形成为历史性的成就。六朝文学创作过分强调形式不着重内容,进入唐朝出现了自由奔放、苍凉刚劲的文风,开此风气的是蜀人陈子昂、李白。到了五代时期四川社会比较安定,很多文人雅士和才貌姣好的女性进入四川,就产生和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词”,最早的词集《花间集》就在成都编成,这种文学在四川得到深入成熟发展,后来对整个宋词和中国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唐宋古文运动八大家四川也有三人,即苏洵、苏轼、苏辙,宋代三苏对古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影响巨大。

四、其他科技、天文、医药方面的贡献还有很多,举不胜举。

通过整理巴蜀文献,就可挖掘出蜀学真正的创造贡献,有助于系统全面的认识蜀学历史。《巴蜀全书》编成后,蜀学的内容都在里面,要研究蜀学,其主体性和系统性就体现出来。

 

3、《巴蜀全书》的编成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

搞研究总得出成果,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特色。20世纪初学术转型都是向西方学习,西方的著作传统重视论文的规范格式,遵循目录的章节体式,但我们始终是在步人后尘,是西方式的中国化,不能说具有中国气派,要做中国特色的学问就得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去挖掘,如历史上贡献很大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可惜的是20世纪以来这种特色在很多领域已经消失,因此需要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古籍整理上重新构建。四川大学古籍所整理出版的《全宋文》就是种总集,《儒藏》也是一种儒学成就汇编。编纂《巴蜀全书》就相当于这种文化构建,一是组成巴蜀文化的内容,二是汇辑巴蜀文化的文献,三是形成巴蜀学派无所不包的气派和雄心,所以《巴蜀全书》编成对当代文化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4、研究历史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还要古为今用

全书里面有历代治蜀经验,特别是有巴蜀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可以容纳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融合,对当代文化创新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巴蜀学人创作的文化精神产品,如汉赋的光芒四射、李诗的浪漫奔放、苏词的豪放洒脱、苏文的行云流水,以及苏东坡待人处事的宽厚大度,特别是他“致君尧舜”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等,对当代四川学人也是一种激励感召。

全书里面记载的历史上的巴蜀风土、人情、物产,包括医药、天文、历法、数学等具体成就对当代四川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都有推动。四川古代巴蜀文化很特别,既有儒学以天下为己任,讲求忠孝仁义的内涵,又是古代仙、道发源地,也是多种民族民间宗教温和的土壤,有助推动构建四川当代精神家园,确立有丰富民间土壤的文化模式和地方信仰,挖掘利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成就。所以《巴蜀全书》编纂既是对古代巴蜀文化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巴蜀文化建设和未来巴蜀文化发展的助推。

 

历代蜀学文献辑成  抢救珍稀蜀学文献

 

钟永新:请问《巴蜀全书》编纂如何具体规划和实施?

舒大刚:《巴蜀全书》作为系统的文化工程,不是简单的古籍整理,主要以巴蜀全书为主干,对整个巴蜀文化资源和蜀学成就整体观照、研究和整理,具体分成三个系列:

 

一是巴蜀全书的主体工程

选择若干重要的巴蜀古籍文献,进行标点、校勘、或注释、翻译重新出版,就形成一套大的文化丛书,相当于修撰巴蜀版的四库全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经”是巴蜀学人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注解,“史”是巴蜀地区的历史文献,“子”是巴蜀地区的诸子著作,包括科技著作,“集”是巴蜀地区的文学创作。作者包括四川人、到四川的外省人,也有外籍写四川的,如福建学者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巴蜀全书》编成后内容体现在文化各方面,包括文物遗迹、民间风俗等。


  二是巴蜀文献的调查整理

主要从目录学进行调查,包括《巴蜀文献考》,《现存巴蜀文献版本录》,《巴蜀文献总目提要》,属于目录式、账本式的整理。


  三是保护抢救巴蜀善本文献,重新影印整理出版一些善本文献

由于整理重印的过程缓慢,容量有限,不能把所有文献都整理出版。为及时全面反映巴蜀文献的情况,我们还创办了“巴蜀全书网”,内容主要是展示巴蜀文化面貌、反映巴蜀全书进程、汇集巴蜀文献资料、建成特大型的巴蜀文化数据库。

 

《巴蜀全书》编纂整体计划10年完成,分期分批推进。由于巴蜀文献在历史上一直缺乏系统整理,现在还需要搜集调查,如书籍目前存在与否,选择那种版本校勘。

【相关介绍】

《巴蜀全书》

《巴蜀全书》是收录现今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古文献的大型丛书,将对周秦两汉至1949年历代汉文文献中的巴蜀文献,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将实现对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新、使用最方便的编录和出版。编纂《巴蜀全书》,就是要打造巴蜀文化的“四库全书”,为保存和传播巴蜀历代的学术文化成果,促进当代“蜀学”振兴与巴蜀文化的建设,奠定丰富的文献基础,也为突显和再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贡献力量。

收集和整理自先秦迄于1949年(个别成果有所下延)的历代巴蜀学人撰著或其他作者撰著反映巴蜀历史的重要典籍,编纂成大型的巴蜀文献的大型丛书――《巴蜀全书》(含《巴蜀文献精品集萃》、《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巴蜀文献珍本善本》),总共将整理出版1000余册。整个工程将对历史上巴蜀文献的存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将对2000余种巴蜀文献编制联合目录,对500余部、20余万篇巴蜀文献进行精心校勘、注释和评论,对100种巴蜀善本文献进行考察和再造。                                               (摘自百度百科)

 

 

【访谈手记】 获悉《巴蜀全书》正式启动编纂,作为倡导弘扬蜀学的青年学者,深感这真是一件推动蜀学研究的大事,返京前在成都的微雨里再次赶赴四川大学,拜访刚刚从外地参加学术交流回蓉的全书总编纂舒大刚教授,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阅读巴蜀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神妙神奇的大千世界。(钟永新)

 

【参考阅读】

历代巴蜀学人的文化追寻

http://culture.scrb.scol.com.cn/content/2011-03/25/content_2104758_2.htm

廓清千年巴蜀文明的历史脉络

http://www./shekebao/node197/node199/userobject1ai3804.html

巴蜀文献  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07/18/nw.D110000gmrb_20110718_1-05.htm

巴蜀文献拟目――西部区域文化中心

http://218.6.128.142/xbqyyj/article_detail.asp?id=54

编纂《巴蜀全书》 弘扬“蜀学”精神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07/content_1171912.htm

盛世修书 编纂《巴蜀全书》  展现西南文化风貌

http://www.wenming.cn/gxt_pd/gxdt/201108/t20110825_296261.shtml

《巴蜀全书》研究进展情况综述

http://www./GB/219506/219507/15272288.html

 

注:本文2011914日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old2013./12/1200/201109/t20110914_194341.shtml

 

 
 

 

 

 

 

 

 

 

 

 

 

 

 

 

 

 

 

 

 

 


部分古代巴蜀文献(平装本)书影 (资料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