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医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关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嵺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杜绝对后天学问的追求,而显得无忧。这与对后天学问获得者之无忧,有什么分别呢? 这就如说答应时出语曰:唯与出语曰:阿之相差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善之与恶,在其未有行动反映出来时,其相差多少呢? 人人都畏惧之事,自己亦不能不畏。 众人兴高采烈如像参加宴会,又好像春天登台观光。 我却独自淡泊无动于衷。 混沌啊,好像婴儿一样无所反应。 疲倦啊,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得到很多东西,而我却好似把东西都遗失了。 我真是愚蠢人之心肠啊! 世俗人显得光耀,唯独我这么昏眛。 世俗人都那么苛刻,唯独我这样宽宏。 淡泊啊,如海洋之漫无边际。长风啊,如空中的飘球渺无止境。 众人皆有所得,唯我笨拙顽固而且鄙陋。 我之所以与俗人有差异的地方,与常人有不同之处,其分别在于我一心专注去调养我赖以生存的无欲、无为、虚静这个产生道的元神之母。 修养生之道者与常人的意识形态是有所分别的。修道者尽量收摄心神归于体内,调养其气疏通“炁道”以开发先天潜意识激发潜能,以求得无不为的功德能量。常人则相反,尽量发挥后天思想意识,思考、推理,向外求索,海阔天空、标新立异。消耗精气神。 故《庄子》有云:“同于大通”,此言浅而意深,感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信,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当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