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谈二、太极拳外部形态的内在原理

 怀柔学馆 2018-01-14

太极运动外在形象表现为“虚领顶劲(顶头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沉跨、坐跨屈膝”。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拳理呢?或者说太极拳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规矩呢?

这是因为这样的外部形态最符合太极拳修炼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直接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达到健身目的,二是练出内劲。这是显而易见,太极拳不练出内劲还能称之为“拳”吗?无法练出内劲只能称其为太极操了,这样的健身运动操总有欠缺的吧。

只有以这样的外部形态进行运动时,运动者的全身筋带、肌健等才能够在腰跨的指引下,根据运动的需要一松一紧、一上一下、一旋一转地自主收缩与发放,从而带动肢体不断地做圆弧运动。也就是说,人的肢体尤其是双手和两脚并不是主动地“动”,而是被动地“动”,主动者在腰、在跨,严格意义上说,主动者是腰隙,即腰与跨的连接处,明白地说,就是在腰椎与尾椎的连接处。

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把双手放在上衣的两个口袋里,同时稍用点力往下拉,衣服拉紧了,双肩马上感到被往下拉的感觉,身体直觉有向上的反映并且收紧脊椎,接着就会竖起脖子撑着脑袋。记住这样的感受和感觉,然后取出双手后,要保持住这种感受感觉是不是很难呢?怎么办?把你的思想意识集中在腰隙,通过你的意念,往腰隙上施加向内向下的力,使你的腰跨有下坠感,这样就可以找回取出双手前的那种感受了

通过长期的锻炼,当你真正实现腰跨分离,就能够在腰隙上做文章,感受并保持着腰跨的“重量”,仿佛在你腰椎上挂着一个有相当重量的水桶,通过控制“水桶”动作从而带动身体及四肢运动,这样的运动才是真正的太极运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