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为什么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时见死不救?

 郭鹏志 2018-01-14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北洋海军曾经是亚洲第一水师。但是这个事实加剧了我们的疑问:

为啥曾经的亚洲第一水师会遭遇灭顶之灾?当我们分析其惨败原因的时候,最终发现:援军始终不曾到达威海卫,是导致北洋水师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陆军,在干什么?

惨烈的威海卫保卫战中,自始至终,一直是原有的驻军抵抗日本军队的猛烈攻击,那么清朝其他军队呢?他们为什么不来支援呢?

千古罪人李秉衡

当清流言官李秉衡,这位原本应该担任安徽巡抚的朝廷大员,因为清流派的强烈要求,被调至山东作为巡抚,这对于抗敌防御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李秉衡用了30多天的时间,巡查了胶东的海防,11月9日递交奏折给光绪帝,认为威海有北洋舰队的军舰和炮台防御,那么防御的关键在于烟台这座炮台较少而且尚无军舰支持的城市,所以从一开始,李秉衡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烟台及其以西地区。

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成功,威海的几位守将分别向烟台告急。李秉衡电告威海守将戴宗骞和张文宣,已经整队,准备”飞赴威营合力夹击“。21日,戴宗骞根据李秉衡的电报,随即做出安排,抽调一部分炮台驻军发往前线,阻击日军,然后等待援军填补炮台的位置。可是22日,李秉衡突然发出电告,为了防止日军攻击烟台西部海岸,不能发派援军了,此举直接导致威海多个炮台兵力空虚。

日军登陆荣成后,曾派出2个炮舰去烟台侦查。这个两只炮舰侦查完毕后,欺烟台没有军舰,所以大胆去炮台挑衅,却被炮台驻军击伤,狼狈逃窜,这本来是甲午战争中不多的一个小胜。却被李秉衡称为日军确有攻击烟台的迹象之一,”各路防军,严禁私自发往威海,违抗军令者,虽胜亦斩“。

在此情况下,李鸿章如坐针毡,他顾不得帮派不和,拉下面子直接致电李秉衡,请求孙万龄部,张金彪部火速从各地支援威海,从电报内容和口气来看,李鸿章已经在哀求李秉衡。

日军在攻击冬青顶炮台的时候,遇到了顽强抵抗,北洋水师的陆军和军舰形成了交叉火力,加上事先布置的地雷,日军伤亡惨重。日军知道碰到了硬茬,强攻攻下了炮台西侧的山头,发动了3次冲锋,每次都冲进了炮台,炮台驻军展开肉搏战,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但是日军的兵力具有压倒性优势,最终炮台失守,驻军全部战死,营官周家恩自杀,日军占领了炮台。

然而这只是援军不到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在日军的强烈攻击下,炮台逐一失守,守军伤亡极其惨重,这个寒冷的冬季,到处是被破坏的炮台和满地的尸体。在南北岸炮台失守后,陷入日军联合舰队和炮台配合攻击下的北洋水师,战舰不断损失。丁汝昌不断的哀求援军,但是每次电报都石沉大海。随着刘公岛被封锁,这一只孤军已经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了。

2月11日,丁汝昌命令密使夏景春冒死突围送信:”……若援军17日不到,则船岛万难保全“。而这时,李秉衡也没闲着,他甚至把清廷派遣的抗法名将丁槐的云贵援军,截在了黄县,命令该军队必须驻守黄县,至于威海事宜,命令丁槐就地招募20个营,发往威海。可是在前线吃紧,需要争分夺秒的背景下,丁槐短时间招募上万军队,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李秉衡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五年后,在八国联军攻破大沽,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服毒自杀。时年七十岁。

清廷在干什么?

既然李秉衡千方百计不发援军,那么清廷呢?他们在做什么呢?

在紫禁城,清流言官也在不留余地的攻击北洋军队。日军在发动甲午战争的同时,利用”攻心为上“的兵法,发布了大量关于包括北洋水师在内的淮军纪律散漫、贪污腐败,临阵脱逃的传言,这里面应该说相当一部分是言过其实的。但是这一招收到了奇效,清流言官紧紧抓住和利用了这些传言,充分发布了出去。一时间,来自官场和民间的,对于北洋军团的指责,一浪高过一浪。

紫禁城的光绪帝,无法忍受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命令撤掉丁汝昌,“提督不得其人”、“莫不齐声痛恨丁汝昌之无能。”另有60名御史言官联名上奏,称丁汝昌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依然安坐于蓬莱阁,妻妾满前,纵酒呼卢,而视如无事”,李秉衡也上奏光绪帝称丁汝昌“丧心误国,罪不容诛”!愤怒的光绪帝命令诛杀丁汝昌,但是此时刘公岛已经被重重包围,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这些诛杀令根本无法送达。

所以在这期间,清廷的主要精力在于如何惩罚北洋军官,至于如何安排各地陆军援救,何时援救,已经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