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炳忠 1、 考试大纲已经公布,说明2018年作文不会有大的变化,以稳定为主。以2107年高考作文题型为主一一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2、 题型问题 2015年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是高考作文改革元年,出现了“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2016年继续采用了这样的题型,2017年全国1、2卷,考试中心说“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稍有变化的是增加了“选择性”。 那么2018年,我想为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会“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适当的变化”。 2018年的“选择性”会变成别的什么性,一般不会再是“选择性”了。所以,现在的模拟题不要继续模拟2107年的选择性题型了,一定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这两年不会有大的变化,在施行新高考时会有大变化。 3、 从目前得到的“考试说明”看,也说明2018年作文题型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看到的考试说明,这个版本,如果是真的话,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2017年的“考试说明”基础上,增加了三个例题,2017年是一个题,这三个例题是2017年的全国卷三题,都是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说明考试中心对这三个题是非常满意的。 这四个题的共同点:关注国家大势(前两个题: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关键词)、关注文化大事(后两个题:中国文化、名句,高考)。吴炳忠 4、 从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看作文题型都没有什么变化。可喜的是2017年高考刚刚结束,考试中心就立即公布了作文“解析”。我以为2017 作文“解析”是对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具体举例“解析”。所以,研究这个“解析”,是当务之急。 5、 前些日子,传出要写“分析性写作题”,不管真假,我以为,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名称新鲜一点而已,其实质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交际语境写作”。 “分析性写作题”,只不过是针对“论述类文章”的又一说法而已。论述类文章的实质就是分析性,分析性更加强调“逻辑推理”,更加强调分析思维,更加强调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等。名称变了实质没有变,论述的本质属性没有变。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还是复习备考的根本。吴炳忠 6、无论怎么变化,但有一点是肯定不变的,即“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①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②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③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④ 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这四点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内容。 7、具体的内容,我们来看看2017年考试中心怎么说的。 (1)内容驱动: ①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一一时代主题、价值观念。 ②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一一中国梦与青春梦、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③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一一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 ④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一一问题、矛盾、危机、忧患意识。 ⑤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一一文化博大精深。 ⑥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一导向功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意识、责任意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⑦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一一个人发展、个人理想与历史背景、国家、民族。 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一一国家高度、未来意识、古今融通、继承与创新。 ⑧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一一六个关系。 ⑨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一一三者的关系。 ⑩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一一价值、公平。
(2)思维驱动: 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一一关键词、思辨。 ②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一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③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一一任务指令、具体思辨、语境。 ④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一一话语策略。 ⑤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一一感触、思考。 ⑥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一一名句内涵。 ⑦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一一辩证思考、生发新含意。 ⑧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一一洞悉材料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吴炳忠 ⑨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一一标题。
(3)立意驱动: ①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②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一一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有新意] ③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一一立意深度 ④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一一立意开放。 ⑤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一一理解内涵立意。 ⑥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一一洞悉材料内在关联与生长性立意。吴炳忠 ⑦“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一一标题立意支架。
(4)文体驱动 ①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②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
(5)写法驱动 ①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一一有机关联即写关系。 ②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一一合理引用 ③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一一前者议论、后者记叙、抒情;我、高考一一对比。 ④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一一理性思辨。吴炳忠 ⑤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一一先写感触后写思考。 7、结论 这些“驱动”,除了个别的“写法驱动”,如“引用”,其余“驱动”都会再考。吴炳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