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对他无比信任,让他大权在握,他却被一幅画打倒了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曾经有过很多次变法自强,改革派都希望能打破固有的制度,通过各种措施,实现富国强兵。不过由于变法往往触犯旧有的既得利益者,实施起来很不容易,改革领袖的下场都不太好。王安石在北宋实行的新政,轰轰烈烈,最后失败了,但他生于一个还算开明的年代,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过,他的倒台,竟然和一幅画的关系密不可分。

要知道,王安石本来就属于官场异类,他科考本来是殿试第一的。但是宋仁宗在看到他的试卷中有一句“孺子其朋”,这本是《尚书》中的一句,是周公对成王说:“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作为帝王,宋仁宗对此很不高兴,硬是将王安石到手的状元给换到第四了,并让他担任淮南节度判官。

此后,王安石既放弃考京官的机会,又屡次推辞朝廷征召的命令,一直在地方为官。仅在《宋史》中,王安石拒绝高升的记载就不计其数,天下人都认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此间,王安石写过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将改革的计划和主张详细阐述,不过被宋仁宗束之高阁。

宋仁宗不喜欢王安石,但继位的宋神宗却对他仰慕已久,马上提升他为江宁知府,没多长时间又宣召他做翰林学士兼侍讲。对于新皇帝的厚爱,王安石还是挺感动的,二话不说就入朝当了天子近臣。就在这时候,他们开始交流意见,神宗对王安石的主张非常认同,王安石则以人君的最高标准勉励神宗:学习尧舜。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再升一级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就是北宋的宰相。这样,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拉开帷幕。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中,提出了北宋时危机四伏的现象与根源,并有针对性的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一系列的新法。

这一变法,拉开了北宋政治的新一幕,北宋直至灭亡,朝中的格局都划分为守旧派和变法派,这是王安石未曾预料到的。不过新法虽然在制度上有着优越性,但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守旧势力的顽固。

同时,清白正派的王安石却任命了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等人来执行法度,这些人人品就有很大问题,他们并非从内心认识到变法的好处,更没有将变法当作国家的事业,而是作为晋升的手段,敛财的工具。

变法的初衷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各地好大喜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反而加大了对百姓的盘剥。明明青苗法应该是收20%的利息,他们收30%。老百姓需要借钱的时候找官府,但实际中,老百姓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还不起就用家产来抵押。

神宗皇帝为了让新法的顺利进行,给予了王安石极大的信任,给予他几乎无限的权力。然而王安石任命官员,却只从是否拥护新法出发,不辨忠奸,不识真伪。谁喊得最凶,谁推行力度最大,谁不择手段,谁就能受到重用,以至于他提拔的高级官员,大部分被写入了《奸臣传》。

人祸如此,天灾也来作怪。在王安石执政时期,北宋连续遭遇了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熙宁前期,地震频发,王安石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的口号,根本不惧流言。到了熙宁七年,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都诉说百姓之苦,神宗也犹豫彷徨,想要暂停和取缔一批新法。

然而王安石宽慰宋神宗,认为即使尧舜时代天灾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小人物突然出现,做到了司马光、范纯仁等人都没做到的事情。他叫做郑侠,本来只是一个监门小吏。此人原先深受王安石的器重,但他目睹了新法的种种弊端,并不支持变法。他画了一张《流民图》,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送到阁门,请求朝廷罢停新法。可是,由于位卑言轻,并没有被接纳。

这个郑侠胆子也确实大,他假称这是边关的加急文书,发马递送至银台司,呈给神宗皇帝。神宗打开《流民图》,见到上面的灾民瘦骨嶙峋,扶老携幼,困苦至极。此时,北宋的慈圣、宣仁两位太后也目睹此图,不由流涕说:“王安石乱天下!”

为了促使神宗下定决心,郑侠在奏疏中还写道:“如果以我的建议,十天之内不下雨,可以用欺君之罪斩杀我。”(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宋神宗在宫中想了一夜,第二天宣布罢除十八项新法,又下《责躬诏》,检讨自己的过失,希望能听到直言。三天后,大雨滂沱,大旱灾情解除。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事已至此,也让神宗身不由己,导致王安石的第一次下台。

后来王安石也曾短暂复相,最终也没有获得天子曾经的信任。终北宋一朝,新法也时废时复。不过,在改革家王安石之后,绝大部分的新法推动者,都是政客而已。他们的新政无关国家和百姓,完全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因为一场灾情,因为一个看门的小官,因为一幅图,实际上已经终止了。

参考资料:《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王荆公年谱考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