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骨松風

 文苑折枝 2018-01-14

登上这座奇山,费了一些脚力;拍下这组照片,费了一些眼力;弄成这些文字,费了一些脑力。回望这些图文还是有些欣喜:这番折腾,值了。 当年明朝人丁玑登上三清山,眼睛一亮提笔一挥:“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攀缘飞磴立峰顶,一鉴四海双眸空。” 散文家秦牧也说过,三清山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增色,形神兼备,清奇韵致。

在中国道家的心目中,这座清奇脱俗的山是一座得道的仙山。道教中的最高尊神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天界尊神,合称为“三清”。所以道家以“三清”命名此山,并将它作为传承道教文化的“道场”。

上山前见有文字蛊惑,说三清山有泰山之雄, 华山之奇, 庐山之秀 。也读到明人舒清一诗云:“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世有仙家。丹炉无主犹存火,珠树非春自著花。石向虚空排玉笋,地随高下布金沙。题诗欲纪兹游胜,翠壁挥毫染落霞。” 唯不见提示有上山之累,真以为上山只是“两腋生风”。

为观赏三清山日出,这天凌晨四点,我们三位同行者打着手电就摸黑出发,从日上宾馆沿上行山道直奔玉台。四周漆黑万籁俱静,山间的凉风裹着晨雾一路紧随,而我们已是大汗淋漓。回望陡峭狭窄的“一线天”,借着夜幕的庇护,还不至于惊出一身冷汗,但小腿已经微微打颤。而当我们在出之前赶到玉台时,已早有“先行者”扎营守候了。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固然是一种豪迈,汗滴脚下土,粒粒皆辛苦,更是必须的付出。至于腾云驾雾飞仙蓬莱,本非我辈凡人可以消受。与以前争先恐后脚下生风的行军赶路不同,披着徐徐山风,一路徐徐上行,就成了我这次造访道家仙山的“新常态”。 其实,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仙境,就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实际上就是人们所向往的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 好吧,我就老老实实来此寻“道”。阅三清山、读老子的书,寻天道,寻人道,寻道家的祖师爷老子的道,但愿能悟出一点道道。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这只是道出了三清山自然之美。但她的人文之美呢? 我们的《老子》开篇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可以作为名字的,就不是恒常的名。没有名字,是天地的本始;有了名字,是万物的母亲。

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故名“三清” 道家崇尚“清”,清则无欲。《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经常处于没有欲望的状态,就可以观看到道的内在奥妙;就可以观看到道的表现矢向。 扣紧衣领顶着冷风,望穿秋水守候朝阳升起,心中思忖:此行如此自虐,究竟为何而去?意欲何求? 在人们的翘首以盼中,一轮朝阳冲破厚厚的云雾,放射出感天动地的光色,将广阔的云海和群峰一把揽在她辉煌而温暖博大胸怀里。大自然让我们领略了一幅直击人心的“天道”宏图。 物质层面的“欲”可清虚,而精神追求的“望”需守护。这也是老子的“常无欲”和“常有欲”的辩证法吧?

山体朝阳面飞霞流丹、石骨铮铮,背阴处晨雾弥漫、松风阵阵。三清山的花岗石山体在阳光下展现出巨幅油画般的浓笔重彩动人心魄;而山间一年200多个雾天里,千山万壑浓淡明灭、变幻莫测,又似一幅幅天然的中国画。 面阳负阴,相映成趣;石骨松风,刚柔相济。《老子》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与无互相生成,难与易互相完成,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于下互相倾向,音与声互相谐和,先与后互相跟随,永远都如此。 天地之间有大美,一阳一阴成天然。 道家的图腾,阴阳太极图,呈现并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微地貌景观,主要有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峡谷和造型石景等9种类型,是研究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区。徘徊山道上,就像流连在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我们与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奇峰、造型石互相打量注视,相看两不厌,互相道珍重。不禁感慨唏嘘:自然之力、天作之合,成就了这一方地质地貌史上的旷世巨作,与天地同在,让万世敬仰。

我们在南清园景区一路领略早晨阳光下清朗雄奇的景色。 《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够长远而且永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生存。同理,人类创造的超越自身生命周期的旷世巨作,或者是流传于世的雕虫小技,其中展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不朽,那就是永生。 山道上,掐着时间来去匆匆的游客如我辈俗人,生命中难得享片刻清闲,纳山间清气。然而如能在这“片刻”之间,感悟到些许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道”,懂得“不为了自己而生存”才能得到永生,也算是到此一游收获吧?

三清山花岗岩的微地貌,千姿百态,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阶段都保存着典型特征、呈现着完整的遗迹。其中最珍稀的有6类:花岗岩峰峦、花岗岩峰墙、花岗岩峰丛、花岗岩石林、花岗岩峰柱、花岗岩石锥。在峰峦、峰丛、峰墙、峰柱之上,由于风化剥蚀、冲蚀及不均匀崩塌和球状风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象形意义的造型石,启发了人类的想象力,极尽文字的功夫去命名。 而对大山来说,这些美丽动人的名字、那些出神入化的比喻,真的与它们无关,它们就是一堆堆或棱角分明、或随和圆润的石头,但无一例外都展示着硬朗骨气。人类对这些大自然杰作的命名,只是寄寓了人的愿望、期望甚至欲望,与人“道”有涉,与天道无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晋代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著名道士葛洪早年在此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成为三清山的开山鼻祖。然而葛洪先生自己也未能成仙,终究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其实就是人欲。道家以得道成仙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往往以清气脱俗仙风道骨的形象示人。但是,羽化成仙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欲望,既有绝尘脱俗的清高,也有求得永生的贪婪,但终究只是一个愿望而已。 眼花缭乱的时候,还是来会会三清山吧,学学宋人吴沆:“松筠不锁神仙境,携得烟霞满袖还。”

这座高86米的石峰,造型宛如秀发披肩的少女,丰满秀丽,正襟端坐,凝神沉思,又手托着两棵古松,意欲将春色永驻人间,所以被称为司春女神、东方女神。 凝视着这尊造型石,我在心中默默盘点那些自古以来被人尊崇的中华女神。道家尊崇的就有女娲、嫦娥、西王母、九天玄女、洛川宓妃、湘江二妃等。道教的神谱中,女神女仙数量之多、地位之高,比起其它宗教,显得十分突出。 想起《老子》云“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用重视自己身体一样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始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用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始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这就是东方女神的神韵所在吧?

这柱参天立地的花岗岩造型石,当地人取名为“巨蟒出山”,我有意变换角度,拍成了晴天巨柱,在朝阳辉映下,又似孙悟空的金箍棒遗落此地。这座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但经过亿万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顶部扁平,颈部稍细,状极突兀,堪称三清山奇景。 《老子》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在安静的活动中慢慢生长。说得太玄妙,也太透彻了! 生命,不可以轰轰隆隆地生长吗?不应该雨后春笋般涌现吗?眼前的巨柱仿佛以它惊世骇俗的姿态表白:清奇脱俗的生命,需要光阴长久地滋养、需要时间寂寞地打磨,也需要风雨的洗刷澄清。

时近中午回到山庄附近,回望来路,可以云淡风轻,可以指点江山。但是,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栈道后面的风景;只有走过了,才能体会上上下下折腾中的艰辛和兴奋。 曾经的风光留作回味,前路的风景更待探寻。行者没有终点,过程就是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脚下的路不断延伸,心中的“道”日益明晰。

午后“转战”西海岸景区,一路阳光泼洒。 大山无言,但它们是从惊天动地的造山运动中诞生;松风呐喊,却是于“虚空”的大气流动中产生。面前的群山,让我大汗淋漓踏破铁鞋,也教我凝神静观思接千载。此刻的山是动还是静?此时的我,又是静还是动?山的一世,曾经轰轰隆隆闹得天崩地裂,却又随遇而安甘愿沉默万年。相比之下,人的一生能闹出多大“动静”?如果不甘寂寞,又怎么样才能闹出一点“动静”?从老子到现代人,一直在细细琢磨,而人的生命,就在这“琢磨”中不知不觉地光阴老去。那么,这“琢磨”的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意义和价值?这虚空的“琢磨”,又对生命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三清山已知的野生动物有1827种,其中脊椎动物就有401种,还栖息着大量珍稀、特有的种类。其中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麂、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啄凤碟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獐、鬣羚、鸳鸯、虎纹蛙等;中华鼠耳蝠、藏酋猴等是三清山特有动物 。 很想见识一二。可惜,如同古人不合时宜来到这里:“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不是导致野生动物减少甚至绝迹的唯一理由。人类终于明白应当放下猎枪,但是能否最终放下“猎心”?

三清山生长的药用植物据说有三百多种,如大血藤、厚扑、钩藤、杜仲、南沙参、前胡、括萎、细辛、麦冬、黄莲、黄精、何首乌、石耳、灵芝、忍冬、银杏等。我对中医中药有兴趣,所以对这些药草是耳熟能详,对其功效也能知晓。看来,三清山也是一座中药材的宝山了。 中药讲究药材的“地道”,即使是同一种药草,其功效因不同的产地可能有明显的差异。奥秘就在于“地道”药草在生长过程中,采集了特殊的“天气”和“地气”。 原本一棵棵野生野长无人知晓的小草,因为采集了天地之间的清气,被慧眼识得后成为造福人类的“仙草”、“灵药”。这不正是“道隐无名”吗?

一路行走在高空栈道,天空斜阳西照。一座座山峰如乱石穿空,直刺苍穹。各式迎客松顽强地生长在悬崖上,展示它傲人身姿。路旁不停跳出几只顽皮的小松鼠,等待游客喂食,不知名的小鸟在林间吹唱。 三清山的古树是自然景观之一绝,现在还保留了许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树。这里的珍稀树种有三清松、白豆杉、香果树、华东黄杉、华东铁杉、福建柏、木莲、高山黄杨等。这些多为国家保护树种,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大树何以能穿越漫长时光、经历风雨雷电,立于天地之间?它们如何顺应自然之道而延年益寿?我注意到,那些松柏,身板如柱挺立,虬枝如龙蜿蜒,根须“见缝插针”,叶片向阳伸展,夜夜经风霜而吐故,日日沐雨露而纳新。奉献一身清气但求无多,礼貌迎客而不喧宾,如此,成为大山高寿的常住主人。何也?又是《老子》揭秘:“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满,破旧反而能成新,少取反而能得到,多了反而犯迷惑。 纯粹才是精华,不朽方成经典。曲直是非自有人心,去留无意终归天道。

三清山花开四季,其主要品种有杜鹃花、天女花、木海棠、红茶花、瑞香、玉兰、樱花、梅花、含笑、凤仙、萱草、二月兰、独蒜兰、水晶兰、黄精、百合花、山桃花、六月雪、扁枝越桔及野牡丹等。 我们上山的八月不是花季,看到满山坡的杜鹃已是一片郁郁葱葱。可是我能想象,无论是像红云般成群成片的杜鹃,还是星星点点散落各处的山花,在雄奇大山里,只是无数个弱小而娇美的存在,花开灿烂并不为争春,花香漫山也不为引蝶。它们只是遵循了自然之道,按着节令展示它们生命本身的力量。当无数个小小的生命汇集成季节的花海,便成就了大山不同的容貌和美颜,成为大山美丽的四季时装。

《老子》云:“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万物依靠它生长而它却不说话,功劳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没有遗漏地养育万物而不作万物的主宰,它永远没有欲望,可以叫作“小”;万物归从它而不作万物的主宰,可以叫作“大”。因为它终究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成就了它的伟大。 那无数不求功名、不求闻达的山花,是小还是大?是有用还是无用? 那山路上的挑夫的身影,是小还是大?是卑微还是伟岸? 我无以描述当年各路道仙们的观花阅人感受。但想要修道望仙的人,应该能看懂其中的“自然之道”吧!

群壑烟云任出没,独凭空霁在三清。西海岸景区的高空栈道架设在海拔一千六百余米的悬崖上,全程皆为盘山、凿山而建。花果山、飞仙谷、螺丝谷等花岗岩峰林地貌断层所形成的巨大峡谷均在脚下;两座山岭之间,临万丈深谷的高空桥梁,则由粗大的钢索高高悬起一空依傍的栈道。峭壁岗岩,云栈萦纡,惧高者难免感到惊险,然而,狭窄的石栈道设有围栏,只要小心缓步,虽然步步惊心,但是有惊无险。

拍下这个画面,我竟然迈不开腿脚了。 我们的先哲早就告诫后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要破坏自然界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又遵循自然之道,人也遵循自然之道,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或杀戮。 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进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转到山路的另一边,光影的变化给景色加上了明暗的对比,山体和松树也分出了不同的调性,如同人的禀赋在相异的环境里体现出各自的个性色彩。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里的智、明、力、强、富、志、久、寿,哪一个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老子在短短38个汉字里,揭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秘诀,难道还不是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所以,探究实现的路径,就成了历代哲人孜孜不倦的课题和平头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我看来,靠谱的路径只有一条:“道法自然”,明心见性,在与环境的平衡与斡旋中,一步一脚印,且行且修炼。

清人程光璧《少华山》诗云:“蚕丛辟出耀灵光,仙迹神工总异常。怪石虬松忘色相,晴峰雨嶂变沧桑。 盘空磵道三天落,不老须崖万古苍。 极目树云无际处,千山紫气入斜阳。”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往复循环是道的运动。柔弱不争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都从万物之母的“有”中出生。万物之母的“有”则从天地之始的“无”中出生。 我辈懵懵懂懂,古人早已悟道。老子将无作为天地之始,以“天人合一”为得道立德之完美人生。庄子继承老子的有无思想,认为“万物出乎无有。”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主张有无统一于气。 先哲们的高论让我有点醉了。唯有清醒的感觉就是:长夏松风尽日闲,气通天地有无间。

转到山路的另一边之后,就是“阳光海岸”了。午后这里的景物多是逆光,在我的镜头里表现出另一番情调。 千变万化的光线给了世界不同的形态、个性、情调。哪个角度、哪种光影才是对事物更真实的表达?也许,对阴阳、光线变化的准确敏锐把握,才是洞察世界的根本途径。

在天清气朗的时候行走三清山,更能体会这里“清”的意涵。虽然说少了几分云雾缭绕、神秘朦胧的意境,但在山色清朗的山道上,安步当车且行且思,更能看清来路去向,也容易明心见性。比如,此刻我想起《老子》里的一段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踮脚尖的立不稳,迈大步的走不远,自我表现的不聪明,自以为是的头脑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不会成就功劳,自高自大的不会永远长久。 放眼观山,山峰伟岸身躯与日月比肩,低头寻路,山道曲折还得步步踏稳。俯仰顾盼,经历了上上下下的折腾,才算看遍了山景、磨炼了脚力、洗涤了心气。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阴阳平衡而成的。但是,还是让哲学家去研究其中精义吧。此刻我正从拍照片中体会到“阴阳之道”。把握光线的明暗对比,是玩摄影的基本要求。而这种对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晴天或是阴天、早晨或是黄昏、面阳还是背阴,夏日还是冬季,光线千变万化、明暗千差万别,如何让“阴阳二气”在光圈、速度等各种组合之下“相互激荡而成和合”,是要掌握一些“法道”的。 由此领悟,在人生的光阴里争取光明的生命状态,那就更要把握“负阴而抱阳”的“天道”。人在天地间,找到了那些貌似对立其实平衡的关系,把它融会到我们的生活里,也许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的坐标。

一路上,斜倚山岩生长的青松状如蟠龙出海,苍翠沁人,只觉冷翠侵衣,两袖生凉。 《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纵横奔驰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际。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空隙的东西。我因此明白了没有作为的确有好处。 没有谁有意去播一颗种子,没有谁留心去浇水修剪,悬崖峭壁上的松树天生天长,张扬着蓬勃的生命力。想起我曾在阳台上种过两个盆景,刻意伺弄,精心呵护,最后----不好意思说它们的结局了。 这种现象,仅仅是在植物界吗?

拍下眼前这一景,不禁自问:是石峰成就了青松,还是松林成就了石峰? 《老子》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过分的爱惜名誉,一定会有巨大的耗费,过分的收藏财物一定会招来沉重的毁损。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来危险。这样就可以长生久安。 人类有幸被接纳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唯有感恩;受用了大自然的恩泽,我们唯有感恩;满足了一部分欲望,我们仍然唯有感恩。而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无论是巧取还是豪夺,都是一种自毁的贪婪。 大自然中生命体相互依存,相依为命,这是“天道要“知行合一”,真正考验着人类的良知和意志。

从黎明前摸黑上玉台观赏日出,到现在沐斜阳饱览松风石骨,我们已经伴着太阳走了一天,回到了石峰下的山庄。抬头观峰,此处圆润的石峰染上了一层柔和温暖的光色。 《老子》最后一篇里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上天的道理,有利万物而不伤害万物。圣人的道理,施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先哲以天道喻人道:自然的规律是有利而无害的;人间的法则是付与而不是争夺。《老子》最后的两句话与第一章珠联璧合、遥相呼应。 在当今纷争的世界,如果都懂得了老子“不争”的深层道理是效法天道,也就明白了东方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