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道:如何成为百分百好父母?

 是心念佛心作佛 2018-01-14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这样赞美慈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父母道就是一个“慈”字。







什么是慈?


“上爱下曰慈。”这是古人对慈的解释。在此专指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具体说,就是父母对子女担负着生养和教育两大责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一个孩子的素质,决定着—个家庭、—个民族和—个社会的命运,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先天之本。


受孕前,为父者心性光明,行为正大;为母者性情温柔,贤良贞静。孕儿的父母先有道德精神的涵养,于受胎之初,即得先天良好之善因,将来定生贤明俊秀之子。


父母性善,子女亦善;父母性恶,子女亦恶。好比是辣椒结子,其味必辣;酸梨结子,其味必酸。所以新夫妇要立大志,愿为社会、国家、家庭养育栋梁人才,这是对祖宗和祖国的贡献。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养精蓄锐,同时,接受孕前培训,重视胎教,做到优生优育才是真慈。


慈爱是父母的本能,所以无需谁来赞许。许多父母极易溺爱孩子,没有理智,没有原则,不论是非,这就造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到该自立的时候,一切事都不懂,一无所能,处处依赖父母,变成“啃老族”。


有些父母倚仗自己财产丰富,任意让孩子浪费金钱、财物,习染上各种不良嗜好,造成种种罪业,甚至败德丧命。这种父母不仅没有尽到慈道,还是极大不孝。因为子女是祖宗的遗德,你毁了子女,就等于毁了祖宗的德行。还有的父母没有那么富裕,但一辈子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自己舍不得花,  也舍不得给父母花,片善不修,全部留给晚辈。这种父母是真的不智慧!


民族英雄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就说明,父母给子孙留再多钱财,对子孙来讲都不是什么幸事,反而成为子孙无志向的理由,和走上罪恶道路的催化剂。更有甚者,把不义之财留给子孙,跟把毒药留给子孙没有什么区别,只能贻害子孙,这也是大不慈啊!







该怎样尽慈呢?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教子要有义方”,父母必须按圣贤文化去教,使子女按道德思想标准去做,才算真慈。要坚持把传统文化融入“养、育、教、领、导”五步骤之中,多给孩子正能量的教育,并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各种好习惯。







养——养性、心、身,养成好习惯

 

1.养孩子的身体,就是使子女拥有健康的体质。

现在的孩子,不是“豆芽菜”,就是“小胖墩”,从小就没有好体质。父母注意从孩子出生后,要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玉液琼浆,是母爱的精华。孩子稍大些,要督促孩子拒绝垃圾食品,要督促孩子少接触不健康电视节目和网络游戏。要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强健体魄,亲近自然,使孩子茁壮成长。


2.养孩子的心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保护好孩子的心性,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的心性如果不受后天的污染和破坏,就一定会具足“仁义礼智信”的天性,和“温良恭俭让”的良心。父母要涵养孩子的天性,就要采取正向引导,顺性而教,才不会“怒恨怨恼烦”和“贪嗔痴慢疑”侵染孩子的心性。


3.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一点一滴形成的好习惯,是一种坚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有礼貌,爱微笑,勤俭节约,干净整洁,感恩等,都是应该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坏习惯就像缠在身上的铁链,它无形地限制着孩子的思想行为,阻碍着孩子的每一步发展。







育——点点滴滴地栽培和细心指导

 

《说文解字》中说:“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这个“育”当中最关键是善,而善要有标准,孩子才懂得做人的分寸。百善孝为先,要先让孩子学会孝顺父母和长辈。


当孩子有孝悌行为时,要因事称赞。比如:鼓励孩子在吃饭时,先给长辈夹菜,把好吃的让给长辈;长辈过马路时,要细心搀扶;孩子生日当天,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如遇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晓之以理,断其恶念。再如儿童嬉戏时,父母若看到孩子残杀生物、折损花木、填穴覆巢、伤胎破卵的行为,都要加以禁止。否则,幼小施之于物,长大即能施之于人。


作为父母必须懂得: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教——言传身教、上行下效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以身作则,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比如,孝顺长辈,尊敬师长,勤俭节约,乐于助人,遵守时间等;如教育子女不要赌博,不上黄网,远离低级趣味等,自己做不到,怎能让孩子信服?古人早有教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些父母把教与管混淆了,教与管是有区别的。教”是用道德思想指导子女,而“管”是制服。


“教”是率性合道,夸奖孩子的长处,提起孩子的正能量,然后再纠正孩子的短处,孩子也乐意改正。“长善救失”是教育的根本。


“管”是仗着自己是父母,认着自己的性子,找子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不是骂,就是打,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试问古往今来,哪个有成就的人是父母打出来的?所以,往往是越管越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越打越忤逆,越骂越糊涂。不能对症下药,不但管不好,还浪费了语言和情感,反而把子女的脾气禀性给激发出来,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的性格合不来,甚至与父母作对。“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领——带领孩子学习、力行传统文化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力行传统文化,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去带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教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才不会枯竭,才能帮孩子增大智慧,成就幸福人生。


还要多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孩子的双眼是录像机,录下了什么,今后自己就播放什么。孩子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了父母怎样无私奉献,便学会了奉献;看到其他志愿者怎样照顾他人,自然也学会了照顾他人。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做孩子的好榜样。







导——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正知正见,当孩子不辨是非或受到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给予正能量和抗挫折教育。

 

当孩子想法或行为出现偏差,父母要进行正向引导。比如说,告诉孩子,现在不听父母话,忤逆父母,将来自己生出的孩子也一定这样对你。

 

很多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其实他们是社会的。他们长大以后,父母不要把他们拖累在家中,而是让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这才是真正的“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