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12期刊发的谢并洋《以刘兰芝赴死时间节点剖析其性格特点》一文认为,刘兰芝选择在再婚当晚自杀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过于自我,一意孤行的选择;二是自尊心强,叛逆的爆发;三是专情,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一直等到生命的枯萎。鄙人不揣浅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人物性格发展使然 (一)是由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后做出的举动 汉朝是对女性束缚较少的朝代之一。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未形成。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蔡文姬与董祀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家长制对人们的束缚却特别明显。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就是由封建家长制造成的。 焦家唯一的长辈——焦母唯我独尊。作为焦家儿媳妇的刘兰芝,自视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勤劳家务,侍母侍夫无一不周到,与小姑的关系没有不和谐。但就是忍受不了那种颐指气使、无理取闹、横加干涉的家长作风。她感到在强大的家长制面前,自己和婆婆已无和解的可能,只得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焦仲卿身上。她希望以自请遣归这一大的举动来触动丈夫,以示事情的严重性,并以此希望丈夫从中斡旋。哪知,在强大的家长制面前,焦仲卿也是疾风中的弱草,他自己虽非常决绝,但在阿母“槌床”“大怒”面前,也只得“默无声”,对兰芝“哽咽不能语”。刘兰芝第一次失望了。在焦仲卿表白的时候,打断他的话,“勿复重纷纭”。接着陈述自己“无罪过”“仍更被驱遣”的事实;接着揶揄焦仲卿“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接着作出判断“于今无会因”;最后表达了“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的深情。 由此可见,婚夜赴死是刘兰芝一次次希望到一次次失望乃至绝望后毅然作出的决定,而不是一意孤行的选择。 (二)是要把忠贞之情公布于世做出的选择 回娘家的刘兰芝,在接二连三的媒人说媒时,对爱情的态度是坚定的:“府吏见叮咛,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的话也从侧面反映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但阿兄的怒斥使刘兰芝只得表面允婚。允婚的对象是太守家,而且马上就要结婚。非怪焦仲卿“闻此变”,见到刘兰芝,不等听完刘兰芝的申诉,哪里相信她的坚贞!言辞中有愤激:“贺卿得高迁!”“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话语中有讥讽:“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被误解、被怀疑的刘兰芝被激怒了:“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并且坚定了他们的爱情:“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既然誓死捍卫,就不必偷偷摸摸,就要把他们的忠贞之情公布于世。而公布于世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结婚的当晚赴死。不然“只会死得不明不白。”(谢并洋语)。而这不是“专情,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一直等到生命枯萎”。 (三)是自遵、叛逆性格爆发做出的抉择 诗歌一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提出的请求话语,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耐、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但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刘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体会到兰芝不是封建时代一个标准的儿媳妇的形象。 刘兰芝的自尊和叛逆还突出地体现在离开焦家前的“严妆”上。尽管刘兰芝有着巨大的悲伤哀怨,但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光彩照人、风姿绰约的动人形象。这也是对焦母的示威与抗议。你不是说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吗?“我”刘兰芝也是“精妙世无双”啊!果然,“上堂启阿母,阿母怒不止”。 回到娘家,面对阿兄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叛逆的性格。“仰头答”而不是低眉顺眼;表面允婚,实际上已做好了反抗的准备。 在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之后,刘兰芝果断选择在婚夜投水自尽。这是她自尊、叛逆性格的总爆发:“我”就要给阿兄带来麻烦,“我”就要给太守家带来物力、财力的损害,精神、声誉的损害。在这一点上,我与谢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满足读者心理需要使然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不朽的文学作品。而好的作品往往能歌美好、抨击罪恶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人们认为这首诗“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满足了读者的心理 果然,回到娘家的刘兰芝虽然恪守诺言,但在阿兄的逼迫之下,只得允婚。读者虽然知道刘兰芝是违心的,但感到刘兰芝焦仲卿再在一起的希望渺茫。刘兰芝会不会因见异思迁?读者的疑虑被仲卿说出来了:“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刘兰芝的喝斥与盟誓坚定了读者对他们爱情的信心。直到最后一刻——再婚之夜,兰芝“举身赴清池”,谜底才揭晓。“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读者悬着的一颗为他们爱情担忧的心才落了下来。“在一切伟大悲剧的斗争中,肉体的失败往往在精神的胜利中获得加倍的补偿。”(朱光潜《悲剧心理学》)②刘兰芝焦仲卿虽然肉体不在了,但他们忠于爱情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戈一击满足了读者的心理 三、寻求艺术效果最佳使然 “按照秦汉以时间统空间的模式,突出时间的主导因素,所以中国人审美的空间始终由时间这一维所牵引,它流转不居,生生不息。”(汪裕雄《意象探源》)⑤《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宝玉的婚夜死去,祝英台死在出嫁的途中,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惨死,这些都是重视时间节点的例子。 选择在再婚之夜投水自尽,使刘兰芝的性格得充分展示。除了表现她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精神美外,还表现了她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她的活力与尊严。 总之,刘兰芝选择在再婚之夜赴死,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是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更是为了使艺术效果最佳的必然选择。 参考书目: ①《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②③④⑥《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 ⑤《意象探源》汪裕雄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