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中国书画国宝中的凉州墨迹

 耕夫的图书馆 2018-01-14


凉州三简:两汉书法艺术中的稀有国宝

  凉州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1957年7月间,在凉州区西南15公里处汉墓群发掘了编号为6号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在墓中出土了480枚木简。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内容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而是9篇共计27298字完整的《仪礼》文章。简文用毛笔所书,大多墨迹如新。木简隶法之精到,多数字以藏锋起收,中锋行笔十分明显,波磔规范而又美观,线条劲健而富弹性,笔法迅急而又奔放。结字重心左移,通过右伸的横波取势,在欹斜中取得平衡。它的章法也处理得别具匠心,在狭长的简中压扁字形,拉大字距。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形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大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空灵清新的意境,这种布局方式也成了后世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研究隶书的发展有很高的价值。
  1959年和1981年,在凉州区磨嘴子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简26枚。“王杖十简”的发现,曾引起史学界轰动,有不少学者展开研究,郭沫若曾两次发表署名文章,对简文的释读、商兑、次第、编排及有关诏令的年代、尊老养老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王杖诏令册此册约成于西汉成帝时期,它提供了汉代王杖诏书的格式,显示了诏书书体的特点。其字形普遍方正整饬,结体宽博,有官方文书矜持的风度。
  1972年11月从凉州区旱滩坡出土的92枚珍稀医药简牍中,有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除了临床医学的巨大价值,凉州汉代医简还是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稀有国宝,半个世纪以来,受到全球书法艺术界的推崇与热摹。二类简中有26枚简为书体流畅的隶草,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触目动魄的隶草经典;木牍83号甲乙牍点线飞舞势贯遒畅,神采夺目气韵生动,神质情性同臻妙造,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是书法艺术中的稀有国宝。
  凉州汉代医简中的隶草书法,字体体势端润而用笔精熟,已达到心手如一之境。二类简中的26枚简的隶草字,在宽度仅有0.5厘米的极其有限的书法空间,书写恣肆挥洒,开合、疏密、轻重、韵律四个方面布度有方,线质遒劲,笔意圆润,行气舒畅而丰姿自具,显示书法修为已臻妙境。这批珍贵的隶草字,既体现了“能、不能”的巧能条件,又蕴含了“为、不为”的选择艺术,显示了隶草已经是当时人们生活文书兼备的一种字体。凉州医简中的隶草艺术,直接保存了中国隶草书法艺术成熟后的最经典艺术范本,是中国隶草传世代表作。凉州医简中有14枚木牍,两面书写,考古标记为甲乙牍,正面为甲,背面为乙。其中,仅有79号牍是单面书写。木牍书写文字的风格多样并具,木牍80号、85号至88号、90号、92号虽为标准隶书,但其中“药”、“甚”、“从”、“传”等字,则取隶书笔意体势而用隶草结构。两汉时期的木牍造价高,一般的公文均以标准隶书书写,而凉州医简中的木牍83号属于私牍,书以隶草,在现有出土汉代木牍中是罕之又罕的个例,在两汉草书遗迹中是孤绝之作,是书法艺术中的稀有国宝。


前凉写经: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佛经写本

  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前凉《法句经》写经,前有剪截痕,仅存后半。该写经是凉州姑臧城中官方抄经生所写,时间在升平十二年(368)以前。白麻纸泛黄,质地精细,纸面光洁,保存良好,长135厘米,高24.9厘米。系抄写《道行品法句经》第三十八、《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九的内容,存经文65行,每行16字至30字不等。末尾书题记二则:“升平十二年沙弥净明。”“咸安三年十月二十日,沙弥净明诵习法句起。”可见,抄经写成后,流传河西各地,被一个叫净明的凉州僧人收藏,当作日常诵习的经卷。此后,又经历许多僧人流通,最终安置供奉在敦煌藏经洞中。国内史学界公认,这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佛经写本,对探讨古代书体、佛经版本以及前凉奉晋正朔诸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古代佛教题材书法作品中的稀世国宝。

  智升在编撰《开元释教录》时曾在总录补录了前凉事迹:“前凉张氏,都姑臧,从晋年号。自张轨永宁元年辛酉,至天锡咸安六年丙子,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围优娑塞一人,译经四部六卷,见存一部,亡三部。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博综众经,来游凉土,张公见而重之,请令翻译。以咸安三年癸酉,于凉州内正听堂后湛露轩下,出《须赖经》等四部。”可见前凉时期佛教之盛。残卷字依界线而书,书法保持了汉筒书法沉雄的风格,尖锋起笔,没有回锋,收笔处又铺豪重按,保存极浓厚的隶书捺画的余韵,竖画上粗下细,转折处多不提笔转锋,通篇气势连贯,笔力劲键挺拔,字势有左低右高的制度,在结体方而具有某些楷书特征。从撇笔来看,书者仍有余力回钩,可知该卷用硬毫疾书而成。近年来,敦煌、武威、居延等地出土了数支汉笔,均为竹竿狼毫,制作精工,可为佐证。此卷既表现了敦煌写经早期的艺术风貌,又显示并印证了“简书”向“经书”过渡的早期的字体特点,是隶楷的合体,其中,有些字又有行节笔意。写卷各篇首行标有早期抄本作分段标志的扁圆形墨点。


麟嘉写经:上海博物馆镇馆之书法国宝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书法国宝王相高写本《佛说维摩诘所说经》,抄写于后凉麟嘉五年(393)六月九日。其实,这件书法墨迹,是凉州城中本土经生王相高的书法作品。

  王相高写本《佛说维摩诘所说经》全文6800余字,由850余汉字组成。此写本为目前所知敦煌所有写经中有记年、有落款的最早写本,也是目前公认,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该时期有具体姓名的书法家遗存书法真迹最多之人。王相高的这件手书经卷具鲜明的隶意,点画书写中于奋笔间提按的反差较大,特别是字的末笔,遇有捺、横、竖弯勾者深含隶法。下笔速度较快,书写者极其熟练地于指腕间顿挫起落,单字仅指盖大小,但点画之形态生动完满,横画凌空直入,撇笔尖锋出纸;踢挑尚不刻意规范,或垂露直下轻收,或停笔调锋踢出,或转毫缓送;转折也在楷变进化过程中,或提笔顺势绞转,或顿笔折毫,或圆或方;捺笔之顿毫而出最具特色,或长而挥拂,或短而重抹;深入观察极富玩味之趣。作者能在迅捷间自由从容书写,可见其功力之精湛亦体现出我国南北书风同源异流的特点。此外,王相高写此经时,与今日普遍流传通行的《佛说维摩诘所说经》版本的翻译者鸠摩罗什同居一城,交往密切,更增作者与此写本的传奇色彩。此写本深具历史与文化的多重价值与意义,堪称“敦煌重宝”。



来源:武威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