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自为我:流连山水之间也

 我是圭水 2018-01-14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价值与理想,是寄托了中国文人的巨大情怀的,也与自由的心性与拒绝奴性直接相关,回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南朝宗少文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澄怀观道”,首先要澄怀,然后是卧游山水。其实这也是说一种畅神、寄情的意思在里面。

《二十四诗品》里讲到,诗就是艺术,艺术,绘画里面十三科,山水是排在第一科的。可见从古到现在,中国的读书人,从皇家到平头百姓,对山水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和感情。山水要有自己的情感,这样画才能打动人。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最早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画山水?因为山水就是自然。因为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在天地之间,最离不开的就是自然。我们要依赖于此,生长于此。那么,中国人眼中的山水呢,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无情的水。通过山水,我们可以理解到更大的宇宙和我们自己的内心。

现在看像黄宾虹,包括傅抱石,包括带有小品性,书写性质的齐白石的小山小水,为什么现在当下的画家比不过这些民国画家呢?大壶:就是缺文心。

齐白石作品

诗外修养,画外功夫。绘画没有背后的东西,没有修养的支撑和知识结构的积累,是画不好的。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知识结构,行万里路就是你的见识。这是在找合理的地和你内心呼应。而没有这种东西,你的山水画出来就是墙上的装饰品,这样你就是画订单的画家,不是“中得心源”的画家。

中国画本身是跟自己内心相切的。但是我们看欧洲的绘画,它最初是为宗教服务的,是服务性的。而中国的绘画很早就成熟了,也很早就开始为自己为主观服务的,而不是为客观服务的。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赵孟頫,你看他的工笔,好多人画工笔,他画的《秋郊饮马图》,可以看得到他的绘画向水墨的演变。实际上这已经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他强调这个。他线条的提炼已经出来了。其实这个就是从顾恺之就有了,所谓“以形写神”。他不是强调形,关键是传神。当然,后来的文人画可能把这个发挥到一个极致。

文徵明作品

赵孟頫在中国画史上是直接提出了“书画同源”,而且另有句话赵孟頫讲的很有意思,“画,不贵工,贵简率”。这个话其实很重要。“不贵工,贵简率”,但是我们现在看,现在很多是工的,简率的很少。

中国的艺术,不仅仅是山水,包括人物等十三科,也包括诗词歌赋。他都和一个重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就是君子之心,就是孔子说的狂狷。狂是我们的那种画山水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狷实际上是君子有所不为。当静则静,当止则止。中国人画山水实际上有点像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因为那样干净的、那样一种天人合一,造化心源,统一的山水画,他的真正境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是难以找到的。

展子虔,《游春图》

八大山人达到过,以小品、最朴素的感情的齐白石也用他的方式达到过。齐白石的花卉画还是受吴昌硕的影响很大,但山水,他把那种简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即简与写其意,再加上民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骨子里还是逸笔。白石山水不轻作,但作必有自家面面目,这样的“我自为我”一方面有其笔墨的渊源,包括从对石涛到金农的取法,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强调目之所见的胸中山水,反对死临摹,强调真率之意。

不过说起对中国山水画史研究更具意义的,则是黄宾虹先生,他从继往才能开来的角度与君学民学的角度看山水画都是独具慧眼的,黄宾虹先生对以书入画的强调以及笔墨畅神的实践都极具意义。

黄宾虹山水画

倪云林的《六君子》图,六棵树,树就是我,我就是树,只有达到这样和自然的合一状态,这棵树就是千古。人树仍然在那,它仍然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可以说是对人心的敬畏。

倪瓒,《六君子图》

元代黄公望,《快雪时晴图》

中国山水画的追求,尤其是文人介入山水画以后,根本是“心性”、“自由”这几个字,中国画是什么,中国画就是笔墨。这不对,中国画是离不开笔墨,但是中国画如果仅止于笔墨,你就小看了这幅画的伟大。但当下不少山水画还是缺少“大我”,多的是”小我“,画家本身缺少文脉与修养,或一味死临摹,或不注重笔墨,画中少文气、少真意,缺少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些都是其画作难以畅神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