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所有帝王中,对宦官约束最为严格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莫属了。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很善于总结古人留下的教训,深知宦官干政的危害性。他这一生都在谨慎行事,小心翼翼制定出各种严苛的制度来约束宦官,没想到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的子孙并没有牢记他的教诲,明朝后来不仅出现了东厂、西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也出了刘瑾、魏忠贤这种宦官中的极品奸臣,真是讽刺的很。 朱元璋对宦官是什么样的认识呢?他曾说:“我看过汉代、唐代的史书,如此强大的国家竟能因为宦官而败亡,太可惜了。这些宦官本来就是打扫卫生、听人使唤的小人物,怎么能让他们参与朝政、领兵打仗呢?这样的悲剧与其说是宦官造成的,不如说是宠爱他们的皇帝造成的。如果不对宦官如此宠幸,怎会有这等祸事!”“这些宦官们恶人多好人少,你让他们充当耳目,必然是耳聋眼瞎;让他们做心腹,那就是心腹大患!要让他们害怕法律,也不能让他们有功,否则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朱元璋对宦官的认知还是十分清醒理智的,后来他干脆在皇宫中悬挂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不得兼外臣文武衔。内臣不得御外臣冠服。内臣官无过四品。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有了如此严格的约束,朱元璋时期的宦官自然被治理的服服帖帖,十分本分,然而朱元璋一死,野心勃勃的宦官们就开始行动了。 宦官能够屡屡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整天在皇宫内奔波,接触的都是皇家子孙,宦官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重要的信息,稍加利用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朱元璋刚去世,明帝国就发生了内战,而宦官在这场内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建文帝刚刚即位,燕王朱棣拥兵自重决定发兵起事。这时建文帝宫里的很多宦官纷纷出逃投靠朱棣。他们将宫里的详细情况向朱棣和盘托出,致使朱棣很快推翻了建文帝,自己取而代之,年号永乐。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建立永乐王朝之后,早已将朱元璋的规矩抛弃了大半。他不仅设立了宦官的专职特务机构东厂,还经常任用宦官带兵打仗、出使外国。所幸他任用的这名宦官还比较靠谱,那就是我们熟知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部队有2万多人,这也就开了明朝宦官带兵的先例。无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搜寻建文帝,还是为了一壮国威,郑和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 朱棣在位时虽然给宦官赋予了很多的权力,但是他还算十分清醒,并没有给宦官干政的机会。可惜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往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后来历史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个规律。宦官一旦得势,对各级官员的压迫就会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也直接造成了大明帝国后期的黑暗局面。后事不忘前事之师,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