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著名诗人
有一年参加所谓“首届福建青年诗人交流会”,头也没开上,藏在一个角落坐着瞧散落于桌面的各种交流诗,习惯先看作者介绍和诗观,口气都很相似:“某某某,中国某某会员,在《星星》、《某某》、《某某》发表过大量作品,几十万字,入选《某年某某集》,获得某某奖,某某论坛版主。关注大气诗歌,倾向个性化与多向度写作”。这么说我是与近百个优秀诗人为伍喽,应该说是荣耀得很,读读其中部分诗人的部分诗歌吧,怎么看,怎么来气,怎么失望,肠胃好象一阵不舒服。看来我这个以教授文学为职业的人,必须立马更新观念或者在文学行当中自我清除才是。一股悲凉袭来,随即借故离席走人。开会者也有几个我是认得了,有的在网上交往过,他们大多都不知道我来过。我倒不是自忖什么清高,倒真是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绪,走人当然必定发生。可是恕俺老土,对这样大规模的交流,无论如何喜欢不起来。
带回他们的作品回来继续读。可是,我发现我真是老了。不仅读得我眼花缭乱,而且觉得几十年的文学追求和诗歌教习,在这些阅读中一下子变得“四大皆空”。诗人们的感觉一律是好的很。或实验,或自捧,或请名人来捧。作秀的东西多的要死。我呢,不懂装懂,生怕被其中某些诗人嘲笑为“不懂诗歌”,生怕对诗人有所不敬,读啊读啊,“隔”是越来越多,他们的文字仿佛真像他们说的,都是心灵的声音,怎么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他们有没有给我进入他们的心灵提供机会呢,也许给了别人这样的机会吧,于是我把诗歌交给我的中文系的几届学生传阅,其结果是他们阅读也让他们失语。我仿佛面对一堆“天书”,这“天书”不是一般人读得了的。我不知道该对他们刮目相看呢,还是另眼相看。
所收的一些诗歌的作者创作速度真是惊人,有的好几首都是同一天炮制出来的,不敢说一日千里,也是“硕果”累累。留下的却是许多意义空洞。那么精神高度他们有能力把握吗?答案是不能!他们自己也说这不是讲究高度的时代,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他们要消解,要人性的自由。连篇累犊,我看到了炒作、浮躁、自厌、自吹等等恶习。我看到了文学的可怕和精神的萎靡。
有些诗人们不陌生因特网,好多都是“斑竹”,相互间或认识,或互捧,或角逐,或倾轧。彼此是读者,彼此也是对手。生活中的俗气,被诗歌和诗歌活动“发扬光大”。一片鼓噪,使他们无暇悉心阅读中外文本。社会在变革,文学也在变革。但是文学直接落入断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片鼓噪,一片喧哗声中,今天除了发不同声音会得罪人的担忧外,精神上我还能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