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是生的背面

 晴朗n5o3vn86bi 2018-01-15

2016年11月,还在备战高考的我突然接到一个消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过世了。

比起悲痛,我更觉得难以置信,老师才刚退休,相对于死亡真的还很年轻。早读课上,初中学的篇目时不时触发我的回忆,她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在脑中清晰如故,好像闭上双眼就能回到那些场景里。她说话掷地有声,她爱鼓动学生去争做“人上人”,她喜欢隔三差五打电话到学生家去……她是个性鲜明的存在,可她也会突然地走了!

即使心里想着、惊讶着,平淡的生活仍要继续,紧凑的学习节奏还是得维持。一个人走了,地球的确是照样转的,但人生中有她参与的小片段,总会不打招呼地闯进心里,你换了一种心态去看她,她对你的影响还在继续,这是老师另一种形式的“活着”。

所以无须感伤吧,已死的人在用他们的方式和我们交流。深谙一句话“对于死去的人来说,离开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活着的人”。死是生的背面,它只是转过身去,我们却以为它会一走了之,结束一切。

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对于宇宙而言,生死并不对立,生不带着喜悦,死亦不含哀伤,两者不过是更迭有常的自然程序,生死本一体,在时空的流动中翻转不停。

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曾向航天局提出建议,让旅行者1号在距地球16亿公里远的位置给地球拍张照,照片上被大片黑暗包裹的一个小光斑—“暗淡蓝点”就是我们的星球。活着也好,逝去也罢,都是发生在小蓝点里不起眼的故事。如若这样一直思考下去,我似乎找不到生相较于死的一贯优势了,一种自然而然得到人们热爱和留恋的优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于是我不得不总结:人本不该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细究生命的含义,我们只是渺小的存在,于追寻小我的快乐与精彩中找到活下去的意义(这里的小我指人类自身)。

突然发现,这就是“一死生为虚诞”,独自摸索到达的地方,原来先人早已来过。我们不是造物主,俯瞰并不适合我们。

思来想去,生与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呢?我想,它们各司其职但仍有着共同点。虽然我门不能够用上帝视角远观生死将两者界限模糊化,但逝去的人可以对知道他们的人乃至世界产生和生前不同的影响是肯定的,并且这种影响可以持续。是的,死应当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一个生命,除了被承载他的肉体所意识,也为其周遭所感知。生,两者兼具,死,还剩后者。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并不符合“生命”这个词在科学上的定义,但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又怎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呢?相对客观的想法人类可以拥有,而绝对客观的答案也许只在上帝手里。换个角度说,一个生命再活跃,如果没有与你交流对你也没有影响,那于你而言这个生命的意义何在?一个生命欲向除他以外的个体证明自己的存在,产生影响会是唯一的方法。

给予我这些启发的,是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解剖实验室里的标本,都来自曾经鲜活的生命体,每一块骨,每一个器官,都能让我想象那些生命结束“生”时给周围人带来的哀恸。但在课堂上,散开的不是悲伤的气息,而是学习的氛围,我们急于明了各个部位的分布情况,是大体老师告诉了我们。静默的生命也参与了我们的人生,我甚至在想,自己死后是否也要去当一名大体老师?是的,他们死了,但我总觉得他们还有生命,怎么说呢?死是生的背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