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禀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心念佛心作佛 2018-01-15

一是遗传因素。

通常的理解是父母生理上的某些特征可从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然而,子女的性格与气禀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遗传因素的道理,就少有人重视了。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仅举一例,可见一斑。

张某,女,她的大女儿,气质特殊,个性愚鲁,好生闷气,哭起来没完。三、四岁时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时,她常常无缘无故偷偷地使劲掐人一把,掐得别的小孩哇哇大哭,而她却悄悄的跑掉了。父母常因此向人家赔礼道歉。对孩子虽严加管教,但毫无效果。好像在孩子的心灵中,有长期的积愤没有发泄出去似的。上学以后,性情仍是那样愚顽。有时冬季雪天,她心不顺,便站在雪地里哭,母亲把她拽进屋里,她却仍要回到原处去哭,直到哭够为止。二十岁以后,竟成精神病患者了,严重时欲持刀行凶,时轻时重,长期不愈。

这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和禀性,并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只要看看她父母前期生活中的“表演”就清楚了。她父亲原来由农村进入城市,熏染上一些浮薄之习,便逐渐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了,夫妻反目,常闹纠纷,竟发展到对妻子拳脚相加,严重时,打得妻子昏厥倒地,不省人事。以后又闹离婚,离婚后又复婚,如此反复折腾,人为的灾难气氛,笼罩着这个破碎的家庭。妻子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了。

殊不知,这些精神上的折磨,正是这个女孩先天生成的整个阶段,无形中为女儿注入了顽劣恶浊的气质,竟而毁了她的一生。但他们夫妻重归于好之后,所生的几个子女,心身均正常。

从上述例子来看,一个人的性格与气禀性的形成,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天的遗传因素,这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个道理涉及“胎教”,凤仪先生说,讲“母教”不如先讲“教母”,其意义就在此(可详见本书“胎教”部分)。

二是环境熏陶。

环境的熏陶是每个人气禀性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道理是明显的。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一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可影响他一生的气质、禀性、品质、情操、能力、作为等等。

如生长在富豪家庭和官宦家庭的子弟,由于父母到处受崇敬,受奉承,子以父荣,因而孩子也有自我高贵感,不好管教;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子弟,多能吃苦耐劳,有朴素的性格;生长在不和睦的家庭,父母常相吵骂,孩子也必然好说粗言秽语。上学以后,所受的教育,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总之,环境对人的感染力是直接的,是最强的。因此,孩子的成长,其气质禀性无不打上环境熏陶的烙印。

三是宿世业因。

宿世的业因是指气禀性形成的较远的根源。即今生的气禀性,是由前生的不良习性和罪业形成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气禀性,是前生的罪业与习气在今生的赋性中的反映。凤仪先生说:“前生的习性就是今生的禀性,今生的习性就是来生的禀性”。这一提法与佛家“业力”的论点是一致的。

            ——来自山沟的大智慧 下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