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下关的荣耀,不在鼓楼区的可控制范围内。
就算下关滨江都变成了鼓楼滨江,可在老下关人的心中,永远隐藏着那一份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 1
辉煌的起点,在热河路。
现在的热河,总有年轻人唱着《热河》,在热河路的建筑墙壁上写下李志的歌词和自己的梦想,然后骂上一句:热河路根本没有理发店! 然而时光倒退二十年,热河路却是下(xiá)关人民的新街口。在满街的梧桐下,繁华的热河路养起了一把把的下关人和事。 渡江胜利纪念碑串起了热河路和热河南路。而它边上下关电影院,却在老下关人的眼里,见证了兴衰。 电影院现在又变回了葡鲸渔港,可后面的下关文化馆和南京证券文化有限公司却一直没变,让人依稀记起,那早已没了踪影的图书馆和邮局。 作为热河路广播的标志,渡江纪念碑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当时甚至是个作为参考物的地标,所有的相遇都能汇总成一句“纪念碑那块见”。 说白了,热河路其实就是老下关的缩影。
曾经繁华的热河路可以说是老下关人的日常了。在店铺林立和车水马龙的热河,你很难找到什么没有的东西。
南京人去的第一家书店,十有八九是新华书店。老下关人也不例外,热河上的新华书店填充了多少人午后那段有点无聊的时光。 扯上新华书店,就不得不扯上已有百年历史的十二中。作为下关清华和下关北大,三十九中和十二中永远掐得死去活来。 合并了之后,考进十二中更是成为了下关人的骄傲。每一个下关人,都有一个十二中毕业的朋友。 放学后的时光,永远属于嘴巴和胃。旭阳的鸭子和叉烧永远排满了长队,双鱼酒家一笼笼的烧卖和汤包永远散发着腾腾香气。存活至今的李杨面馆也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一碗大排面是多少人的回忆啊。
纪念碑旁的肯德基和傣妹,那头的下关市场和苏果,承包了老下关人的整个周末。
当然,宝善街上有五块钱的理发店,也有扬子饭店。依旧能感觉出半个世纪前宋庆龄的韵味,在欧式建筑的美轮美奂里,仿佛看到了当年第七区的辉煌。
2
欧式建筑的聚集地不在热河路,在大马路。
如果说现在的上海外滩举世闻名,那么当年的南京大马路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民国时期的大马路,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港口和铁路枢纽。在惠民河畔,大马路上遍地商贾,洋楼林立,便有了那句“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
现在的大马路拆拆建建,如果从东边走进大马路,却怎么也找不出曾经的气势。灰墙土瓦和几个破旧的工厂撑起了后半段的路面。 鞋帽洋货的旧址上,追溯起一段从前。
但走到西边之后,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邮政管理局等等的旧址却没有丝毫改动。行走在大马路这段路上,依旧能感受到曾经南京外滩的辉煌。 毕竟它是下关。 穿过大马路,就是鲜鱼巷。当年的轮渡,清晨第一批人绝对是挑着扁担的菜农们。在鲜鱼巷抢到一个好位置总是会比菜品新鲜来的效果好。
虽然大部分下关人民还是喜欢货比三家,但在熙熙攘攘的菜场里,最显眼的菜品总是会吸引最多人们的注意。
惠民桥和鲜鱼巷的蔬果水产,承包了下关人的柴米油盐。
在傍晚的轮渡,结束一天劳动的菜农们,总是一边欣喜一边沉默。
3
每一个身份证320107开头的下关人,记忆永远离不开码头和南京西站。
曾经的中山码头,可不止是浦口到下关的一段记忆,它是所有老下关人幼年时对交通和历史的所有向往。
看似慢悠悠的轮渡速度其实并不慢。在轮渡里透着窗儿看长江飞奔的浪花,是童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或许你不知道它曾经叫首都码头,或许你也不知道当年码头的繁华似锦。但你得知道它为什么叫中山码头,在曾经辉煌的老下关。 其实除了中山码头,八九十年代的老下关,码头大大小小有十几个。下关电厂码头、南京海事码头和林林总总的港客运码头不计其数。 那时候啊,南京人飘着大江去重庆、武汉等,都喜欢去四号码头坐船。
和中山码头一样的情怀,还有南京西站。
在轮渡支配的童年里,还有火车的鸣笛声与蒸汽飞腾的滋滋声。南京西站是南京最早的火车站,在这里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 或许没几个人知道,长江大桥修好之前,津浦线上的客人,都是在浦口火车站停下,和拆成一节一节的火车一起过江,然后再在西站接着前行。
南京西站爬火车,轮渡所里捡子弹头,煤炭港边游长江,成为了老下关人最快乐的童年时光。
4 南京西站边上的大观天地,以前是天妃宫小学。
挹江门是盐仓桥和热河路两大居民区的连接点。多少下关人小时候都是在父母的自行车后座上穿过了挹江门,去下关幼儿园、天妃宫小学、十二中。 32路还是穿过挹江门,高架桥拆了修了新的隧道。
十二中隔壁就是绣球公园。下关小孩进绣球公园是不需要门票的:哪块围墙缺了个口子,哪块围栏少了根栏杆都一清二楚。 绣球公园就是下关人的玄武湖公园。小型游乐场、绣球花、溜冰场,没有哪个下关人会忘记。抬头望去,阅江楼高高矗立,成为了江边最伟岸的一景。
同样伟岸的还有长江大桥。以前汽车不多的时候,许多人喜欢骑自行车过江。十五分钟的路途上,心也随着长江一起平静了下来。 作为大桥南最大的居民区,盐仓桥不仅仅是李志心里走不出的结,也是许多下关人永远的故乡。
在盐仓桥,有一种幸福叫我家住盐西街,奶奶家在对面的盐东街。好不容易等到大家都不想做饭了,就一起去老城南砂锅、镇江锅盖面、高淳豆腐吃个遍。
偶尔有亲朋好友间的聚餐,出门就是东宫美食苑。老板做的是街坊生意,店面是自己家房子装修成的,菜量大得出奇。一盆泡菜鱼,完了再来一份德国猪手,街坊邻里的结账时还抹个零头。 一下盐仓桥汽车站,那座家乐福已然成为了整个城北(甚至江北)的终极超市。因为辐射浦口几个高校,一到周末,家乐福变身南京学术最高地。 “一切美丽旧年华,明日同步拆下”。下关区没了,身份证上的320107开头的数字,变成了一串念想。 文 | 游戈昊 摄影 | 屋顶的蜗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