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秋风乍起的鼓楼滨江,寻找老下关的味道

 云天tyf 2018-12-11

南京的建城史可追溯到2500余年前,这千年间山川河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巨变。哪怕是短短的五年时光,在高速发展的现代,日新月异从来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


下关,始于1933年,2013年被撤销,与鼓楼区合并成新的鼓楼区。在南京历史长河中足足存在了80年,它曾经是南京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南京的中心城区。下关缓慢的步伐跟不上轰隆隆的城建,曾经的辉煌到现在的落败也只有短短80年,时代裹挟着下关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



从此以后,下关在南京地图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却多了个洋气的名字,叫“鼓楼滨江”。下关人的生活依旧,轮渡的汽笛声依旧,破败的建筑开始修缮,可下关再也不是从前的下关了。


深秋的某一天,我们没有再去看银杏枫叶,而是去了趟鼓楼滨江。




01

/大马路·不复当年/


若是在地图上搜索大马路,你会发现在南京有两条叫“大马路”的大马路。


两条大马路隔着长江遥遥相望,江南江北有着不同的风景,却又共同见证着下关的兴衰荣辱。




南京曾有句俗语:“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这里的大马路指的是下关大马路。


1895年,张之洞下令修筑大马路,这条马路也的确塑造了长江边的辉煌。毗邻商埠码头,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时间巨贾云集、商铺林立。鼎盛时,大马路上的鞋帽洋货店一有新货,南京城的太太小姐们都会闻讯而至。短短的六百米,承载了晚清时通商开埠之重,遍布了南京外滩的百年记忆。


如今只剩下夫子庙独领风骚,大马路的繁华留在了当年的史册间,留在了下关人的口口相传中。



西接江边路,南抵建宁路,大马路在商埠节社区拐了个弯,一如当年命运在这里拐了个弯,由盛转衰也就那么短短几年。


踏着江边路上满地的梧桐叶,右拐进了大马路。百年前车来人往到现在的静默孤寂,在这里似乎还能看见经由时光雕刻的印记。曾经最让老下关人骄傲的民国建筑早已耗尽了当年的气势,而大马路也成了南京城里再普通不过的道路。


整条大马路,只剩下三座民国建筑孤零零地伫立于此,夹杂在横亘的电线间,氤氲着不为人知的往事。再往里走,满是停靠两边的汽车以及破破烂烂的废墟,南京外滩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当年的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现在已经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办公场所。


3层楼高的建筑,6根罗马柱气派巍峨,顶部的石台还刻着精美的花纹。如今已是80多岁的老房子,不能否认,当年也曾风光过。



散发着浓郁英国风情的南京邮政管理局旧址,当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全是英国人。


灰白色的外观,灰绿色的穹顶,是大马路最显眼的标志。斑驳的墙壁,配上远处雾蒙蒙的天,依稀可以窥见当时的熙熙攘攘人潮涌动。



伫立在大马路和江边路交界处的下关历史陈列馆,是招商局南京分局旧址,更早的时候曾是南京港候船处。


作为长江航运咽喉重镇,这座候船大楼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匆匆旅客。而修缮后的陈列馆比起前两座民国建筑,红柱绿梁,灰墙拱门,更显精致。



展示着老下关历史和新滨江风貌的陈列馆,游客并不多。老下关人不需多说,这段历史早已刻在心头,靠着几张图片远远不能道尽一切。


对于游客而言,陈列馆不大,走马观花短短五分钟就能走完,百年历史在这短短几百米间娓娓道来,怕是无法真正体会个中滋味。



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等水泥雕花的西式建筑只剩下断垣残壁,几乎无迹可寻。陈列馆里的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江天阁茶楼、和记洋行想复制当年的盛景,可终究是复制品。



下关,从一条不复当年的大马路,就可看到它的命运轨迹。于是,下关就消失了。



02

/江边路·窥见鼓楼滨江/


提到下关,总会有绕不过去的地标建筑,中山码头便是如此。坐着34路一路摇摇晃晃,穿过梧桐疏影,中山北路的尽头便是中山码头。



为奉安孙中山先生灵榇,动工兴建的中山码头,50年代是连接江南与江北的唯一通道。那时候的中山码头迎来送往,码头广场上的人车水马龙,一批又一批去江北上班的下关人,骑着自行车、三轮车鱼贯而入,喧闹的人群给码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随着浦口火车站的停运、过江地铁的出现,中山码头渐渐失去了往日喧嚣的景象。



老下关人都是听着轮船的汽笛声长大的。长江依旧滚滚,江面不时传来汽笛声,可上船的人不多,下船的也寥寥无几。


记忆中坐上轮渡,挤在大包小包旅人中间,吹着江风,远望长江大桥的的那种喜悦感也再难有了。



有着“六里江滩新下关”之称的下关滨江商务区段长江岸线,南起中山码头,北至长江大桥,全长3公里。沿着江边路向北,中山码头、民国发电厂、民国海军医院,一代又一代更迭,看尽了风云变迁。



距离中山码头不到百米,便是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一个带着重工业风格的地方。


时光追溯到百年前,它曾经是金陵电灯官厂,也是下关发电所。每个夜晚下关人家中的每一盏灯,都以这里为原点,点亮着南京城。


2015年电厂内的烟囱轰然倒下,又一个地标性建筑消失在老下关人的视野里。



修缮后的遗址公园比旁边的中山码头还要冷清,偶有误打误撞进来的游人被这红砖与玻璃的复古风格所惊艳。



巨大的塔吊安置在江边,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登上二楼的观景台,还可以看见不远处气势如虹的长江大桥。



11月的江风还未凛冽,沿着亲水漫滩随意走走,下关人记忆中杂草遍地的江滩早已焕然一新。


江岸边的芦苇以及不知名的杂草一副衰败的景象。



路旁仍绽放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给灰蒙蒙的天地装点亮眼的色彩。已到花期末尾的格桑花难逃被替换的命运,新的景观装饰将被栽种在这里。


正如如今的滨江鼓楼,处于新与旧的交替蜕变,衰败与希望交织在一起。



不远处的江豚观赏地、揽江台依托于码头的遗址,江豚难见踪影,那便去揽江台坐下歇歇脚。



再往北走,是一段废弃的火车轮渡栈桥。木质的轨道杂草丛生,除了门口保安亭内的保安,无人问津。



和空空荡荡的民国海军医院旧址相比,下关火车主题园略有些人气。


承载了下关人南京西站、绿皮火车的主题园在去年开放。站台、候车室、仿真的铁路轨道、旧时的列车站台、做旧的信号灯仿佛是当年的模样。



可这些都没有完全开放,紧闭的大门、空空如也的车厢,预示着这里所遭受的冷遇和尴尬。



恰似老式火车站的布局,让这里也成为了婚纱照取景地之一。



但是下关人的情怀并非是靠这些新建的仿旧建筑所能拼凑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绿皮火车也载不动这些消散的下关岁月,可新的鼓楼滨江在建成的路上,谁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03

/下关·永不消失的记忆/


如今的老下关早已是物是人非,建筑可以修缮,可以推翻了重建,就如沿着江岸线铺开的一座座江景房,还是没有阳台的江景房。



可现实还在眼下,在崭新的商品房里苟延残喘的破旧小楼里、在堆叠的废墟间。



下关人的生活还在继续。滨江的滩涂上,立着一根根的鱼竿,闲来无事的午后,附近的居民在此垂钓。懒懒地抽上一口烟,观察着鱼竿的摆动。



各类置地产业早已瞄准了这块落寞之地,期待将来有一天能重现当年的码头风光。


高楼霓虹,世界上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千篇一律的一面,而时代的步伐从不会为一部分人而停留。生活继续的背后是习惯,无论是否被迫。



一部分老下关人早已迁离,除了身份证上的320107还能证明曾经出生、成长在这里的身份。


下关早已物是人非,那鼓楼滨江该何去何从?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