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追月,王中之王--- 强巴藏佛-解谜巴托拉金铜造像历史

 无为zy7ny7trqk 2018-01-15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Bronze Sculptureof the Patola Dynasty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


(音乐伴随,更添阅读乐趣) 


 

(图1.世间王者佛祖像,巴托拉王朝,高35cm,洛克菲勒三世收藏)


《诉衷情》-忆唐

       (强巴藏佛)


大漠孤烟撒秋霜,

灯影乱佛装。

心中纵有千劫,

浅画作水绵长。
忆旧事,

思故唐,

意徜徉。

纵马持缰,

放歌葱岭,

催断人肠。

(图2.释迦摩尼佛祖成道像,巴托拉王朝,高33.7cm,诺顿.西蒙基金会收藏)


《大西域记》中有云:“钵露罗国,周四千余里,在大雪山间,东西长南北狭。多麦豆出金银,资金之利国用富饶...”,“文字大同印度,言语异于诸国。伽蓝数百所,僧徒数千人,学无专习戒行多滥......”

   

(图3.释迦摩尼佛祖成道像(背面),巴托拉王朝,高33.7cm,诺顿.西蒙基金会收藏)


露罗,就是我们古代地理中对勃律(Bolor)的另一种称谓。这个遥远之所在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克什米尔有何关联?她和东土大唐发生过什么文化历史上的架构联系?她在佛教艺术史上又创造过怎样的辉煌?笔者将通过多方的比对研究和信息汇总给您娓娓道来......

(图4.世间王者佛祖像,巴托拉王朝,高35cm,洛克菲勒三世收藏)


欢早期金铜造像的朋友对图1这件造像一定不会陌生,这件由洛克菲勒三世收藏的“克什米尔”风格金铜造像可谓精彩绝伦、匠心独具,是早期金铜造像中的巅峰之作。无论是巨大的体量、独特的铸造构图、细到服饰衣纹的镶嵌,还是台座上供养人物的形态以及梵文(Ssndkrit)题记的内容都堪称绝世之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从铭文中出现的年代我们可以判断此件作品的铸造年份为八世纪早期,即使在那个年代这件作品也是金铜造像中强调写实和工艺细致的难得之作。

(图5.释迦摩尼佛祖说法像,巴托拉王朝,高30.3cm,布达拉宫收藏)


我们惯性的知识体系,这件作品应该被定义为克什米尔早期风格,但经笔者多年的比对研究发现,这件作品的原始铸造地应该属于另一个王国-巴托拉沙希王朝(Patola Shahi Dynasty)。

(图6.释迦摩尼佛祖说法像(背图,巴托拉王朝,高30.3cm,布达拉宫收藏)


托拉王国定都于印度河上游的吉尔吉特(Gilgit),不同于现在的大克什米尔(Great Kashmir)地理范畴。

(大、小勃律地理示意图)

时的印度河上游因为地处战略要冲而小国林立,要在这样一个位于东部的大唐帝国、北方强大的吐蕃政权、西部的突厥、波斯以及南部的克什米尔格尔戈达王朝(Karkota Dynasty) 的复杂政治角力的漩涡中生存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当时巴托拉王国的统治者就是在这样的强邻环伺中生存并危险但巧妙机灵的走着政治钢丝。

(图7.释迦摩尼佛祖站像,巴托拉王朝,高63cm,拉萨西藏博物馆收藏)


个国家和勃律又有什么关系呢?聪明如你想必已经猜到了,是的,巴托拉沙希王国就是我国历史书中记载的“勃律”。彼时勃律经常受到吐蕃的侵扰, 遂转而与唐交好并多次向大唐求助抵御外敌入侵。从建国7世纪早期至8世纪中叶的接近一百三十年间共计八王都与东土大唐结成同盟关系。

(图8.弥勒菩萨坐像,巴托拉王朝,高35cm?,阿里托林寺收藏)


而第九王苏兰德拉迪蒂亚(Surendraditya,唐时译作:苏失利之)抵不住吐蕃的诱惑而投降。公元747年,大唐安西都护使高仙芝将军率军第四次远征,此一役终于彻底击败吐蕃,将其赶回至巴尔提斯坦(Baltistan,后改称大勃律)以东的旧有控制区。高仙芝俘获苏失利之及其王后回到长安,小勃律(Gilgit)也被划做大唐的一个军区并改名为“归仁”。

(图9.弥勒菩萨坐像,巴托拉王朝,高67cm,拉萨大昭寺收藏)


元751年,阿拉伯人打败唐朝的当地统治者,小勃律被有的王国吞并......

(图10.弥勒菩萨坐像(侧面、背面),巴托拉王朝,高67cm,拉萨大昭寺收藏)


我们再回来看巴托拉风格的造像。由于地产丰饶,当时的巴托拉王朝相当富庶,又因为依佛教为国教,王朝的历任国王都创造了许多恢弘大气的佛教造像。经过漫漫历史长河中各种战乱及政权更替的翻腾洗涤,这些旷世作品现在大多已不知所踪。

(图11.释迦摩尼佛祖说法像,巴托拉王朝,高22cm,瑞士阿兰伯德基金会收藏)


者从仅存的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搜罗出以上几件典型的巴托拉沙希王朝经典造像与大家分享。

(图12.释迦摩尼佛祖说法像,巴托拉王朝,高24cm,拉萨大昭寺收藏)


史的迷雾已经让我们无法考证这批已知、还有无数不为外人所知的精美造像的命运和下落。我们只能从残存的记录里了解到它们中的大多数曾流落到西藏的阿里地区及旧时西藏势力范围的大勃律(含拉达克)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西方收藏家用不为公众所知的方法获取了其中几件,另有少数几件依然保存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被视为镇寺之宝,其它没有留下影像的一部分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无觅影踪........

(图13.释迦摩尼佛祖像,巴托拉王朝,高17cm,布达拉宫收藏)


巴托拉王国早期的梵文刻款中我们找出了频繁出现的“大象王”(Maha-gajapati) 、“伟大君主”(Mahasamantadhipati)、“吉尔吉特的统帅”(Gi- ligitta Saramgha)“王中之王”(Mahatajadhiraja)等不吝溢美之词的称号。可以从中想象当时王国的恢宏气派。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吉尔吉特除了风光依旧,亦再无当年杜甫笔下“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碗最来多。” 的繁荣景象。皑皑雪山也仿佛已经忘却了这片曾经创造佛教艺术辉煌的王者之地....... 而有个名号却戏剧性且名至实归的回落到这批巧夺天工的佛教造像之上--'王中之王'......

(图14.释迦摩尼佛祖像,巴托拉王朝,高17cm,布达拉宫收藏)


史上有无数的悬疑问题需要我们解决,而往往解题的线索就隐藏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或支离破碎的文献资料当中。当笔者翻阅了无数的中外历史典籍,终于把勃律的这段尘封故事呈文其上之时,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历史的无限自豪。其实,“葡萄美酒夜光杯”离我们并不遥远,何不让我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纵缰驰骋,去体会那放马葱岭的豪情血脉.......


(因微信篇幅所限,本文为节选版,原作请候正式出版)


 -----------------------





 -----------------------



【如欲购买《般若光华》一书请加以下二维码联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