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这才是青春本初的模样
周诗浩
【导读:无论是高居于山岗之上,还是低伏于幽谷之间,我们都不能丢失仰望星空的信仰,只问初心,无问西东,这才是我们青春本初该有的模样……】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信念与梦想,无问西东,只问初心,这是青春最纯真的样子。
由导演李芳芳执导,汇聚了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等演员的电影《无问西东》1月12日全国上映。影片中通过五位不同年代的主角的成长经历,对他们所处年代的青春命题进行解读,正如导演所说:“青春是一种美好,是一种力量,是最真实的自己。”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勇敢,一样的笑脸,一样的花裙子,无论年轻与否,就算历经百年,那种青春的味道依旧真切。
故事跨越百年的深情往事
不熟悉影片创作背景的观众,在看到《无问西东》的片名时一头雾水,其实这部片的初始就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120周年校庆而拍摄的,片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意指德行东西融会贯通,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精神。
《无问西东》的故事围绕四个不同时空中的年轻人的选择和命运展开,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这几个年轻人满怀着渴望,在四个历史的时空中一路前行:民国初年,局势动荡,陈楚生所饰演的进步学者吴岭澜,代表的是“只问自由冲破束缚”的先进思想;抗战时期,国家危难之际,王力宏所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决然弃笔投戎,成为一名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青年;时光一晃到解放初期,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与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在爱情与生活的旋涡中挣扎,即使要与所有人作对,面临流放千里,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在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现代都市,张震所饰演的当代精英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职场,渐渐迷失了自己,当赢已经成为习惯,最终停下来思考,回归本心。
四个历史阶段,四组年轻人在张扬青春和扎根红尘之间的内心博弈,有大时代的悲壮,也有个人无悔青春的选择,四段故事,四组人物看似毫不相关,却相互穿插,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勾连在一起相互影响。
演员
对于青春的解读,导演李芳芳用“只问自由、只问深情、只问盛放、只问初心、只问敢勇”为线索贯穿全剧,它代表了少年对青春无限的遐想,以及为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而片中几位演员的诠释,也映照了这一价值观。
片中最浓墨重彩表现的是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与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之间的爱情,两人手牵着手在清华、北大校园中徜徉、奔跑的镜头,不仅重现了清华园的旧貌,更重要的是把那个时代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一面展现出来。背负心理包袱,被人指责“勾引别人丈夫”,唾骂声下的王佳敏是无奈卑微的,章子怡把这种人物状态拿捏得恰如其分。有一场告白戏份,当陈鹏不顾流言蜚语勇敢表白时,自卑的王佳敏第一反应就是推开了陈鹏,这时候黄晓明饰演的陈鹏坚定地告诉她:“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另一段重点展现的部分,则是王力宏饰演的广东将门之后沈光耀弃笔从戎的故事。王力宏无论是口音还是表演,都选对了最适合他的一个角色,天生的贵气和阳光,翱翔蓝天时的刚毅与温暖,以及最后以身殉国时的决绝,都是影片最催泪的部分。特别提一句,精心打造的复古空战场景,效果惊人。而导演也深谙留白之道,米雪饰演的岭南贵妇精致有礼,唯独对儿子参军一事坚决反对,但是在最后儿子为国捐躯之后,依然能保持风度,以及一个母亲的情怀。如此内敛的泪点,在影片中数不胜数,都需要细细体味,才能了解。
除此之外,《无问西东》从清华到西南联大,吉光片羽展现出的更是清华的治学精神。导演李芳芳一定也很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在影片中,她还原了汪老先生名篇《跑警报》里好几处细节,如沈光耀的冰糖莲子羹,山洞上“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对联,以及各位老师在躲警报时继续讲学的实况。最有禅意的一段,则是物理学教授在大雨滂沱时,突然让学生们静坐听雨,体悟内心。窗外,马约翰老师正带领学子们操练体魄。青春的跳动与求学的沉稳扎实一时间混为一体,无问西东、只求真实的治学精神尽显。
观点
虽然《无问西东》的背景里记录着为清华大学120周年校庆创作的初衷,但故事里处处彰显的不仅是“清华魂”,更是一段横跨百年的青春往事。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特质,就像影片中四段不同的时空,哪怕生逢乱世,哪怕人心不古,依然有很多人在践行着他们的信念和理想,也将青春镌刻在了时间的长廊中。
诚然,在时代的浪潮涌来时,有人会迷失方向,有人会艰难抉择,但也有人会无问西东,勇敢前行。在最好的年纪迎来最残酷的考验,这也是那个大时代下的青春风貌,一种年轻敢勇的气息,无惧无畏。
回照当下,不少人忙于皈依所谓“佛系”的生存哲学,抑或是在泡枸杞养生等琐事中庸庸碌碌过一生,还未出发,心态就已向人生举手投降。《无问西东》用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给予我们对青春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定义。
无论是高居于山岗之上,还是低伏于幽谷之间,我们都不能丢失仰望星空的信仰,只问初心,无问西东,这才是我们青春本初该有的模样。
立德立言皆为虚幻,无问西东才是实践
王不二
一个选择,会导致未来的云泥之别。选对了,值得一生庆幸;选错了,便用一生偿还。正如电影《无问西东》旁白所说: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不得不说,《无问西东》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值得写下来。首先它会令我们想起这一生曾接受过的教育;塑造过我们的;令我们赖以为生的;从迷途中拉回了我们的;会与我们相伴终生的人和事。
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四个时空的故事,横跨百年,导演用一生的时间跨度将他们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看似独立的个体,实则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三代年轻人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做出选择,终其一生不断前行。而时间想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在时代的洪流里,渺小的个体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由电影联想到我自己,如今自己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而且现在正在践行,过程中有多辛苦且不提,周围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自己也有过一些动摇,但最终自己还是想努力坚持做个自由职业者。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选择另一条路是否会更平安喜乐,但其实没有如果,所以也谈不上后悔。一是平凡的路有平凡的幸福,但也有平凡的辛苦;二是对于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设一个结果,因为预设不等于真实。不如顺心而为,毕竟还有希望,而且人活一世,什么样的体验不是体验呢。
比如这部五年前被禁的电影《无问西东》,五年之后再去看它,时间已经让当初所有的人变得面目全非。而电影所传达的深情,是一种很自发的心理活动,没有人能迫使另一个人对自己,或者对任何一件事情深情。当你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就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就不会再问西东。
电影里的年轻人,把每一个决定都做得轰轰烈烈,然后人生便定下了或悲壮或成功的基调,你是否羡慕?你是否相信只要当初做对了一个决定,如今的人生肯定大会不同?
时间教会人们成长,褪去青涩和张扬,换上从容与淡定。但令你能不断从谷底走到峰回路转甚至跃然登顶的,始终是不问来路、全然向前的。于我而言,人到中年,现在想想,年轻时真的是看的太少,学的不多,听了太多容易摇摆的建议,即便很多都是为你好的名义。但只有自己越活越明白,自己想走的路谁也拦不了,但你必须要学会坚强。
如果让我评价这部影片,我只能说:《无问西东》类似《芳华》的题材,剧情借用《云图》的结构。电影涉及了历史、人文、人生、命运、爱情、哲理等众多主题,很难评价好还是不好。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部电影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最后,借用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这是一种笃定又柔软的信仰,知易行难。即使失去了曾经的勇敢,你依然可以拥抱你余生的真实。
无论是在停下亦或行走的过程,面对已经行走过的未曾觉的后悔,并一如既往认真行走、继续前行。珍惜并过好每一天,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内心仍如此刻般欣喜:这一生都幸福地生活着,未曾辜负。
唯愿你我永远心怀青春之火,不惧不畏,不灭不熄,只问深情,无问西东。
水木清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飞向拂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这样写道。
《无问西东》的各个时代亦是如此。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形散而神不散,多条人物主线交错演进,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掺杂着对时代的诟病和对现实的揭露,是一部比《芳华》也不遑多让的佳作。
影片中各个时代的主角都在清华读书生活,共赴一场青春的盛宴,却在残酷的时代里或香消或命陨或与时间和解与世界抗争。这部电影本应该在2012年上映,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结果却被禁五年,拖到今日。或许是因为影片中无论哪个时空都有针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负面的直接的描写,触动了社会政治的敏感神经。
1923,北平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忙碌的生活会给人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又该去追寻什么?
关于选择,关于未来,吴岭澜(陈楚生饰演)一度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往哪一个方向去。
梅贻琦阐述的真实:你看到什么,在做什么,在其过程中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当他穿过人群直面泰戈尔的演讲时:“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他发现此时此刻聚集在这座礼堂里的人,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他的内心也穿过层层迷雾,看见了光,看见了真实。
1938年,昆明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抗日战争时期,迫于局势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临时大学,后西迁昆明,称西南联大。
倾盆大雨猛烈地拍打着屋顶,听不清教授的讲话声,却看得见教授在淋雨,黑板上写一个“静”字,哪怕世界一片波澜,推开窗,师生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在军官的号召下,沈光耀(王力宏饰演)知道了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可是家人反对他参军,态度坚决,不希望他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失去了性命。他妥协了,却藏在心底。
在吴岭澜“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的鼓舞下,在敌机一次次的轰炸下,在身边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后,他终于义无反顾。
即使身负家人的期望,负重前行,也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选择民族大义,舍小家为国家。
最后借双胞胎兄弟之口,说出了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后来,他总是在完成任务之余给贫困儿童带去食物,也正是他的食物,延续了陈鹏的生命。
1962年,北京
世道艰难,人言可畏
王敏佳(章子怡饰演)是一个有点我执的女孩,虚荣心作祟,说给毛主席献花的人本该是她,一直过不去这个坎儿,念念不忘。
谁成想,就是这个谎,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人们的诋毁和唾骂,遥望李想站在台上发言,划清界限,她笑了,好似看透了人性善恶。这一笑,让一群乌合之众找到了动手打人的理由。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王敏佳的三分过错,却受到了人们十分的惩罚。
命运弄人,向死而生,有很多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也有些人死了却是换一种方式活着。
陈鹏(黄晓明饰演)送她的雪花膏、银杏叶、木刻花,送出的分明是一颗赤城的心啊,总算给她伤痕累累的内心一丝安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但她还是用面纱把自己的面容遮挡起来,一同遮盖的还有她的内心世界。正如她在苏醒后亲手埋葬了从前的自己,连同青春无邪一起埋进了土里。
越是不被善待的人,越能识别善良,珍惜善良。所以影片最后当文革席卷村落时,她只能选择离开:在死亡来临前,一定要找到陈鹏。
王敏佳在窗前的回眸一笑,马尾辫摇曳着的是不败的青春啊,陈鹏把自己比作原子,把清华园比作粒子加速器,拉着王敏佳的手在清华园一路狂奔的画面,一度让我回想起青春的单纯与美好。
陈鹏的痴傻重情,让我想起了阿甘。
他认定了王敏佳,可以为此果断地拒绝去九所工作,他说,我有人要照顾。也可以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就将自己交给研究所,交给国家,不留后路。
他说的那句“我的事了了,可以去九所工作了”,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想来心里早就不是滋味了,看着就动容。
还是在那个时代,李想的明哲保身也不全是错,他也是为了实现支边的理想。可他的退缩让他此后都生活在愧疚和自责中,直至把生命奉献给了一对男女,完成了自我救赎。
2012年,北京
世界宽广,人心逼仄
世界又很小,原来这对男女就是张果果(张震饰演)的父母。
他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结缘了一个四胞胎早产儿的困难家庭。哪怕时过境迁后,那个家庭也越来越贴近他的生活。老练的职场上司不免揶揄他:之前我也助养过一个孩子,就像认了一门亲戚。费心事不少,毕竟人心总是不容易被满足的。
上司的话好像一语成谶,慢慢应验,他开始摇摆,厌烦面对这个家庭,一次次的避而不见。内心越来越挣扎,外表却越来越平静。可是,当他打开发现是四支精致的胎毛笔时,一时无语凝噎,幸好,没让他的善良受伤。
可以想象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四胞胎姐妹也将传递属于她们的价值。
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爱仍在传递。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思考,那样地生活。他们离我们今天不过百年,但他们守护、在意和体现的精神、传统与风骨,已经和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回顾历史,我们常常喟叹不已。
那个时代,叫民国。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风雅风度,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他们叫蒋南翔、梅贻琦、马寅初、傅斯年、沈从文、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他们或是一校之长,或是学科奠基人,或是出版界前辈。
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当得上‘大师’的称谓,尤其在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中的有些人被遗忘了,这不只是文化的断裂、历史的断层,更是精神的缺失。
影片讲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却在最后对那些配角甚至是只有一个镜头的人物进行了真实介绍,结果名号一个比一个响,全是时代的弄潮儿。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仿佛无根之萍的情怀,也真正有了落脚之处。
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大学的本质之一在于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思想个体之间的交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其实就是一种弥散性的氛围。大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氛围;大学对人的塑造和熏陶,也得益于这种氛围。
读大学,一旦被简化为上四年大学的课,大学的价值也就被抹去了大半,可以说是大学经历的平庸化,乃至大学精神的矮化。
然而现实却是:高校不遗余力地进行圈地运动,建立新校区。对于那么多大学的那么多新校区的那么多年轻人而言,有时我们不得不悲哀的承认,所谓心性的滋养,所谓人格的提升,奢望而已。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套用这句话:衡量一所大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校舍楼房、先进仪器之类,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凝聚最优秀的老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心智。
我们都曾像吴岭澜一样,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也会像李想一样,被名利蒙蔽双眼,不敢挺身而出;甚至会像王敏佳一样受到生活不公正的待遇;但愿我们终将像陈鹏和沈光耀一样,能够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如果早早明白青春也不过廖廖数日,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愿你不忘初心,抵抗恶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
|
来自: 老刘tdrhg > 《1、读书/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