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清廷上下大加赏赐,歌舞升平之际,忽然有消息传来,使得所有人都无比震骇:大清的“双亲王”、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忽然造反了! 在消灭达瓦齐过程中,阿睦尔撒纳为清军立了大功,居功甚伟,他,为什么忽然会宣布反清呢? 阿睦尔撒纳的造反,和乾隆帝的判断失误有直接关联! 乾隆二十年阴历九月,正率领大批从人进行“木兰秋狝”的乾隆皇帝接报:定边左副将军、和硕亲王阿睦尔撒纳把副将军印信交给了额琳沁多尔济之后,就从齐斯地方逃走,而后,他和他的兵士沿途大肆抢掠。 当时的乾隆帝,接报后半信半疑。很快,又接到莫尔浑的报告,奏称阿睦尔撒纳的两个哥哥齐木库尔和普尔普已经活捉了阿睦尔撒纳派遣的使者,告发阿睦尔撒纳确实已经谋反。 震惊之余,乾隆帝马上谕告军机大臣,正式宣布阿睦尔撒纳谋逆罪行,并且嘉奖齐木库尔和普尔普大义灭亲的举报行为,表示说,只要拿获阿睦尔撒纳,就会把他的名下的人众和产业都赏与这哥俩。 按理说,一年前阿睦尔撒纳率部众两万多人长途跋涉自动降清,他本人又得到乾隆帝亲自接见,授予“双亲王”厚衔,身为大清“定边左副将军”,确实不应该反清。但是,仔细分析一下阿睦尔撒纳的为人和他的野心,就可以看出,他勃然而起的反清行动,也绝对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 阿睦尔撒纳不是省油灯,其人骁勇机智,从达瓦齐称汗时开始,就一直就想当厄鲁特四部的总汗王(浑台吉)。可惜,由于不是准噶尔一系父系血缘的嫡传,他败于达瓦齐之手,无可奈何之余,才不得不投靠清朝。当时,他手下能够作战的兵士,不过5000人而已。为此,他的降清,当然不是忠心耿耿来效忠的,而是要依恃乾隆帝的力量,壮大自己在准噶尔部族中的影响力。 入清之后,阿睦尔撒纳确实深得乾隆帝信任,特别是他献计献策,特能表现,多次要求率领所部为先行替大皇帝厮杀,把乾隆帝哄得不行,百分百觉得这位来归的准噶尔叛徒乃大清耿耿忠臣。所以,当清廷内部有人怀疑阿睦尔撒纳人品的时候,乾隆帝即刻勃然大怒——当时,在北路军营的户部尚书舒赫德和二等公策楞,一直就对阿睦尔撒纳有所警惕,他们很早就建议乾隆帝,最好将阿睦尔撒纳和他手下的士卒留在军营待命,然后把那些兵士的家属都移往数千里外戈壁以南的苏尼特与四子部落接壤地方。提出这种提议,倒不是说这两个人多么心地阴险深沉,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阿睦尔撒纳手下两万人众的老弱妇孺,需要消耗大量的牛羊米粮,而喀尔喀蒙古地方能力有限,不能尽数供应他们。而且,现今把这些人安插地在乌里雅苏台附近,清军的军营后勤补给情况皆显露无遗,当地所在,又是通往准噶尔中心地区的大路,保不准这些人中会有人把清军春天攻袭的情报泄露出去…… 岂料,乾隆帝阅读了策楞和舒赫德之后,雷霆大发,拿着奏章就对大臣们说:阿睦尔撒纳和他部下这些远方归顺之人千里来投大清,如今,竟然有人出主意,意图离散他们的父母妻室儿女,让这些人分居于数千里以外。如果真这样做,这些降人内心必生疑惧,进而心生怨望,肯定会激发事端!所以,策楞和舒赫德二人,居心叵测,乖张谬戾! 气愤之余,乾隆帝竟然当廷下诏,把策楞和舒赫德二人革职不说,还籍没二人全部家产,下诏把策楞之子特通额、舒赫德之子舒常也都革职,发往黑龙江苦寒地方去披甲当兵。而二人在京诸子,全部逮捕交由交刑部处理,以为惩戒! 乾隆帝对策楞、舒赫德二人如此处理,确实过份,基本上就是以此来取悦阿睦尔撒纳了。由此一来,清廷内部的大臣再也不敢捋龙须,谁也再不敢讲阿睦尔撒纳的不是。日后,阿睦尔撒纳紧紧抓住了乾隆帝对自己深信不疑的弱点,肆无忌惮地逞其淫威。 乾隆帝实施“以准攻准”政策,委任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让他带领北路前锋军作战。一路之上,阿睦尔撒纳派人高举他在准噶尔部落昔日使用的大纛,旌旗招展,在沿途发号施令,以清朝大皇帝的名义和他自己的名义,四处招纳降人。在掌握了北路用兵大权的同时,他不断树立自己在准噶尔部族中的威望,沿途大量劫夺财畜、财物,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 更为心地深险的是,阿睦尔撒纳在攻打达瓦齐的过程中,一直炫耀他自己的战功,到处宣扬说,那么多准噶尔部民的降附,是向他阿睦尔撒纳投降。而且,平时他也不穿清朝官服,不佩带御赐的黄带翎顶,更不使用清朝副将军印,而是私用和达瓦齐相同的准噶尔“浑台吉”菊形小红印章,还移檄各部落,隐瞒他自己降清的实情,以给准噶尔各部造成这样的印象:阿睦尔撒纳,是大清皇帝的盟友,大清皇帝委派他为厄鲁特总汗王,统领满、汉、蒙古兵前来。击灭达瓦齐报仇后,大皇帝就会正式任命他为总汗王。 一路上,阿睦尔撒纳任意诛杀掳掠,对于凡是和自己不一心的各部族宰桑等贵族大员,杀头的杀头,抄没的抄没,恣情任意,跋扈非常。同时,他还暗中和各地喇嘛联合,送去银两,大肆进行买通,由此深得伊犁地区众喇嘛的支持…… 乾隆二十年五月间,阿睦尔撒纳趁机向清朝的定北将军班第“委婉“提出,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人”担任厄鲁特总汗。首先,他认为事前清廷以噶勒藏多尔济为“绰罗斯汗“(即准噶尔总汗)的提法,会导致准噶尔部族众心不服。最适宜的,应该在大定之后,从噶尔丹策零亲戚中“不论何姓”推举一人当总汗。 阿睦尔撒纳的这个建议,关键之处在于两点,一是他对噶勒藏多尔济被封为准噶尔汗表示否定,二是建议从噶尔丹策零亲戚中“不论何姓”推举出“众心悦服”的一人当大汗。他嘴里所谓的“不论何姓”,就是暗示非准噶尔父系血统的人(就是他自己)也可以当总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