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 别名豺狗、亚洲豺犬,是分布于东亚、南亚以及中亚的犬科动物,是豺属唯一现存的物种。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猎物数量的减少、传染疾病以及捕猎,野生豺逐渐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已被列为IUCN的濒危物种以及中国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界: 动物界 Animalia 豺,体长约110厘米,尾长约50厘米,重量约18公斤。 豺的外形与狗、狼相近,从外观上看,豺就像是灰狼和赤狐的混合体。它们体型比狼小,四肢较短。 豺与赤狐面部的区别 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呈棕黑色,类似狐尾,尖端为黑色或棕色。 豺的耳短,端部圆钝,鼻长,吻部短而宽。 额部隆起,从侧面看上去整个面部显得鼓起来,不像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 豺的体毛厚密而粗糙,毛色和长短随季节和分布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 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 基于形态的差异, 传统分类学中豺拥有至少11个亚种
然而许多亚种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2004年,杜宾等学者将11个亚种划分为两个组,1-5为北方组,6-11为南方组。 在2005年,《世界哺乳动物分类(第三版)》中,豺仅被划分为三个亚种: 指名亚种(兼并包含了传统11种分类中除天山豺和苏门答腊豺以外的所有亚种) C. a. alpinus 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印度半岛和爪哇。 北方亚种(天山豺) C. a. hesperius 目前主要分布于天山和阿尔泰山脉。以前分布的更广,如西伯利亚、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中国的西北部。 南方亚种(苏门答腊豺) C. a. sumatrensis 主要分布于苏门答腊、爪哇和马来半岛。 有些书籍和网络将此物种的别称译为“红狼”,这是不正确的,红狼(Canis rufus)是犬属动物,是另外一个物种。 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晨昏活动最频繁,擅长以群体合作的方式捕猎。豺的主要猎物是中型和大型有蹄类,比如各种野羊、鹿、野猪和野牛。 除了捕猎,豺会进食腐肉,也会吃水果和菜,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豺会吃草。豺很少攻击人类。 豺是现存较为特殊的犬科动物,习性类似于生活在非洲的非洲野犬,不同的豺群会配合攻击目标,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豺的生存能力。 豹会捕猎落单的豺 被虎捕杀的豺 同样的它们也要面对种群间竞争的压力,以及虎、豹与豺之间的竞争。因此,只有面积广阔、食草动物种群数量丰富的栖息地,才能维持豺种群的存续。 豺的行动迅速,身法灵活,擅长攀爬。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编写的《动物园设计》中曾特别提及豺的展示区设计:“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室外露天展示环境的围墙之间的夹角不得低于90°,尤其对于豺来说,它们善于借助夹角“飞檐走壁”。 对于大多数城市动物园相对狭小的空间来说,建议豺的室外展舍用金属网封顶。” 豺会挖掘地下巢穴,内部深邃而复杂,通常有1个入口,和多个出口。它们也会占用其他动物遗弃的巢穴,作为临时住所。 豺的交配季节一般发生在9月到来年的2月份,在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多成对活动。 雌兽的妊娠期约为66-69天左右,产仔则在冬季,每胎产4-6仔,最多为9仔。初生的幼仔背有深褐色的绒毛,1-1.5岁性成熟,寿命为15-16年。 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从中亚到华南,从贝加尔湖畔到苏门答腊岛,都能发现豺的踪迹。但到了现代,豺已经完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上给出的信息,豺已经从它们历史分布区域75%的范围内消失了。目前全球估计只有4500-10500只豺,其中成熟的能繁殖的个体不足2500只,因此豺被列为濒危动物。在我国,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包括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在内的一些国家,已有30多年没有豺的确切记录。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有关野生豺最后的记录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豺已在中国东部地区绝迹。而在华南地区,特别是曾经豺狗成群的江西省,进入21世纪以来只有两笔未经证实的记录。 对于成群活动的食肉动物来说,群体数量减少很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赖以为生的猎物密度太低,捕食者不得不缩减群体大小; 二、其本身数量太少,无法组成足够大的群体。中国的豺可能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加之它们如今所处的高海拔栖息地的环境限制,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密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