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六】陈尔杰:教读课文的编写体例与教学建议

 十三的脆饼 2018-01-15



编者

2017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为帮助广大教师全面、准确地理解统编语文教材设计的理念、意图和特点,让教学更有效,本刊约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的王本华老师和陈尔杰老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统编教材要点,明中探讨新教材的教学。


教读课文的编写体例与教学建议


“教读”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阅读课文区分的两种类型之一(另一种是“自读”)。在形式上,教读课文与传统的“讲读”或“精读”有较多相似之处,拿到新教材的师生往往感到熟悉亲切,容易上手。不过,在这种传统形式之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教读课文中贯穿的若干新理念,仍有待广大教师在使用中逐步深化理解,从而在一线教学中落实。有鉴于此,本文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对教读课文这一类型做简略的介绍。


一、“三段式”的体例


教读课文的主体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课前的预习,二是课文文本(包括文下注释),三是课后练习。这个“三段式”的体例在我国近现代语文教材史上有着长久的传统,也比较适合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统编教材在运用这种体例时,吸收了过往各版本教材的经验,力求贴合教学过程,在具体设计中明确“三段式”各个部分的功能。


1.预习


预习放在一课伊始。既名为“预”,就意味着它是进入课文的一个准备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过重,就失去了“准备”的意义,打乱了教学进程;处理得过轻甚至取消,学生的兴趣和“前理解”则没有得到充分激发,教学中就不容易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预习虽小,却很重要,需要慎重对待,根据学情精心安排。教材设计的预习环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指向:一是调动学生既有的生活、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初读课文;二是点出本单元、本课相关的语文能力点,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注意。如《春》的预习: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崭新的希望。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诗。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这篇预习的前一段,调动学生的经验,为阅读做准备;后一段,则紧扣本单元导语中点出的语文能力点“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结合课文的特点,将之具体化。


还有一些预习内容带有“阅读提示”的意味,对阅读、欣赏课文文本时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稍加提示。如《诫子书》的预习第一段: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这里点出了本文的文体是文言书信,而且是长辈写给晚辈的家书。古人讲文章辨体,对文章体裁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析语言、理解内涵、感悟情感。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情况,这段预习在介绍相关知识之后,以“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为落脚点,希望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其情深语切的文体特点。又如《猫》预习第二段: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猫》这篇课文文字平淡,却寄托了作者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很深的感慨。这一段预习,含蓄地点出了理解文章主题的线索,同时说明了其语言风格。这些提示都意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文本


关于课文文本,这里主要说明和注释相关的问题。课文的注释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对字词注音释义,另一类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注释所覆盖的字词与课后“读读写写”的范围并不一致,也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注释的意义主要在于帮助阅读。应该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自主阅读,随文学习字词。


3.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的主要作用,是基于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包括“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是对文章主题意蕴、情感内容的探究,后者则主要针对语言层面,同时含有课外阅读的导向。这两个层次的差别可以《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这两道练习题都涉及课文原句,但指向不同。“思考探究”中的第二题,主要指向对课文内在情感力量的感悟,针对的是“富含感情的细节”;“积累拓展”中的第四题,则侧重语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还有一些练习,带有更多的拓展意味,指向课外阅读、自主表达或文章理解的较深入的层面。如: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最后一道“积累拓展”题,与本册的名著阅读相关联。再如:


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这是《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道“积累拓展”题,提示了相关的文章,鼓励学生阅读。可以看出,这些文章虽属“课外”,其实仍然蕴含着回到“课内”的用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拓展阅读,在一个更丰厚的阅读经验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理解”本来就是一个将当下的体验与既有的经验相互印证,反复互动,不断深化的过程。统编教材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一些设计,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这个过程,从而带动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读课文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统编教材力求成为一套“便教易学”的教材。相信随着广大师生对于这套教材的逐渐熟悉,在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中,它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用好这套教材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首先,要善用教材的助学系统,在教学中整体定位,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一线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拿到“新”教材,对教材中体现的新理念、新设计无从体会,仍然沿用“旧”办法。教师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要先关注各单元的导语,努力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构建的初中语文能力系统;再关注各课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等内容,理解教材对本课教学的定位。通过这些“抓手”,教学就既有整体性,又有针对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安排教学。这与前一点恰好相反相成。教材构建的语文能力教学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束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而恰恰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灵活安排。当然,这要以整体的教学构想和对课文特点的充分把握为前提。


第三,要把握好“一课一得”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统编教材的课文,多是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材也提供了许多进入课文的“抓手”。勤学善思的教师,往往能从中发掘出许多可教、值得教的内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把握好“一课一得”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每一课的设计中明确重点。特别是教读课,重在教方法,让学生通过掌握方法,在语文生活中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语文学习》2017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