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脊轩志》获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老刘tdrhg 2018-01-1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永州一中  唐小艳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导入新课——知识探究,层层深入——能力提升,实践运用——小结本课——课后作业

 

主要

教学

方法

1、自主研读。

2、合作探究。

3、讲练结合。

 

教材  多媒体课件

《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能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并说说对它的感受吗?

补充古代文人及其书斋。

引出归有光、项脊轩及《项脊轩志》。                                 

谈谈自己的房间和感受。

激发学生对项脊轩及《项脊轩志》的兴趣。

 

 

 

二、

知识探究

层层

深入

 

探究一: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翻译。

教师引导归纳

三位亲人:祖母、母亲、妻子

事件:修葺项脊轩、诸父分家、母亲叩门扉问饥寒、祖母过余、项脊轩四次遭火、妻子学书等。

落实一些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文言句式,并对学生的疑问作出解答。

如:二世:名作动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名作状

项脊轩,旧南阁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

1、自主研读课文,思考问题,在书上做好标记。

2、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意见。

3、回答问题,并翻译找出的句子,如果不能翻译的,可以质疑。

 

 

1、学生对课文字词进行疏通,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了解“写了什么”,为后面的深入分析打好基础。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自主研读,按要求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完成第一层次的探究。

3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完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字层面教学。

探究二:作者是怎样写三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归纳:

母亲:①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祖母: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③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亡妻:①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选材:选取、提炼自己亲身感受过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人物音容笑貌。

描写:善于进行细节描写。

1、思考问题,找出文中描写三位亲人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与同学交流讨论,形成观点。

3、学生发言,归纳本文选材和描写的特点。

 

 

 

 

1、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解“怎样写的”,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技巧,体现出单元目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2、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技巧,得到写作方法上的学习。

3、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鉴赏,完成第二层次的探究。

4、探究写作技巧,完成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层面教学。

 

探究三:有人说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也有人认为归有光的散文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那么,你怎样看待本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看法。

教师引导归纳:

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觉,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 

1、学生思考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谈谈生活细节在本文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及在平时写作实践中的作用。

1、在回答“怎样写的”之后鉴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得到理论上的支持。

2、探究要求上升到鉴赏能力和归纳理论的能力。

3、由个别到普遍,由他人到自己,让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技巧深刻理解。

三、

能力提升

实践运用

1、提供“能力提升一”练习。提问:《清平乐·村居》中有哪些生活细节?有什么作用?

2、评价学生发言。

3、提供“能力提升二”练习。要求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亲情,以“感动”为话题写一段生活细节,50字左右。

4、组织评析学生作品。

1、阅读《清平乐·村居》。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2、自主发言,回答问题。3感悟生活,按要求进行写作。

4、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评析同学发言。

1、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学会“读”生活细节,巩固知识,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

2、学生运用本节课知识学会“写”生活细节,巩固知识,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

3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完成文化熏陶层面的教学。

四、

小结本课

 

 

教师组织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层面小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小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强调本课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将能力提升二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在班上交流。

课后完成作业。

深化学生对本课重点的理解,并增强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者简介:唐小艳,女,湖南省永州一中语文教师,教育硕士。近两年来,获省级奖励或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

 

 

全国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公开课《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猜一 个谜语,做做脑保健操“衣锦还乡”打一位明代著名散文家

 

生(齐声):归有光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

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

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

(上课铃声响起)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教师板书)这篇文章被誉为“明文第一”,也就是明代最好的散文,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不妨来读读,品一品其中的真味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遍读书的任务是:读准字音,弄清句意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人读一段,我们一起拿起笔(教师边说边拿起笔,学生也拿起了笔,端起了书)认真听,标出我们认为读得不准的字音和句子那我们就请坐在最前排的同学读书,一人读一段

(四个学生读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标记)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有读得不准的字和句子吗?

1:老师,我认为“或凭几学书”的“几”应读“ji”而不读“ji

师:为什么读“ji”?

1:因为在这里是桌子的意思,不是几个的意思

师:很好,字音和字义是相关的

2:“庭中通南北为一”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这种理解吗?

3:不同意,应读作“庭/中通南北为一”

师:为什么呢?

3: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庭院中是相通的,南北是一个整体”如果读作“庭中/通南北为

     一”意思就发生变化了

师:理解得很好刚才同学们的争论很有意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断句对句意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4:“轩凡四遭火”应读作“轩/凡四遭火”而不应读作“轩凡/四遭火”,因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轩”,后面的内容都是陈述“轩”如何的

师:从语法的角度来断句,很好,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在读的时候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5:老师,“凡再变矣”,我不明白

师: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不明白吗?

5:不是,只是“再”不知该怎么理解,讲成“再次”,有点讲不通

师: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认真,那么请你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5:“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庭院中开始的时候围上篱笆,然后理上了墙

师:对呀,那么后面一句中的这个“再”怎么理解?

5:(微笑)知道了,是“两次”的意思

师:老师替你高兴,在文言文的阅读中,知道了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全上下文的语境一个词语的意义有好多个,但在这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义,所以语境对阅读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

6:老师,第三自然段中的“得不焚”能不能理解为“得不到焚烧”?

(其它同学有的摇头,有的显得比较迷茫)

师: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因为就这三个字来看,字字落实,可以这样讲咱们请这位摇头摇得最厉害的同学说说自已的理解

7:我觉得不应该理解成“得不到焚烧”,这样理解的话就好像这个小屋很希望被烧掉似的但具体怎么理解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觉得这么理解不对

(师生共同点头赞许)

师:很好!那么你能根据上文给这个句子补充上一个主语吗?

7:应该是“项脊轩”吧(生7说完后和其它同学都流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了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项脊轩能够不被焚烧”

师:对,同学们,这个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很兴奋齐声)省略

师:有些时候我们对一个句子感到很为难,一旦补充上省略的成分,就会豁然开朗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同学们眼眼亮亮的,回答老师)没有了

师:那么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是不是真没问题了(学生期待地看着老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用手势将学生的视线引向黑板板书的题目,学生举手)

生:“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是“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记述项脊轩

师:不错,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志”应该是一种文体,通过记述事物抒发感情、感受的一种文体

师:对,这篇文章就该是通过记述项脊轩里发生的事来抒发感情和感受了,(有些同学在记录,而有的同学只是在听)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记笔记了,没动笔的同学拿起笔来啊,同学们贡献了那么多智慧,应该及时将这些智慧记录下来,成为你的知识(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

 

师:那么作者在小屋中的生活感受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体味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感受大家快速阅读,行文中有一句话体现了他的生活感受,同学们把这句话标记出来

(学生低头默读)

师:找到了吗?(学生点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教师板书:喜  悲)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啊?

生(齐声):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

师:我没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间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解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师:很会学习,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但我说不出为什么(学生笑)

师:能有这么准确的感受就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慢慢探讨哪位同学能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几句描写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诗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喜悦的心情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景来

师:不得了啊,这位同学!引经据典的确,从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意的生活,我们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喜”

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是生活却怡然自得

师:很好,“老屋是陋屋”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陋屋”可以吗?

师:可以(教师板书:陋屋)那“生活是怡然自得的”呢?

生:(齐声兴奋):情怡(教师板书)

师:但我觉得还是有些缺憾,两个词语能形成对仗就好了

生:屋陋情怡(教师边肯定边调整板书)

师: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他的妈妈和奶奶都去世了

师:好,请坐有补充吗?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

师:这些人都在项脊轩生活过,但如今都离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我们知道他悲伤的原因了,用一个词来概括,尽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对仗

生:(齐声回答):物是人非(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琐碎,平淡(教师板书:琐碎平淡)

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感人的情怀的

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

师:可以交流了吗?哪位同学先发言?(学生举手)

师:后排第一位同学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师:对母亲的回忆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叩”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其他同学也沉默)

师:咱们换个词好不好,比如换成“拍”,你们认为呢?(学生大都摇头,有同学举手)这位女同学,你一直都沉默着,请你起来谈谈

生:我认为不可以,“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了,谁先谈?

生:“妪每谓余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说明他伤心的程度

生: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哭起来了说明他痛之深

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请同学们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我有进步,奶奶就比得了什么都高兴,我落后了奶奶总是鼓励我

师: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境界啊那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

生:我的奶奶还活着,我会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她会为我自豪的

师: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也会为你自豪的而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其实祖母在这一段文字中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用声音将自已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举手)

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读书,坚定而高昂)

师:能讲讲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第一句话我认为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充满着关心和喜悦,所以读得轻松;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读得坚定,语气重

师:已经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些细微之处,我们还会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学有补充?好,最后一排第一位女生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中还应读出恢谐来

师:很好!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

师:同学们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还有吗?(不再有人发言)老师有一处理解和同学们不太一样,我认为第二句应该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

(教师模仿祖母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能说出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齐声):“自语曰”

师:好,同学们对细微之处关注了,就读出感情来了第三句我认为除了读出信心之外,应读出激动,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沉默,几个学生小声说“顷之”)

师:我听见同学们说了,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说出来(学生大声回答:顷之)为什么从“顷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动来呢?仅仅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已啊

生:“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

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再读一遍这三句话

(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

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一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

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高,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

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

师:(读完,沉默片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已亭亭如盖矣”似一声长叹,穿越古今,至今还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感谢归有光给我们留下这么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知道琐碎平淡背后的深情只要我们用心贴近生活,我们就能透过琐碎平淡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生活就处处充满感动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师生深情朗读结束,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热烈鼓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