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雨燕

 漂湘g4mxekwt1m 2018-01-15


桂魄初生秋露微,北京雨燕早已踏上旅程。这种世界上少有的以“北京”冠名的鸟儿,每年夏末都会从正阳门城楼、颐和园等处集结,先往西北再向西南飞行,一直抵达南非过冬,直至次年2月再返程,飞回北京。

    有人算过,北京雨燕一生迁徙的路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的。


    1.一旦落地很难再腾飞

    “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王家卫的电影《阿飞正传》中,男主角叙述了一个关于“无脚鸟”的传说,成了很多文艺青年心目中伤感命运的化身。而“无脚鸟”真的存在吗?很多人认为这或许说的就是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的国际学名是“Apus”,翻译成中文是“没有脚的鸟”。而在英文中,雨燕则又被俗称为“Swift”,意为“迅速的、敏捷的”。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这种鸟的标本,并把这个新物种命名为“北京雨燕”。这是全世界少数直接以“北京”冠名的野生动物。

    这种雨燕,比普通的家燕体型略大,通体羽毛呈现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的细纹。这种小鸟儿是天生的小短腿儿、翅长,爪的四趾都向前伸,因此几乎没有抓握能力。这导致它们无法抓取树枝栖息或是在平地站稳,只能依附于山体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当它们飞行时,只需要松开双脚,张开翅膀,让身体自然跌落,就可以借助空气动力,从容起飞。而一旦落地,只能吃力地爬行,如果不借助外力,不仅很难起飞,甚至连跳跃都成了问题。

    正是这种独特的肢体结构与生存方式,让雨燕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选择了北京,并且相中了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这里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正阳门、天坛、故宫,还有一座座箭楼、城门,一处处高大的古代楼阁,都成为北京雨燕的落脚点。这些高大建筑中的梁、檩、椽交错,形成了一个个人造“洞穴”,比野外的裸岩更加安全和舒适。

    长久以来,北京雨燕就安家在古建筑中,伴着北京人居住生活。一般情况下,它的住所距离地面至少有4米高。因此,北京人还给这种鸟儿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楼燕儿”。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不过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当时调查范围只限定在北京的四环以内。在四环以外,还有很多古塔古建,这些场所都可能有雨燕生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快速的变化让北京雨燕有些“措手不及”,雨燕数量出现了下滑。


    如今,一些高大的古建筑被修复后,在屋檐下拦起了防雀网,目的是减少麻雀等鸟类的粪便“腐蚀”古建筑。但这也给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雨燕带来了麻烦。

    值得庆幸的是,雨燕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近年来,市民们惊喜地发现,从天宁寺桥、国贸桥的桥洞缝隙,到北京师范大学的主楼、北京大学的仿古屋顶,雨燕上下翻飞的矫捷身影再次出现。目前,正阳门、颐和园、雍和宫、天坛、景山等古建筑,都有雨燕的身影。前不久在北京文博会现场,正阳门管理处与北京动物学会、北京国博遗产文化研究院共同签署《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研究合作意向书。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关战修透露,今后会在正阳门安装观察北京雨燕的摄像头,对雨燕的数量、习性等进行调查,找到文物保护与雨燕保护双赢的办法。


    2.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的最高时速甚至可以达到110公里至200公里。为何北京雨燕速度惊人?

    这种鸟儿身体是流线型,双翼呈镰刀状,这些都是快速平稳飞行的“标配”。在高空飞行时,它们张开双翅,能够长距离地滑翔;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追捕飞虫。更重要的是,这种翅膀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

    它们对风,尤其是上升气流天生敏感。有些雨燕炫技时,会借着“东风”,快速掠过地面。尤其是在觅食或求偶时,北京雨燕常常会聚集在有上升气流的地方飞舞。

    一般情况下,一只北京雨燕的寿命不会超过20年。这期间,它从不会像家燕一样停留在水边、电线上,人们几乎看不到雨燕落地,它最常出没在空中,捕食,甚至交配。有资料显示,这些鸟即使在夜间也会长时间逗留在空中。


    研究部门发现,雨燕的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但可以张很大,方便雨燕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几乎所有雨燕都是在空中进食,主餐是昆虫、蜘蛛等。雨燕取食时,会在天空中前后飞逐,张开大嘴捕昆虫。有人做过统计,一只喂雏的成鸟口中有281只昆虫,其中有3只蚊子、46只苍蝇等。一对20日龄的北京雨燕雏鸟一天要吃3675只昆虫。因此,北京雨燕和很多雨燕一样,被称为“不计报酬灭虫除害的益鸟”。

    资料显示,雨燕每次产卵1至6个。幼鸟会留在窝内或守在窝旁6至10周,时间的长短大都取决于食物供给。幼鸟羽毛长成像成鸟后,就能熟练地飞行。


    3.一生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

    北京雨燕也并非在北京久居。在“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的候鸟中,北京雨燕每年4月来京,7月中下旬在北京完成繁殖任务后,便带着幼鸟开始漫长而曲折的迁徙旅途。

    一直以来,人们只知雨燕夏季在北京繁殖,却不知其迁徙路线。科学家曾推断其越冬地在非洲,但缺乏证据,北京雨燕到底在哪儿过冬一直是个谜。

    直到2014年,中国观鸟会的志愿者给北京雨燕佩戴上“光敏定位仪”,才记录下它们的迁徙路线:从北京出发,先往西北方向飞,经过河北进入内蒙古、新疆等地,从天山北部进入中亚地区,在天空划出一个大弧线,最终向西南方向飞去。然后,北京雨燕经过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穿越红海进入非洲大陆。

    这还没结束,北京雨燕会一路往南,飞过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等国,最后于10月底至11月初抵达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都是它们的主要越冬地。这里主要的生境为沙漠和稀树草原,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间,昆虫较为丰富,能满足北京雨燕的食物需求。


    来年2月份左右,北京雨燕启程返回北京,路径基本上和迁来时相同。

    专家们的测算结果令人惊叹,每只体重仅40克的北京雨燕,每年迁徙路径往返距离大约3.8万公里,接近地球赤道的长度,其一生(以10年计算)往返的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迁徙之路,聪明的北京雨燕显然没有选择“最近距离”,而是开启了“省力模式”。这一路,翻高山、跨海洋,能量消耗极大,因此它们选择绕行,避开了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另外,北京雨燕迁徙的过程中会选择在某些地点徘徊停歇,如里海、刚果盆地等,时间上基本与当地的雨季重合。因为温暖湿润的雨季能够促进当地昆虫的大量羽化,为雨燕提供充足的食物以补充能量。

    必须要说,是先进科技的应用,解开了北京雨燕迁徙路径之谜。


    多年来,研究鸟类的迁徙,最常规的方法是为鸟儿套上标有唯一编码的金属标志环后,将其放飞,之后通过志愿者回收上报信息,分析鸟儿的旅途。但这种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回收率不足会造成结论失真。还有一种方式是用无线电定位或卫星定位追踪,但这些方式也不适用于北京雨燕,姑且不说接收信号范围、价格等因素,GPS卫星定位仪最小重量约为5克,北京雨燕压根儿不能承受“追踪器”的重量。

    直到近年,光敏地理定位仪的出现,才使得对于小型鸟类迁徙的精确定位和研究成为可能。光敏定位仪具有重量较轻、续航时间长、记录数据多等特性,小的光敏定位仪重量不到1克,通过记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度值由日出和日落时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则由当天的日照长度计算得出。





历史上,北京城是雨燕的繁殖栖息地,因此北京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物种,鼎盛时期曾达到五万只,但目前仅有三千只左右。雨燕最早居住在悬崖峭壁的洞穴中,而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北京雨燕在完成繁殖任务后便开始越冬迁徙,于10月初抵达越冬地--非洲大陆南端。下图是北京雨燕迁徙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雨燕迁徙选择绕行非直线飞行的主要原因是

A. 避开天敌    B. 水源充足    C. 节省体能    D. 远离人类

2.北京雨燕越冬地的本息环境主要是

A. 森林    B. 草原    C. 苔原    D. 冰原

3.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雨燕大幅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A. 天敌增多    B. 人为猎杀    C. 气候变暖    D. 旧城改造


【答案】1.C   2.B   3.D

【解析】

1.雨燕在迁徙途中有较为明显的路线选择,翻越高山或者跨越海洋会带来极大的能量消耗,因此它们选择绕过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在里海、刚果盆地等低矮地区停歇并补充能量。故北京雨燕迁徙选择绕行非直线飞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省体能,选C。

2.读图文材料可知,北京雨燕越冬地为非洲大陆南端,此处为热带草原气候,本息环境主要是草原,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期间,昆虫较为丰富,能满足北京雨燕的食物需求,选B。

3.读材料可知:“北京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 但是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建筑被大量拆除,保留下来的也被安上防雀网,这让雨燕无以为家,使北京城雨燕大幅减少,选D。


【点睛】

北京雨燕,属雨燕目雨燕科,因为爪的4趾都向前伸,它们无法在平地站立,一旦落地,不借助外力很难起飞。因此,这些可怜的家伙,只能从半空中跃下,经过滑翔,才能飞起来。北京雨燕的近亲们,多半住在峭壁的洞穴里。而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号“启慧地理”加入学习吧。

适用对象:高中全体学生,中学地理老师,地理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