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雨燕----我的楼燕

 bg1bgb 2022-07-18 发布于北京

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鸟类和哺乳类中唯一名字中带有“北京”两字的品种,所以如果找到一种代表北京的动物,北京雨燕自然会被当成首选。但在北京百姓的嘴里,这些鸟却有另一个名字——楼燕。

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被作为“妮妮”原型的北京燕,数量已经极少,需要人们保护。 现代生活方式统治了这座都市,多数家门不再洞开,多数房梁上也不再欢迎鸟雀筑巢。这几乎断了家燕和金腰燕的活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家燕和金腰燕在北京“几乎消失了”,只有极个别地方还能见到。

 
北京雨燕,属雨燕目雨燕科,因为爪的4趾都向前伸,它们无法在平地站立,它的脚只适合于抓住陡直的平面,不适合在地上活动,如果雨燕落在地上, 一旦落地,不借助外力很难起飞。只能从半空中跃下,经过滑翔,才能飞起来。北京雨燕的近亲们,多半住在峭壁的洞穴里。而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从正阳门到报国寺,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楼,人们早已习惯在老北京每一座楼台外,看到这些小东西舒展双翅,遮住天空。它们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王朝兴衰交替:宫殿烧了,城门拆了,又建起来,统治者走马灯一样变换,城市的名字也改了几回,北京雨燕却没离开过。但等它要离开的时候,却格外匆忙。北京城发生了几千年来最大的变化。城楼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现代建筑。野地和树荫,逐渐被宽阔的水泥马路和规划过的绿地取代。1965年6月底的一天,北京学者郑光美沿着故宫外围的筒子河,骑自行车慢行,他边骑边数,一路发现了近400只北京雨燕。到2000年7月初,已经是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的高武,沿着同一条路走过,这一天,他见到了80只。在北京大多数地区,高武已经无法见到北京雨燕的踪影。他目睹了这个种群在北京的盛衰,也目睹了背后所投射的,整座城市的变迁。
自1417年开始建成的城门门楼,一直是雨燕在北京最主要的栖息地。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这些栖息地开始消失。 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但历史没有记载,这些拆除背后的北京雨燕之殇。“与此同时,庙宇、古塔也因各种原因被拆除”,高武说,“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成为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这在高武的印象里,是北京雨燕群体数量发生的最大一次削减。从此,雨燕漫天飞舞的景象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古建筑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高武发现,许多高大的古建筑得到了细心的修复。为了保护,文物单位采纳专家意见,在古建筑的屋檐下拦起了防雀网。理由是,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兽王插一句:兽王我爱动物,我也是个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这些所谓的砖家们,你们先拆我家乡的建筑后又盖一些复制的赝品我就不说什么了,你们居然还腆着个逼脸说要防止鸟类粪便的污染,你们这帮傻逼!没有楼燕,那些古建筑早就被虫蛀烂了!你们这些傻逼!)这成为对北京雨燕的又一次重大打击。除了少数雨燕能够钻过防雀网以外,这些残留的栖息地,也已经对它们挂起了“逐客”的牌子。尽管找不到详细的数据,但高武相信,经过这两次打击,北京雨燕的数量已经锐减到现在的水平,并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此后,他身处的这座城市,飞速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但那些用玻璃和钢筋水泥搭起的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任何居住空间,这些可怜的鸟,搜索着残留的居所。在鼓楼、前门这些残留的城门门楼下,在没有被防雀网封闭的几座高塔和楼宇下,它们继续繁衍生息。人们还发现,另一些北京雨燕“与时俱进”了。几年前,有人在天宁寺桥、建国门桥这些立交桥的桥洞缝隙里,见到了北京雨燕。再往前10年,几座6层高的现代楼房檐下,也出现了雨燕的身影,它们钻进破损的水泥洞里栖息。经过几十年挣扎,这些昔日皇家楼宇里的“堂前燕”终于接受现实,飞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里。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历时两年进行了“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这个课题于2003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人员2001年和2002年通过65个观测点的多次观测发现,北京雨燕现存的种群规模只有3000只。而之前故宫的一项观测显示,1964年雨燕为360只,1974年为410只,但2000年仅发现64只。研究人员发现,造成雨燕种群减少的原因,不只是老建筑的减少导致雨燕栖息地缩小。通过对雨燕食物链的考察,他们发现,在食物链中通过富集作用积累的大量污染物也是威胁北京雨燕健康生存的原因。(兽王再插一句:再看看现在,这城市哪里还有它们的影子?!)




边飞边睡的北京雨燕,落地几乎送死,每年飞38000公里到南非越冬

斌斌酱go
7月前  
“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这是电影《阿飞正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有这种“无脚鸟”,这种鸟其貌不扬,一生从不落地,作为候鸟,每年至少要迁徙上千公里去越冬,当长途飞行累了或倦了时,它们就睡在风中。这种鸟名叫雨燕。
而本文提到的北京雨燕,是雨燕科中的佼佼者,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5年,每年却要往返飞行38000公里去南非越冬,一生飞行的距离,差不多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北京雨燕作为北京的特有鸟种,它也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意义。
从不落地,“枕着翅膀睡觉”的“无脚鸟”
雨燕科有18属84种鸟类,是鸟类中飞行速度最快的种类,北京雨燕花落其中,它又名楼燕,被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1870年发现后正式命名。
北京雨燕体长163~190mm,体重25~41g,它没有漂亮羽毛,也没有动听的叫声,它整天都忙于琐事,似乎不嫌累。
它的飞行技术高超,每小时飞行速度可达110~200km,它的一生从不落地,觅食、喝水、排泄、寻偶和交配都在空中进行,即便累了,它也可以睡在风里。
据学者研究,北京雨燕可以在海拔1000~2200米的高空,以每秒8.5米的速度“枕着翅膀睡觉”。
点击播放 GIF 0.0M
北京雨燕并不是不想落地,而是它有苦衷。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燕,它的脚趾为三前一后,前后对握,能抓住树枝或电线,即便落地,也可以靠后边的一趾支撑身体,需要离地飞行时,后趾一蹬也可以形成助推力,助它升空。
反观北京雨燕,它的四个脚趾全部朝前,一不能对握,二不能支撑,三没有后蹬力,它不能站在树枝和电线上,只能偶尔攀附在物体的垂直面上,它只要一落地“便成盒”,很难再起飞,只能等死或沦为猫的食物。
北京雨燕早已命中注定,它天生就不具备落地的能力。
雨燕属的学名apus来自希腊语,译为“无脚的”,从而希腊语称“雨燕”为“无脚鸟”,它只有筑巢、产卵和育雏时,才闭合翅膀短暂歇息(学者研究,回巢时间每次约15分钟)。
当生命耗尽时,它便落地死亡,这也是它唯一一次能接触到地面的时候。
一生都在飞翔,但不妨碍北京雨燕是灭虫除害的高手
落地成盒是悲剧,可北京雨燕从不烦恼,它40g的身体能迸发出大能量。曾经有人统计过,一只育雏的北京雨燕,口中有259只昆虫,其中1只蜘蛛,3只蚊子,4只虻,34只蝽象,46只蝇及171只浮尘子。
而一对20日龄的雏鸟,每天就要吃掉3675只昆虫,出巢时为6928只,除个别是益虫外,多数皆为害虫。
北京雨燕除害的高超本领,离不开它超强的消化系统,它具备频繁排泄的能力,一边飞一边排泄,可能会砸中路人,但不影响它的功绩。
“枕着翅膀睡觉”,北京雨燕是怎么办到的?
作为天生的飞行者,北京雨燕的一对大翅膀,超过了体长的50~70%,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托起轻盈的身体。
当它张开翅膀后,倾斜度也能减少空气阻力,这样就能保证它一直飞行不掉落。
它们视力佳,能在100多公里的时速下快速锁定昆虫,当食物匮乏或大脑需要放松时,它们就在空中休息降低消耗。
北京雨燕具备“半脑慢波睡眠”的能力,即一半大脑睡觉时,另一半大脑就工作,当睡觉的一半大脑睡足时,再互相交换,真正做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互不影响。
鸟类专家研究过,当北京雨燕在睡觉前,它会拔高飞行高度,此时张开的翅膀停止扇动,尾巴几乎呈闭合状态。
这样做,平衡性会受到影响,也会缓缓地往下落,但一对大翅膀足以支撑它一半的大脑睡一个好觉,之后切换另一半大脑睡觉时,再拔高高度来完成睡觉。
所以,北京雨燕在空中睡觉时,几乎全依赖翅膀,枕着翅膀睡觉,不负盛名。
作为候鸟,北京雨燕越冬的方式非常有个性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和司马迁认为,志在千里的天鹅和大雁,是燕子和家雀所不能比拟的,从此燕子背负了上千年的“无志”标签。
这时,燕科鸟类表示不服,再不济,它们也会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有些到海南,有些到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怎么也有上千里了吧!
此时,北京雨燕站了出来,作为和北京城相伴了几千年的特有物种,它十分有个性,不就是越冬嘛,要玩就玩大的。
起初人们发现,一般在8月初左右,北京雨燕就不见了踪影,人们好奇它们去了哪里。这时,鸟类学家采用环志、卫星定位仪跟踪它们的迁徙路线,奈何它们体轻,卫星定位仪太重,结果还没飞出北京城就落地了。
直到2014年中国观鸟会通过安装“光敏定位仪”的方式,才在2015年春天揭开了谜底。
31只北京雨燕作为第一批,它们在安装0.65g的光敏仪后,从颐和园八方亭出发,时隔一年,回收了13只。
通过定位仪的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北京雨燕先飞内蒙古,再一路向西,沿着天山北麓到达中亚地区,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岛, 之后在刚果、里海降低速度补充能量,最后到达非洲南部的南非和博茨瓦纳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园越冬。
点击播放 GIF 0.0M
通过测算,北京雨燕从北京到南非,往返距离约为38000公里,以平均寿命5.5年来算,它们一生光越冬就要飞越20多万公里,加上日常飞行,一只北京雨燕几乎能从地球飞到月球了。
这就是体重仅仅为40g的北京雨燕,它凭借着自身智慧,精心策划迁徙路线,靠着过硬的恒心和毅力,心无杂念,攻坚克难,完成使命。
每年3月末至4月初时,它们准时回北京营巢产卵,生儿育女,即或有风雨变故干扰,提前或错后几天,也不误岁时。待儿女长成之后,约8月上中旬即全部去往南非过冬。千百年来,春来秋去,年年如是。
北京雨燕始终遵循“言必信, 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年复一年地完成着物种遗传、延续生命的伟大使命。谁说燕雀无志?北京雨燕为此正名,它的志向远大于天鹅和大雁。
北京雨燕是08年北京奥运会“福娃妮妮”的原型
北京作为历朝历代的文化古都,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是燕国都城,此后,金、元、明、清到民国初,北京皆为都城。
北京雨燕生活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俯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它喜欢筑巢在高大的城墙、阁楼、庙宇、亭廊等古建筑上,也见证了历代王朝更替。
期间,燕京之名反着念为“京燕”,刚好和北京雨燕相得益彰。
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为“北京欢迎你”,加上北京雨燕飞得高、飞得快、不落地,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不谋而合。
这时,以北京雨燕代表鸟类,以“妮妮”的方式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寓意着“来自天空,代表幸运”。
北京雨燕与人为邻,我们要加倍保护
前文也说过,北京雨燕是灭虫除害的高手,它衡量了良好的生态指标,也是衡量城市污染变化最敏感的明灯。
同时,据记载,北京雨燕的肉、卵、羽毛、巢和粪便皆可入药。为人类研究疑难杂症提供了一个药源途径。
就凭从不爽约北京的春天这一点,我们也要通过人工绿化、悬挂巢穴、提供食物等方式,护好这个“奥运福娃”。
我们满怀期待,当清晨日暮时分时,有着大片的雨燕倾巢而出,与北京古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柱相映成趣。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