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何晓斌 2018-01-16

曾侯乙尊盘,战国早期青铜器。尊高33.1cm,口宽62cm,盘高24cm,宽57.6cm,深12cm。

曾侯乙尊盘铜尊共34个部件,有56处铸、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饰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因其工艺极其复杂,至今未出现复制品。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一级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曾侯乙尊盘名列其中。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文物赏析

曾侯乙尊盘上尊组合而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的器皿。这件器物是古代王侯祭祀专用的酒器尊盘。

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32条蟠螭(pán chī)和数以千计的蟠虺(pán huǐ),这些装饰物由表层的纹饰和内部多层次的铜梗组成。

注:蟠螭,是没有双角的龙;

蟠虺,是蜷曲的小蛇。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尊的口沿喇叭状,长颈,腹部圆鼓,高圈足,盘由盘体和各种附件组成。口沿饰有镂空的蟠螭与蟠虺,反首吐舌的龙,攀附向上;双身龙,龙首悬空,卷竖双角;其向上者亦如出水之蛟,向下者胜似潜游之蟒。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尊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制造工艺

说法一: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基本方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浆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尊盘的透空雕饰为失蜡铸件,即利用蜡的可塑性,在蜡模上做出繁杂的造型和纹饰。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说法二:组合工艺

有人称:曾侯乙时代不存在失蜡法,尊盘是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流技术铸造。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分型铸造、加工组装的工艺组合。

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文物赏析|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的零部件数以百计,其组装数量和复杂程度至今令人惊叹不已,这可能是部分专家认为尊盘是失蜡法铸造的主要原因。究竟尊盘的制造工艺是什么?至今仍不得而知。

关于曾侯乙尊盘

扑朔迷离的七字铭文

考古界通常按照随葬器物铭文确定墓主人身份。曾侯乙尊盘,尊与盘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意为:曾国王侯“乙”永久享用。但盘内铭文的“乙”字是打磨后补刻上去的,打磨痕迹清晰可辨。

曾国?并无史料记载!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只有鄫国(缯国)记载。在考古发掘的卜辞和青铜铭文之上,屡屡可见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而战国曾侯乙墓的发现引起考古众多争议,不少史学家认为:曾国就是古老的诸侯国——随国。

尊盘的主人不是曾侯乙!

盘内铭文的“乙”字是打磨后补刻上去的,因此,有人认为,“乙”并不是尊盘真正的主人!

曾侯乙墓葬发现之时,出土文物共计13500件。铭文出现3个人:曾侯舆、曾侯越、曾侯乙。但记录曾侯舆、曾侯越少量,而记录曾侯乙有208处。

2011年,叶家山(墓)被发现,被证实为曾侯舆墓。而曾侯舆正是曾侯乙的先辈。专家推测,尊盘是曾侯乙的先辈享用过,而当时铸造这样一件珍宝也并非易事,曾侯乙就将其留为己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