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是谁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或者孙权,而是黄盖,因为他的诈降,从而使曹操麻痹大意,也使载满燃火材料的船只能轻易地接近曹军的舰队,上演了轰轰烈烈的火烧赤壁。 在“三国演义”里,黄盖的苦肉计写得惊心动魄,摇曳生姿,再与庞统的连环计、诸葛亮的借东风一对接,可谓完美无缺,天衣无缝,曹操不败也难。首先,演义里的苦肉计描写得血肉淋漓,让人惨不忍睹,黄盖忽然从主战派变成主降派,和周瑜发生剧烈冲突,然后被毒打,若不是众将求情,还真有可能被打死。这增加了投降的可信性,因为会有曹操安插在东吴的细作向曹军方面报告。再接着就送投降信的阚泽,只身闯曹营,面对曹操的质疑,他用一句“投敌背主,不可约期”蒙骗了曹操,进一步增强了苦肉计的可信度,也让火烧赤壁增加了可能性。 然而,这一幕精彩大戏都是虚构的。黄盖诈降确有其事,《三国志》有记载,但不曾有什么苦肉计,更无阚泽送降书,智斗曹操的细节。那岂不是说史上的曹操头脑简单,很容易被骗。其实如果设身处地去想想,就可以理解曹操的轻信黄盖。因为当时曹操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一路南下的时候,南方各地望风而降,例如荆州刘琮,当时势力比孙权还大,也轻而易举地投降了,黄盖如果投降,也无非是众多投降者之一,没有理由不相信。强者低估弱者,那是顺理成章的。 要感谢演义的作者,将粗线条的黄盖诈降事件精细刻画,加工加料,从而演绎成一出精彩纷呈的大戏,史上的黄盖诈降和演义里的黄盖苦肉计,并不是矛盾的。 黄盖为了东吴,很有奉献精神,他不只是出谋划策,还亲身上阵,结果中箭跌落寒冷的水面,“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东吴士兵将他打捞上来时,还以为是个普通士兵,将他冷落在一边。黄盖身上有箭伤,又穿着湿淋淋的衣服,他强忍着痛,叫着韩当的名字,这才被大将韩当发现,“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马上换了他的衣服,立即疗伤,才救回一条命。 至于阚泽,虽然没有送过降书,但确实也是机智之人。曹丕上台的时候,孙权见曹丕比他年轻,不免有点担心,阚泽安慰孙权说:“主公放心,曹丕在位过不了十年”,果然曹丕40岁就死了,孙权还硬朗得很,一直等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孙权才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