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是特级教师严育洪2017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本书脱胎于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本书写作基于大量课堂实验。结构上,第一章解读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二、三、四章则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和课堂需求,通过大量有趣的课堂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则完整展现了数个课例,并配有精彩课评。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通过暑假的阅读,也从中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 一、让学习在教师身上真正发生: (一)要使孩子们优秀,老师必须优秀 1、学习无止境,教学无止境。 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类人在引领或帮助着他们。他们是中外教育家或者是教育教学专家,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李希贵、李吉林等,他们从思想上启迪和引领教师的成长。当遇到困惑时,当有问题需要迫切寻求答案时,他们都会通过阅读上述中外教育家或者教育教学专家的书籍获得灵感的火花。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手里时刻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人好奇的问他“你怎么一直拿着这本书?”他说“我从年轻时就受这本书影响,到现在七十岁了,我还在读,还在接受他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也非常大,“一百条建议”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甚至连写文章的风格都受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阐述道理。书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读各种教育教学的书籍可以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思想,读各位专家的教学设计、教育专著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路……教师职业本身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和不断增加新知识。一些老师拥有高学历,但一进入工作的角色后就停止学习,知识的荒草在学历的后庭蔓延,高学历也就成为一纸曾经的“老黄历”。科技迅猛发展,新知识迭出不穷,所以,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学习、了解、掌握大量的学科知织,使自己成为知识面广、专业知识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学习无止境,教学无止境。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2、孩子成长中都有重要的他人。 家长:当我把孩子交给你的时候,几年之后你会还给我什么样的奇迹?好老师,是要给孩子的生命成长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3、好教师的精神价值。 好老师,不只用脑工作,还要用心工作。不只是靠他生存,还要为他生存。好老师要把自己这本书编得好一点,把自己这本教材变得更有价值,既能教知识又能教人生。好老师的四个能力: (1)专业领域能力 (2)方法领域能力 (3)社会领域能力 (4)专业自主性 (二)教师的时间哪里来 很多人都说,教师还读书,没有时间啊!教师跟所有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孩子。书中的历史老师开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当别的老师请教他花多少时间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十五分钟。 教师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争取学生热爱我的学科 我们,要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二、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自己的尊严感。 (一)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学习。这是我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都想拿回最好的成绩,然而人有群分,总有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对这样的学困生,我总是给予特别的关心,努力想让他不会因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或者说这些学生“自私”地占有了老师全部的关心,一点点小进步都会隆重的表扬番,为的就是给他鼓励,给他信心。但是很多时候,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做起来实属不易,想让孩子愿意好好学习,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从心底愿意好好学习,懂事的孩子知道要好好学习,让父母开心,报答父母,这样一种动力会促使他认真学习。不懂事的孩子总是把学习看成一种极重的负担,不管教师怎样苦口婆心,都唤不醒这种惰性,对他来说,考出好成绩让父母高兴是离他很遥远的事,对自豪感的理解也相当模糊。 (二)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如果你们看到某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忠实地复述教科书,那就可以断定,这位教师距离教育工作的高度素养的境界还相差甚远。 关于知识的巩固问题。书中所说教师在刚刚讲过以后,表面看来一切都很顺利,他认为学生对教材已经懂了,于是就喊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做还不能认为就是知识的巩固。这不是知识的巩固,顶多只能算是得到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还带有迷惑性:回答问题的多半是能力最强的学生。 真正的巩固知识,是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 (三)“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怀特海以不容置疑的语气作了这样的判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生活是教育的灵魂。 我们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 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赞成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他的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没有一个学生是不迷上一种有趣的活动。可是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多的是全心全意学习的孩子,学习就是唯一任务,这是教育现状的很大遗憾。 三、生命的40分钟 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一句,与大家共勉!他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可能要经过几轮,在我们的漫长教学生涯中,也许要经过许许多多这样的试验,但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6岁,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一星半点不珍惜孩子生命、不尊重孩子自信的想法和做法。每当我走向讲台,我就在想:今天这节课我生命的40分钟将和学生生命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消失在一起。我要让我的真诚感染学生,我感受着学生的真诚。我不仅在教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展。 作者:北区小学 王晓田 |
|
来自: 昵称49900112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