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路:留在舒适区

 火神求火 2018-01-16

朋友说:要跳出舒适区。


我说:你要跳到哪里?


她说:不舒适的地方呀。


我说:甭跳了,我觉得你现在就挺不舒适的。


其实,舒适区不用跳。在舒适区待久了,舒适区自然会变成不舒适区。


举个例子,你早上六点起床,被窝是你的舒适区,你不要动,继续睡到九点,被窝还挺舒适,但已经大不如六点了。这时,仍然不要起来,待到十一点,被窝就完全不舒适了。继续把自己摁在床上,摁到下午三点,被窝就非常不舒适了。摁到晚上七点,再不让你起,你就要疯掉了。


要想把舒适区变得不舒适,很简单,什么也不用做,它自然会变得不舒适。


人们常宣称的“跳出舒适区”,在行动上,未必有问题。但见地上,是有点糊涂的。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需要“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在舒适区,这个“舒适区”,只是过去的舒适,现在已经露出不舒适的征兆了,如果再不跳,很快就会火烧屁股。之所以要跳,是要“跳进舒适区”。


如果有人目前状况很好,却砥砺奋进,这也不是“跳出舒适区”。这只是外人看来的优渥,无法满足他膨胀的野心,或者说,进取的追求,他想到更能满足他进取心、存在感的地方,更大的舒适区。


真正的舒适区,如果能够住留,没有人愿意出来。声闻佛教里,阿罗汉进了无余涅槃,是不会再出来的。——那地方太舒适了,而且永远不会变坏,还出来干嘛?


声闻乘佛教,以涅槃为究竟。涅槃就是绝对的舒适区,唯一的舒适区。别的一切舒适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不再舒适。


很多人跳来跳去,最根本的原因,是舒适区不能恒在。跳的目的,是为了进入舒适区,并长久住留。


世间一切舒适区,都会变成不舒适区,这个特点,叫“无常”,叫“行苦”。行苦,就是一切变动带来的不安。


跟一个人谈恋爱,刚开始很舒服,连她蛮不讲理的地方,都觉得挺可爱。相处久了,感受就变了。这就是行苦。


想彻底讨好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可以一时一地讨好,没有办法一生一世讨好。想给自己或别人营造舒适区,也不可能,无论怎样营造,舒适区都会很快坏掉。


不过,大乘佛教,对舒适区的看法,和声闻乘佛教不一样。声闻乘佛教的涅槃,在大乘佛教看来,只是个小舒适区,还有更大的舒适区。


在声闻看来,涅槃是终极的舒适区。没有行苦的逼迫,没有无常,永远如是地稳定下去。就像北极的大海,冻成了冰,永远不会融化,没有任何波澜。


涅槃之乐,是离苦得乐。因为永远不再有苦,所以乐。实际上,乐也是没有的,涅槃是不苦不乐的状态。从不苦的一面说,涅槃是舒适区,而且恒久稳定。但这里,毕竟是“闷闷不乐”的。


什么叫闷闷不乐呢?比如一个人不用上班,又衣食丰足,也不追求挣更多的钱,不想要一切他没有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长期无所事事地安逸下去呢?


不一定。长期下去,他也许会闷闷不乐。


这种闷闷不乐,并不是苦恼。苦恼是外在压力的逼迫。他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不开心,但他也没有开心。


不苦不乐,和闷闷不乐,在事上,是区别不大的,但在看待视角上,有很大区别,当你觉得“不苦不乐”过于沉闷时,它就变成了“闷闷不乐”。


一个安逸的人闷闷不乐,要知道,他之所以闷闷不乐,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的生活太舒适了。就因为别人都在很辛苦地生活,而他的生活完全不辛苦。长期不受苦,人就会渐渐陷入“心情的低潮”。心情的低潮并不是“苦苦”和“坏苦”,而是“行苦”。你的舒服,就是你苦的原因,不舒服的原因。


如果有苦和压力,就会陷入挫败和沮丧。当从挫败、沮丧中爬起来时,又感到喜悦。


有乐,就必然有苦,在苦和乐之间不停地兜兜转转,就叫轮回。远离了苦,进入不苦不乐的状态,就叫涅槃。阿罗汉以此为足,安住在“不苦不乐”的舒适区中。


北极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冰,看起来似乎亘古不变,然而,只要时间足够长,总也有融化的时候。一旦融化,波涛又会重新涌起。


如果有一天,阿罗汉不再以此为足,开始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太沉闷,开始想从“心情的低潮”中振作起来,走向更大的舒适区时——正如《法华经》开演的,涅槃成了化城。


试想:每天住在豪宅里,饱食终日,品红酒,去沙滩晒太阳,坐游艇,没有事务烦心,是不是终极的幸福?


也许在憧憬这种状态时,觉得它是幸福的。而一旦达到,习惯了,也不会感到多少快乐。


另一种是:到充满苦难的地方,用爱与慈悲,让陷溺在苦难中的芸芸众生得到慰藉,济拔他们于痛苦之中。这样劳作,是要受苦的。而它所带来的幸福,却比前一种安逸的舒适笃实光辉。


因此,阿罗汉终究要从闷闷不乐的涅槃中起身,像菩萨一样,因慈悲故,不住涅槃;同时又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向更大的舒适区,“大涅槃”——“无上菩提”迈进。


无上菩提是这样的舒适区:他人视如天界,菩萨不以之为乐;他人视如地狱,菩萨不以之为苦。因一切法空,绝泯了舒适与不舒适的分野,唯随顺因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为“大舒适区”。


有个美国人,在东南亚学习了很久声闻乘佛教,也得到了禅定,之后回到美国,写了一本书,《狂喜之后》。书中说,他见过很多在静坐中获得平和喜悦的人,离开道场,回到世俗,状态并没有比以前好,有些人甚至脾气更大,更容易发怒了。


这并不奇怪。首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状态,他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是饮水自知的。只要内心不取著嗔怒,在适当的时节因缘下,示现嗔怒的相,也没有大碍。而且,修行有时候会把内心潜藏的烦恼种子激发出来,变成现行。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体检,觉得身体不错,去体检,查出了病,住院治疗,不能说体检是坏的。


况且,禅定是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只有“无我”的观照智慧,才是断除烦恼的利器。禅定只能暂时压伏烦恼。如果只有禅定,没有无我智慧,就和外道没有区别。一旦从禅定中出来,烦恼仍然是在的。


这就要说到大乘禅定和声闻禅定的区别。声闻禅定,是要静坐下来,息心凝虑的。是将阿兰若的寂静,和尘世的喧嚣分开的。离了兰若的寂静因缘,来到喧嚣的尘世,心难免没那么清净了。


而大乘禅定不同。摩诃衍中,“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看起来,在滚滚红尘中行住坐卧,实际上,没有一处扬眉瞬目不在甚深禅定之中。看起来,在轮回苦海里头出头没,实际上,清净的心早已住留在菩提的净土。


菩萨的深观广行,超越了世间和二乘对舒适区的理解。为了在无上菩提的大舒适区恒久住留,是以永不捐弃世间种种苦难,生生世世无有疲厌地与有情乐、拔众生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