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 第十三集 仙风道骨(下)

 sunyaohai 2018-01-16
    【提要】药王孙思邈,千余年后,人民仍然纪念他。大医精诚,长存于天地之间。

(河南鹤壁五岩山)

二十世纪末,在河南省鹤壁五岩山,发现了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隐居过的山洞。这是我国最新发现的一处孙思邈的纪念地。于是,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了这片峰峦叠翠的深山之中。

(孙思邈隐居处)

“(这里)叫五岩山。这就是藏药洞。”

“那个炼丹炉在哪儿?”

“炼丹炉在这儿。这是孙思邈的炼丹炉。里面摸一下,都有一股药味。”

“这里姓李的,姓申的很多。这是明代的一个石碑,打的都是人的名字。估计可能也是当时捐钱修庙的一些人。相传这是一眼天然的泉水。当年孙思邈就是用这个水来调制药(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史学会主任委员,李经纬教授:“孙思邈,如果说中国二千年的医学史,选三位医学家作为代表的话,他应该是其中之一。最著名的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医圣。(陕西耀县药王山)到唐代的时候,孙思邈在医学方面确定为药王。到明代的代表人物是李时珍。孙思邈正好是在他们两人中间。承上启下,发挥了很巨大的作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直到现在(还)一版一版,印了几十次。还是不断有人要来研读这个书籍。他的著作非常丰富,内容也非常丰富。S思邈(呢),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大学问家。他的思想,归根结底是道家思想。对医、道、佛、诗,他的学问都很精通。”

孙思邈,京兆华原,也就是今天陕西耀县人。是隋唐时代著名的医生,享年141岁。是中国在医药实践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医学家。(甘肃天水玉泉观)他医术高明,学识渊博,关怀百姓的病痛,深受百姓的爱戴。因此,被后世盛誉为“药王”。陕西耀县的五台山,在晚清时也因此更名为“药王山”。

(陕西耀县药王山)

《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陕西耀县药王故里)说的是他虽体弱多病,家道贫寒,但读书却很刻苦用功。七岁开始上学,日诵千余言。他青年时就研究老子、庄子等百家学说。18岁时立志学医,逐渐在医学上有了很高的造诣。在这座药王山上,孙思邈留下的遗迹多不胜数。当地的群众讲起孙思邈的故事,如数家珍。大殿中的壁画上,记载了许多孙思邈为百姓治病的故事。唐朝贞观年间,长孙皇后难产,众太医无技可施,孙思邈前去救治,令皇后平安地生下太子。唐太宗龙颜大悦,赐他入宫作官,被孙思邈婉拒。以后,他多次被征召入宫作官,可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始终隐居学道行医救人。

(洗药池)

这里是孙思邈的故宅。他熟读经史,博通医源。在医学上集众家之长,熔儒、释、道、医为一体,以百岁之身,古稀之年,在这木桌前,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医学巨著。他写道:“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因此这两部医书书名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千金方》各30卷,总结了唐代以前众家医论、医方、针灸、食治、导引、按摩等内容,计232门,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189门,合2900首。

《千金要方》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突出的贡献。首先是孙思邈一改医书归类混乱的历史,医书以五脏六腑来分类,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他开篇首列的《妇人方》三卷,是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业文献。(医方碑)另外,在儿科、耳鼻喉专业、伤骨科专业、营养卫生学、美容术、老年病等方面有完整,精辟的论述。特别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方面,孙思邈继承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优良传统。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常务理事,周贻谋先生:“但是孙思邈他也不是空中楼阁,他也是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加以(他)自己的补充发挥来的。而且他前面有一段整个地把《黄帝内经》的有关养生的论述,都照抄无误地放在前面,然后再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医书中如此系统,完整,实用的预防医学理论,在孙思邈之前没有出现过。《千金要方》中记载的一些常用药,时隔一千三百多年,今天的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如温脾汤、温胆汤、独活寄生汤、紫雪丹等等。紫雪丹是一种丹药,孙思邈是一个炼丹家,但他炼丹不是为了令自己长寿,而是为了给百姓治病。(孙思邈炼丹炉)孙思邈炼制的丹药有很多。其中他用砷剂来治疗疟疾,疗效非常好。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在欧洲曾有较大影响。

有学者讲到,两部《千金方》在中国世代相传,千余年来,重刻近百次。自北宋以后,多次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亚洲医学影响极深。《千金方》9世纪已传至日本。公元982年,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中引用《千金方》481条。他说道:“脱离了千金方,就谈不到医心方。”(阴阳碑)国际科学史学院会员,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宫下三郎说:“中国医传到日本,即形成了所谓汉方医学。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唐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擅长针灸,他熟知药材、药性,提倡综合治疗。他认为,为病人治病,要是扎针而不用艾灸,或只用艾灸而不扎针,不是一个好医生。只用针灸不服草药,或只服草药不用针灸,也不是好医生。知用药,知用针,才是个好医生。以前医生针灸用的艾药都是一样粗,孙思邈却认为这样不可取。他为艾灸定量。治疗时因病所需,按大小分档用药。

走进药王山,这么多生动的清代石刻,令人面对它时,不禁浮想联翩。这里所记载的故事,谁都讲不完整了,但是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石匠们雕刻的是孙思邈为百姓治病的情形。孙思邈之所以伸手后世百姓们的敬爱,及学术界的推崇,是因为他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提出了“大医精诚”这么一句口号。“精”,即医术精湛,“诚”,即医德高尚。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钱超尘先生说:“孙思邈是中国唐初伟大的医学家,他的代表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头一篇文章,头一卷,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大医精诚》。是讲作为一个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医生高尚的素质,医学的人格具有经典的意义。这篇文章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引起了日本医学家深刻的注意。日本有一位医学家叫伊泽兰轩,他是一位具有广泛医学知识,著述很深,而且临床也比较好的医学家。他教导他的儿子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要必须念《大医精诚》,而且让儿子把《大医精诚》这篇文章用墨笔抄成汉文,把‘大医精诚’这四个字改成‘医范’,医学的模范,每天早晨朗读。他的儿子遵照他父亲的教导和指示,每天早晨恭恭敬敬的手捧着‘医范’,也就是《大医精诚》高声朗读。塑造自己高尚的医学人格。”

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焦树德教授说:“《千金要方》里一开始第一篇就叫做《大医精诚》,这一篇就提出了‘大医’,什么叫‘大医’?”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编审,付景华先生说:“要想成为‘大医’,注重医德,首先得有医术。他没有技术就谈不到什么医德,所以,他在论述医生技术的时候,要求医生要懂得《周易》,懂得老子,懂得数术。然后要博览群书,要博采众方,深入研究医书,首先要有高超的医术,能够治疗疾病。他第二部分就是讲对待病人的态度。他对待病人(呢),要求医生要胸怀博大。首先自己的精神要排除杂念,要入境,要诚心诚意地给病人治病。这是一个要求。另外一个要求(呢)。”

焦树德教授说:“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远近。”

付景华:“都应该同等对待他们。而且对待他们每一个人,就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所以他的大医精诚篇,对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而且他提出不能够重视钱财,不能够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解救广大民众的疾苦。”

他说道:“若有疾厄来求者(如果有危重病人来求救),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医生不得问贵贱贫富,不得分年长年幼,相貌美丑)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不得论对自己是怨恨还是友善,不得分华人洋人,聪明还是愚钝,普天下的人都一样,),如志勤之想(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救治时不得瞻前顾后,不能考虑对自己是不是有利),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病人的痛苦,就如同是自己的一样,内心深深地感到悲痛),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因此不能躲避山高水远,道路艰难,不分昼夜寒暑,不计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一心去救治病人,没有一点应付的心思),此可做苍生大医(这样,才能做天下苍生的大医)。”孙思邈对医德的论述,绝不是只在书上说说而已。他自己就坚持身体力行。

麻风病,一般人一听到这个名字就避之不及,但孙思邈曾和600名麻风患者同住深山,对每个病人都给予了认真的治疗。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麻风病人,他“一一亲自抚养”。这个记载,令我们看到了他对病人的无限关爱和崇高的“大医”风范。

孙思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山区。他行医百余年,跋山涉水,不分昼夜,那里有病人,他就身背药箱送医上门。(孙思邈隐居处)民间流传着许多孙思邈治病的故事和传说。相传孙思邈不仅医道精深,而且为穷人看病从来不收费。碰到贫病交加的病人,孙思邈还要送一些小米给他们。百姓们为感谢他,就在他屋后的土岗上,种上一棵杏树,作为答谢。日久天长,屋后便杏树成林了。

在中国各地药王庙中,都有孙思邈的塑像,而且在塑像的旁边都会有龙和虎。(河南辉县药王庙)孙思邈说,虽然说人比动物的名贵中,但是珍爱生命,人和动物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他不但为人治病,动物有病他也一样去治疗。因此流传下来许多孙思邈给龙、蛇、老虎治病的故事。有一天孙思邈上山采药,遇到一只老虎趴在路上,张着嘴呻吟着,看着他不肯离去。孙思邈看见老虎是被一根兽骨卡住了喉咙,他伸手从老虎喉中取出了那块兽骨,老虎得救后,对孙思邈感恩不尽,它整日趴在孙思邈家门口,为他守门。老虎趴在门口,吓得百姓不敢前来就医。孙思邈就让老虎到山坡去看守杏林。那时孙思邈年事已高,每逢孙思邈外出时,老虎就驮着他翻山越岭寻药采药,或者到百姓家送医治病。老百姓忘不了孙思邈的恩情,后人将孙思邈作为“药王菩萨”供奉,他的雕像旁一定会有一只老虎。那只救虎用的铁环也被人镶上铜铃,被称为“虎撑子”串铃。成为流动行医者的响器。

传说是否真实,不可考。但在药王山上至今仍树立的医方碑,却真实地向我们叙述着,孙思邈一心为着救治穷苦百姓的感人故事。相传,当年孙思邈每日出诊看病,但还是有一些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海上方)他体察到百姓们求医十分困难,为让大家有小病能自己治,他把自己治病的药方,请工匠刻在一个八角的柱形碑上。他把这块碑竖立在五台山下漆河边的大路旁,让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传抄这些药方大家用抄来的药方回去给家人治病,疗效非常好。天长日久,很多人的病都被这些药方治好了。当地群众对这块石碑十分爱护,视若珍宝,大家叫它“石大医”。不知过了多少年,从外地来了一个庸医,他听说路边有一座孙思邈刻立的药方碑,疗效神奇。他为了独占这些药方,就把药方全部抄下来了。到了深夜,他用凿子斧头把“石大医”上的药方全部凿掉了。从此,这座石大医碑被毁坏,百姓再也看不到这些医方了。不过那个庸医凿掉药方后,走了不到三十里,就被雷电劈死了。这也应了老百姓的一句话,叫做“恶有恶报”吧。

为纪念孙思邈,宋代郭思从《千金方》中,精选出900多首重要药方和医论等撰成《千金宝要》六卷,明代1572年,秦王朱守中将《千金宝要》凿为四块大碑竪与真人洞前。还将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的《枕上记》、《养生铭》及一些民间单方、验方,凿刻“海上方”石碑之上。400多年来,百姓在这里祭拜药王,传抄药方。孙思邈离去千余年,但他对百姓的关爱与这些药方一起长存于天地之间。

(陕西耀县孙思邈墓)

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有感于此,赋诗咏道:

岩下宫墙下戏场

山南山北柏子香

千金方使万人活

箫鼓年年拜药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