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黄帝内经》的核心机密之一,“气”与人的生命。“气”在生理、病理、治疗中的地位。 公元前780年,即周幽王二年,周王朝的都城镐京连同渭水、泾水、洛水三川流域发生大地震。据记载,这一年岐山崩塌,三川水流干涸,高岸化为深谷,深谷凸为丘陵。这次大地震也重重地震动了朝野,宫庭内一片混乱。大臣伯阳父说,天地之气,不失其秩序,如果只需错位,百姓也会因此而乱。阳气潜伏不能伸张,阴气被迫不能上升,这样便会有地震。今次三川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位置,为阴气填塞,阳气溢出壮大了阴气,水源必遭阴塞,这样就会发生灾祸。 伯阳父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天地的阴阳之气是有规律地运转的,一旦阴阳失去平衡,运动的规律被打断,便会造成千百灾害。这种理论不是伯阳父发明的,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其源远流长,几乎深不可测。 严健民先生在《中国医学起源新论》一书中指出:“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对于风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经历无数代的努力,创造出了气的思想。” (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 严先生认为,从许家窑人开始,“风”这个单词就可能产生了。先民们除了动作避风寒外,还会以火取暖,穿上兽皮衣服,大大提高了人类战胜风寒的能力。“可以说,人类对风寒,风气的认识,走过了数百万年的历程。” (湖北荆州博物馆) 到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气的概念已经完全成熟。气,从物质概念上升至哲学概念,从具体概念上升至抽象概念,又进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刘长林先生在《气概念的形成及哲学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气概念不属于一家一派,不是时兴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一两个学术领域,而是赋予整个中国文化以生命的一个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立文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就是说这个气的思想,发展是比较成熟的。先秦时期,当管子提出一个元气的思想,他的思想主要就是说,天地和人之间沟通是用气来沟通的。主要是提出来一个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天地之间都是充满了气。” (山东淄博管仲墓) 这里长眠着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即春秋时代的齐国宰相管子。对管子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连孔老夫子都赞不绝口。在哲学思想方面,尤其论气,管子有不少精彩的学说。在《管子·幼官》中,他提出了,大自然的天气、地气,以及四季之气的思想。指出天地之间,气无所不在,而生命体则更离不开气。《管子·枢言》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气。”即生命之所以能够维系和延续,是因为气的存在。管子的气思想,无疑向中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鲁兆麟先生说:“精气说的来源,是来源于管子,是管子下面有一个宋尹学派,就是他们的名字叫宋研,尹文。宋尹学派谈(提)出来了一个,提出来了管子的《内业篇》、《白心篇》、《心术篇》,他们提出来一个宇宙万物是精气构成的。所以说中医里头经常谈人生三宝:精、气、神,其中的精气,就包含着管子的精气说的观点。” (山东曲阜孔庙) 儒家鼻祖孔子在《论语》中说:“人,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指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同阶段,血气盛衰也不相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说:“庄子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思想,就是他提到(了,就是说)气的凝聚,万物就生。比如说人,人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有一种气的凝聚。(那么)气如果散了,人(也)就死了。” (河南民权颜集乡唐庄村庄周墓) 我们来到河南民权庄子的故乡。庄子论气明白无误直截了当。在《庄子·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指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凝聚而成,气散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所以说通天下,就是一个气字。 元大人的儿子昏睡不醒,不吃不喝,已经有一天一夜了。请奉真和尚来看,奉真诊断后说:“脾脏之气已经没了,无法医治,明天就会死亡。” 元大人问:“能不能再拖一段时间?哪怕是几天呢。” 奉真和尚回答:“这当然可以。不过,其它脏器都衰竭了,唯独肝气旺盛。衰弱的脾脏被肝克制得太厉害,所以脾脏之气首先断绝。如果急泄肝气,则脾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这样可以延长三天生命。过了这个时间,便没有回天之术了。”说完,便给元大人的儿子服药。到了晚上,病人便清醒过来,还能喝一点稀粥,第二天更有起色,能吃饭了。元家非常高兴。 奉真和尚说:“此不足喜。只是脾暂时舒缓罢了,贫僧无能为力了。阿弥陀佛。”过了三天,元大人的儿子果然死了。 这个医案说明了人离不开气。这不仅仅指人与大自然的气交换,同时亦指人体内之气,如五脏之气。按奉真和尚的说法,一脏气绝,便无药可救。 《黄帝内经》认为,万物的根本在于气,人的生命亦在于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的是,人生之本在于气,人的生命运动,实际上就是气升降出入的生化运动。在生理情况下,人体之气不断地运动,更新,调节,就能保持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和对外的协调适应。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先生说:“《黄帝内经》用气说明人的功能结构,就人体的部位而言,它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俞穴之气、形体之气,还有特定的,比如说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等。” (字幕:喻嘉言医案) 有一个人,名叫陈彦质。大便出血近三十年时间,自以为自己身体健康体胖,对便血一事并不在意。一个冬天,由于陈某近来思虑过多,心情忧郁,以至伤了肝和脾,突然大便出血数斗,到了春天,出血变成下水,最后水拉尽了,拉出的竟是肠内粘液。进食不能消化,腹泻如箭,脱肛三到五寸,昼夜拉稀二十多次。弄得人面部浮肿,唇焦舌干,鼻子也发燥。家人请来不少医生,医生们都说无法救治了。只有喻嘉言认为有五点可治。他说,如果阴血脱尽,其症状应当是双目失明,而患者双眸仍然炯炯有神,说明所脱的是下焦的阴气,而上焦的阴气犹存,这是其一。二,如果阳气脱尽,其症状应当是大汗淋漓,但目前不见这个症状,病人即使出汗也不过是偶尔有之,这样脱的是脾脏的阳气,而其它脏器的阳气犹存。三,胃还能容纳一点食物,还未见呕吐现象,这样,胃与其它脏器的联系还没有断绝。四,夜里睡眠虽然不是很好,但毕竟睡着的时间多,也没有发热的症状。五,病人的脉搏已经虚软无力,但也不乏有力的时刻,显然他原来体质非常好,不易被摧垮。但是病人的脾脏大伤,阳气已陷,所以有大股热气从肛门泄出,如火烙一般,已经离阳气走绝不远了。这是生死大关,全看脾脏的阳气能否恢复?如果阳气恢复,则食物可以消化,脱出的肛门也可以渐渐收回去,腹泻也能够止住。喻医生根据自己的诊断开出药方。病人服药后阳气恢复,病也好了。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这)说的是:人要顺应大自然的气规律,人之气才会平衡稳固,即便有外来的病邪,也不能加害于人。天地自然之气,对人脏腑有着不缺少的调养作用。 张其成教授说:“《黄帝内经》用气,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在《素问·举痛论》里边,有一句话说:‘百病生于气也。’百病都生于气,这个气就指邪气。(那么)《黄帝内经》认为,气,又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能促使人的生理功能,能够维持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而邪气能够致使人的这个病理变化。” (字幕:罗天益医案) 江淮漕运使崔君的长子,25岁,平日多食大鱼大肉之类的食物,体形肥胖。当时有热症,又因为吃了一些冷凉的食物,服用了寒药,患了疟疾,久治不愈。医生用砒霜入药,告诉病人严禁吃热的食物。结果非但疟疾没治好,反而增加了呕吐、肠鸣、胃痛,多次医治,均没有效果。这样一直拖到第二年的四月,又因为公务烦恼,使原来的病突然发作。罗天益医生被请去诊治时,发现病人手足发愣,面色青黄,没有光泽,情绪低落,没有食欲,稍微多吃一点,便觉得堵得慌,吐酸水,胃疼痛难忍,不停地出冷汗,呼吸急促,烦闷不安,需要与人头对头顶住才能坐住。罗医生想到《黄帝内经》所言,上气不足,头就会因此前倾,中气不足,大小便就会因此改变,因而出现肠鸣。又说,寒气进入肠胃,便会出现突发的疼痛。依据《内经》的理论,罗医生为病人开出药方。主要用于助胃气,生元气,并引气下行。病人服药后,渐渐痊愈。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医会馆) 中医诊治,常不离气的指导。离开了气,中医将不知所云。以《黄帝内经》为大纲,为指导的中医,以气论医理。“物质属之血,功能属之气”。《黄帝内经》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气,及其不同的功能表现,分别命名了五脏之气,营卫之气等八十多种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阴阳之气。 鲁兆麟教授:“所以说气的概念是一种看不见的,但是存在的一个单位。既然看不见,它又存在,那么怎么能证明它的存在呢?就通过它的功能表现,证明这个单位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个人气虚了,一瞧你没劲,一看,功能都衰弱,这人一点精神都没有,你就叫气虚了。你说这人气壮,一看他声音洪亮,肢体有力什么什么,这人气盛,它就这样一种,它是从什么(方面)评价,只能从功能来评价它的存在。但并不等于说,气,纯粹是功能的。无形之气可以构架成有形之精。实际上,精就是气的构成。也就是说,气聚就成精,精散就为气。” (字幕:汪石山医案) 萧师训,五十多岁,体形肥胖。觉得有股气从肚脐下冲上来,弄得睡卧不安,饮食减少,精神困倦。汪石山诊后,说,气虚。病人问,朱丹溪说,气从肚脐下起来的属于阴火,你怎么说是气虚呢?王医生回答,难执定论。不过朱丹溪也说过肥胖的人气虚。你的脉也是气虚。今天根据你的形体和脉象,可以当作气虚论治了。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这)就是说,气运行不止,尤如流水一样,这流动的气,在内营养脏腑,在表滋润皮肤。如果气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失常,便会引起各种病变。此外,气与血,是中医临床经常使用的概念。作为物质的血和作为功能的气,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医案。 (字幕:齐秉慧医案) 一人名叫张洪泰,五十岁,形体魁梧,平常酒色过度。一天突然吐血满盆,昏晕在床,不省人事。家人急忙请名医齐秉慧前往诊治。齐医生诊后说:“血势奔腾,脱证已具,刻不容缓。”立即用人参五钱,黄芪一两,当归七钱,熟枣仁一钱,浓煎两次。去渣后调三七末七钱,准备给病人服用。 在场的其他医生问齐医生:“血乃有形之物,病人今天忽然暴吐,他的身体好比大的战争之后,粮库空虚。田野萧然。何况是倾囊而吐,所缺的正是血呀。先生你这时不急于补血生血,却在药方中一味补气,这能有疗效吗?” 齐医生听完回答说:“《黄帝内经》指出,有形之血,不能极快地产生出来,而无形之气,却应当紧急保护和加固。这个道理应当奉为急救吐血的妙诀。血是有形之物,气是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却能够先得。况且有形的血,必从无形的气化生而来。这就是阳生则阴长的意思。补气正是为了补血,生气正是为了生血。今天病人大吐,只剩下一线之气了,如果不紧急补气,一旦气绝,还能在哪里补血生血?还谈什么补血生血呢!”在场的问者听后惭愧地退出门去。齐医生立即给病人服下一剂药。服药后,病人随之苏醒过来,血也止住了。综上医案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气对人类来说何等关键。而《黄帝内经》恰恰把握了这个关键。 附录:《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的全文 脉度第十七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走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营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蹻脉安起安止,何气营水? 岐伯答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音qiu),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营六腑何也? 岐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五脏,外濡腠理。 黄帝曰:蹻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岐伯答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絡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