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十集 天才的表述

 sunyaohai 2018-01-16
    【提要】《黄帝内经》精妙的阴阳五行合参理论,恰恰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可理解为事物的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其成先生说:“可以说(呢)五行(呢)在《黄帝内经》当中主要是指五性,就是五种品性,五种性质,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同时就确立了五种分类标准。所以《黄帝内经》里面有大量的,你比如说,把人分成五脏,有五脏,就是按着五行来的,有五气、五味、五方、五时、五化、五音,还有天干地支也分成五类,这些等等,都是受到了五行,作为一种属性,一种功能属性的支配的产物。”

《黄帝内经》的五行,是由东、南、中、西、北五方开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湿、风五气,由五气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器官进行五行归类。按各种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字幕:      五方     南  中  西  北

五气     热  湿  燥  寒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下面是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

(字幕: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肉:狗、羊、牛、鸡、猪)

这意味着,我们平时食用的各类食品均可划分五味,都与我们的五脏密切相关。请注意,肝与酸,属五行之木;心与苦,属五行之火;脾与甜,属五行之土;肺与辛,属五行之金;肾与咸,属五行之水。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饮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概真理的表述都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表述往往又是最大气的。《黄帝内经》正是这样。

五行,是一个惊人的天才构思。《黄帝内经》进一步将五行与阴阳合参,将五行思想与阴阳思辨融合,显示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释放出非凡的理性之光。阴阳五行理论,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体,有助于辩证地认识自然与人,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模型。

《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不仅对以后的中医学,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陕西西安碑林)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阴阳五行思辨为核心的《黄帝内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构造。特别显著的是,辅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巩固,这就是中庸之道。

(北京故宫)

此外,它甚至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所以,我们今天才拥有了“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侠肝义胆”等等难以尽数的成语和词汇。

(字幕:                     五行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生,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滋生的意思。表述的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字幕:                    五行相克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意思。这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

(字幕:《吴鞠通医案》)

一老者,六十四岁。曾在夏天伤于湿气,引发病疾。颤颤巍巍来到名医吴鞠通处求治。诊后,吴医生认为,病人所患属“木旺克土”,即肝气太盛侵害了脾胃,使之不能正常运动。脾土受克则泄泻,胃土受克则不食。原来曾经腹胀,现在觉得胸中郁结,舌白滑,乃寒湿病。病人想吃凉酸之物,是物极必反之象。吴医生开出药方,两天后,去病人家看望,发现病人更加想吃凉东西。吴医生考虑,这是湿中生热,故不能单顾一边。上次所投之药,病人服后反觉不快,乃久病体虚,经不起开泄之故。“渴,思凉者,火也。得水则停者,湿也。”于是调整了方子。几天过去了,病人喉咙干。这一天甚至小便不通。对此,吴医生指出,老者左肋不得卧,格拒心头,不得下通于肾,反来烁喉,故嗌干。就是说,病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不能上下正常运动,阴阳相互联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火不下,水不能作用火,火反过来影响喉部,导致出现喉发干等症状。于是,吴医生再次调整方子,几天后,老者病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说:“可以说《黄帝内经》就是一种五行的医学,或者说是阴阳五行的医学。它不仅把人的五脏六腑配到了五行当中,而且把气味、器官、颜色、形状等等,也都配到了五行当中,用来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这么一个结构。同时,它也用来说明人的病理变化。那五行如果正常了,五脏之间如果正常了,人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反常了,那么人就是病理状态。这主要是用五行的生克来说明,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现象。如果这种正常的相生相克,超出了这个正常的范围,它太过或者不及,那就是人的病理现象。”

(字幕:《汪石山医案》)

一位十九岁的少年,面白体弱,因为思虑过度,夜里出现梦遗。接着吐血一碗多,于是便开始轻微咳嗽。后来又忽然发热,出疹子。疹子好了以后,阴囊又开始痛痒,少年忍不住搓擦,以至发炎出水。等到阴囊好了以后,又感风寒,咳嗽不止,咳得两肋疼痛。汪石山诊断,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二者上下相通。患者思虑过度造成心神不宁而发梦,志不宁而梦遗。根据五行原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上升至约心火,二者协调运动。汪石山指出,这位少年患者因为梦遗的原故,使得肾水不升而心火独亢。与此同时,它引动了肝火,这叫同类相应。如此一来,二火同时上炎,使血从上窍溢出,造成少年吐血。此外,肝脉环绕生殖器,因此肝火侵扰阴囊,令其痛痒肿胀。火克金,所以肺金虚而干咳。金虚不能克制木,木火旺而伤脾。所以脾虚则恶心食减。《内经》说,壮火食气,脾肺之气被壮火所侵害。所以困倦不想动作,容易受风寒。此外,人的两肋是阴阳往来的通道,通道为火所阻,气运行不通畅所以产生疼痛。我们看到,汪医生运用五行理论,精彩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可谓辩证准确。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说:“五行可以用来说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那么中医运用五行学说,归纳出经过四诊所得到的这种信息,并且对病症进行推断。这个主要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这么一种原则。”

我们看到《周易》只论阴阳,而较少涉及五行。《尚书》则只有五行而不论阴阳。《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从阴阳五行合参的文化视角,对人类的生命形态作了天才的认解。《黄帝内经》的这一创举,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次重大飞越(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果。阴阳五行合参理论,无论从哲学的深度来说,从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说,从医学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来说,都达到了令世人惊叹的水平。

我们在十五集中,谈到物理学家玻尔的一个结论,即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性。那么,将现代科学面对《黄帝内经》,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仅举一例。现代科学认为,客观存在有三种方式:一是物质;二是能量;三是信息。《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等,无疑是物质的。其次,气血的运行流转,阴阳二气的升降,五行的相生、相克,则表现为能量形态。三,人体内各器官的病变或阴阳变化,必定反映在体表,通过诊脉,观察脉象的沉浮,通过脸部的气色变化,而得知体内病变或健康等等,这便是不折不扣的信息。

(巴马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

这是一个五行和谐的生存环境:一个小小的,只有四百九十多人的小村落,竟然生活着七位百岁老人,而9099岁者有12人,80多岁者众多。这种罕见的长寿现象,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们走进这个村庄,随之而来的,便是生发一种难以言传的体验,我们似在一步一步感悟《黄帝内经》中“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的深层含义,一步一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五行真谛。巴盘屯,背靠青山,村前汩汩流过的是闻名于世的盘阳河。盘根错节的古树,至少目睹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加上宜人的四季气候,构成了我们上面所说的五行和谐的生态环境。

巴盘屯小学教师黄甫吉先生介绍道:“98户,整个屯,有98户人家。”

“人口呢?”

黄先生说:“人口有490。从100岁到105岁的有7人。90岁以上的有12人。”

90岁以上有12人?”

黄先生说:“呵。99岁。85岁到89岁的,有8位。”

“这就有20位了。加上前面有7位,就是有27位啦。”

“哎,27位。”

“等于85岁以上的就有27位。”

“您今年有多大年龄?”

“我是40年生的。到今年就是61岁了。”

(韦妈美金,104岁,壮族)

这位老人名叫韦妈美金,生于光绪23年,即公元1898年,今年整整104岁。当年韦拔群领导广西人民闹革命的时候,她给韦拔群当过通信员。曾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队伍送信。

“听说老奶奶年轻的时候,还参加过这里的红军。”

“呵。对,听太奶奶她讲,经常送信给韦拔群。到晚上主要是磨米啊,跳水啊。传达什么信息,(在山里)转来转去,上山。”

一个世纪过去了,老人始终没有离开她的故乡,没有离开这个养育她,并且默默注视她走过一个世纪的故乡。老人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正确的。除了情感上的缘故外,这是一个多好的故乡啊——五行平衡。它的四季五气,以及人们平日食用的五味,是那样的与本地居民水乳交融。千万不要以为这里过于清淡平和。这份清淡,这份平和,是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尤其是这里的宁静,那更是大都市的喧嚣所无法比拟的。老人像平时一样,走出家的后门,来到菜园,采摘她喜欢食用的南瓜叶,然后,她便倚门而立,似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据了解,这个等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了多少年。一位老人蹒跚而来,尽管步履显得苍老,显得颤颤巍巍,但却扎实有力。她叫黄妈友,与韦妈老人同龄,今年104岁。她是韦妈老人最要好的朋友,每天这个时候,她都要去好友家聊聊家常,回忆往事。这就造成了韦妈老人每天的等待。(黄妈友 104岁壮族)两位老人聊着,时而争辩着什么,时而又开怀大笑。这是两位世纪老人的谈话。如果我们认为,所谈的内容不过是柴米油盐之类毫无可取之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是百岁老人的柴米油盐,是一个五行和谐环境中的衣食住行。长寿的秘密,全在她们平淡无奇的家常之中。而这个秘密,经《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阐发,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明白无误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了。

 

附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全文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un)泄;浊气在上,则生䐜(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从逆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痎,音jie,间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內之应,皆有表里。有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hui),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也;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cou)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馀。有馀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也;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