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会报告: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1-16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霞 赵淑芳 田召玲 于安军

  食用菌产业是我省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产业,2010年被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后更是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农业部门、广大菇农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量产值跃居全国前列,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栽培品种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发展。

  2010年以来,全省食用菌产业按照省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2010年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安全为宗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增加农民收入,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19.9万吨,产值248.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8.1%和55.7%,产量产值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栽培品种呈现出大宗菇类稳步发展,珍稀菇类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平菇150.1万吨、金针菇74.7万吨、双孢菇34.3万吨、香菇33.8万吨、黑木耳25.1万吨、杏鲍菇20.0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8.4%、112.2%、32.9%、 60.9%、225.9%、640.7%,各品种产量增长迅猛。效益较高的珍稀菇类如秀珍菇3.57万吨、银耳1.63万吨、白灵菇1.54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495%、114.5%、28.3%,珍稀菇类的大幅增长,既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有效规避了生产者的市场风险,提高了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整体效益。

  (二)园区建设逐步加快,区域生产布局实现新突破。全省食用菌生产逐步走向了规模化与区域化生产的格局,2014年,济宁、聊城、德州、临沂、青岛、滨州、潍坊、淄博八个市地产量为341.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1.3%。全省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共有42个县(市、区),总产量为362.3,占全省总产量的86.3%。其中10万吨以上的县有14个。有些主产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的配置资源,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化、现代化的食用菌生产园区,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像齐河、惠民、武城、邹城、梁山、平阴、邹平、广饶、莘县、苍山等县(市、区)都建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标准生产园区。园区内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吸纳几十个食用菌种植大户,实行“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菌种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的模式,既大大提高了种植水平和效益,又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

  (三)栽培模式逐步升级,周年生产水平得到新提高。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传统栽培,由原来的简易大棚向菇房立体栽培模式发展,在原有空间上增加了生产面积。如近几年莘县等地成功推广的多功能恒温菇房模式,菇棚长33米,宽7米,占地面积231平方米,菇房内3排5层床架立体栽培面积达450平方米。普通菇房每年只能生产一个周期,该设施一年可种植4-5个周期。普通大棚栽培也由原来的单季栽培逐步向多季周年栽培发展,利用不同温型品种(高温型品种与中低温型)的合理搭配实现了同一栽培设施内周年栽培。如冠县(灵芝+白灵菇),莘县(杏鲍菇+草菇),金乡(金针菇+高温平菇)等模式和邹城等地发展的不同温型香菇、平菇品种合理搭配模式。这些生产模式都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实现了周年生产,提高了种植效益。同时,近年全省还引进推广了菌菜一体化复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高效模式。在传统栽培周年化生产进程加快的同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也迅速发展。

  (四)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迅猛发展,山东九发引进美国双孢菇生产线开创了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先河并成功上市,我省在工厂化生产整体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省有仅10家工厂化生产企业。此后的近十年间,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产能、品种都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发展至61家,2011年增加至102家。2012年以来,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119家,2013年122家。截至2014年,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124家,占全国工厂化生产企业的17%,列第3位。全省企业数量比“十一五”期间接近翻了一番。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但是产能依然持续增加。近两年全国出现的企业关停并转的情况在我省没有出现。相反,在企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产能持续增加,工厂化生产呈理性发展态势。2014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量80.88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9.9%。工厂化生产的品种有双孢菇、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杏鲍菇、褐色菇、秀珍菇、海鲜菇和白灵菇等近十个,几乎涵盖了全国的工厂化生产品种。同时,随着全我省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省一些县(市、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自2010年起,在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项目的带动下,有些食用菌主产大县,着眼于长远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状况和资源禀赋等情况,科学制定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工厂化生产企业落地,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这些企业绝大多数的都是采取“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他们在满足自身工厂化生产的前提下,还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菌种、菌包,产品统一回购销售,辐射带动万余家种植户发家致富,有力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五)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不断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成立了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菌渣综合利用岗位及两个综合试验站在我省设立,这些由省内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专家、骨干力量参加的科技创新团队,在新品种选育与改良、新技术研发、野生品种驯化、菌渣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有效解决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2013年,经省财政厅、农业厅研究,启动了第四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食用菌团队位列其中。在全省科研力量不断增强的同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先后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2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现代化实验室,自主研发生产蟹味菇、白玉菇、杏鲍菇等10余个珍稀食用菌品种,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工艺、产品质量监测设备、菌种培育技术进行珍稀食用菌研发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了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显著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产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为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结构不够优化。传统栽培模式,大宗菇类占全省总产量85%,珍稀菇类占比例较少,工厂化生产品种相对比较单一,既影响效益,又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需求。

  二是栽培模式不够高效。传统栽培模式仍然是我省主要栽培模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80%。但传统栽培模式生产分散,管理粗放、且只能季节性生产和供应,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不高,急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三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产业链条的“头”即菌种(菌包),专业化分工不精细,效益低下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产业链条“尾”是指食用菌深加工,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且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产业总体效益不高。

  四是菌渣循环利用不够高效。2013年全省食用菌种植产生的菌渣总量约800多万吨,而这些菌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从目前来看,菌渣还没有真正得到高效循环利用。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与生产联系不够紧密,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稀少,食用菌精深加工、菌渣高效循环利用、病虫害等重大关键技术以及高效栽培模式攻关能力不够强,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六是市场流通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或产品集散地,与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不相匹配。销售区域过于集中在一线城市,忽视了二、三线城市以及周边市县市场的开拓。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农贸市场。

  三、下一步产业发展重点及对策

  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省农业厅主持制定了“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主攻方向、重点工程和实施进度。今后五年,要以“提质”为核心,以“增效”为目标,着重突出“转型”新途径,着力打造“升级”新局面,努力加快“六个转变”,实现由食用菌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全省食用菌产业要尽快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以推进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加快产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以推进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粗放生产型向集约化发展型转变。三是以推进菌包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分散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四是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简单利用型向循环生产型转变。五是以推进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产品优势型向品牌优势型转变。六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启动实施食用菌良种繁育、菌包(料)专业化生产等“八大”工程,按照“安排部署、重点推进、全面提升和总结推广”四个阶段,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